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剑锋 《民主》2010,(9):56-56
科学家为什么受到人们尊敬?就因为他们甘当人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谷超豪院士演绎数学人生.一直前行?可能有很多种解释。也可能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认为谷超豪的“交账说”,是支撑着他前行的力量源泉。其实,谷超豪的“交账”,就是一种甘当人梯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2.
专家也误人     
吴志实  韩一民 《民主》2008,(10):45-45
大凡专家说话.老百姓一般都深信不疑。既是专家.差不多都是某一领域的权威,权威是什么?就是他那个专业里顶尖或是一言九鼎的人物。对这样的人,你有什么可怀疑的?相信不是白痴或是傻瓜.只要思维正常就不该对此有什么匪夷所思。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专家抱以信任,对权威给予尊敬。专家是了得的人物!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想成专家.当专家.崇拜专家。  相似文献   

3.
1987、1988年邓小平两次谈到他自己是“三落三起”、“三下三上”,坦率地讲述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和艰难曲折的经历。邓小平的第一次“下”和“上”,发生在30年代。邓小平的第二次“下”和“上”,发生在60至训年代。邓小平的第三次“下”和“上”,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三下三上”,不仅使人们赞叹不已,而且唤起了人们的沉思:是什么原因促成邓小平的“三下三上回?是什么力量在支柱著邓小平凡经沉浮而又百折不挠呢?邓小平的“三下三上”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示?邓小平对他政治生…  相似文献   

4.
《理论视野》2009,(4):64-64
《新京报》2009年4月11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研究员的文章指出,近日,有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来访,陪其参观宋庄美术馆,他指着新落成的遇罗克雕像问我: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听此言,我深感意外。  相似文献   

5.
柳成栋 《学理论》2008,(5):50-51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开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名人,特别是文化名人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一旦开发以后,便会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是吗?诸葛亮,人们在争他的籍贯;李白,人们也在争他的出生地,其道理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记者:加大对新疆广播影视工作的支持,加快新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广电总局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年来,您对广电总局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何评价?新疆广播影视事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新闻界人士访问美国,向美国同行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法律不是禁止揭露人们的隐私吗?为什么你们的传播媒界热衷于揭露首脑人物的隐私呢?”对方回答说:“首脑人物不只是‘私人’,更重要的是‘公人’,他的‘隐私’自然包含‘隐公’的意义。一般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好,对公众事物影响很。J、,而首脑人物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好,直接关系到他的行政威信和行政能力,甚至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危以及对人民的利害。”美国人的这番高论倒是颇有见地,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西方传媒对政界要员从不放过蛛丝马迹的那种“宜将剩勇…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在他44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相似文献   

9.
程啸 《党政论坛》2014,(20):20-20
巴菲特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有"股神"之美誉。其实他更为人们所称赞的是慈善事业,尤其是为比尔·盖茨投入超乎人们想象的大笔资金,成为慈善界的典范。有一次,巴菲特前往中国宣传慈善理念,其间专门接受了著名主持人杨澜的采访。杨澜向他提问道:"我前面看新闻,您刚刚为比尔·盖茨经营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了百亿美元,我当时就想,您为什么不像比尔·盖茨一样也创办一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呢?这样岂不是更会让您声名远播?再说,要是以后人们忘记了您的名字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用“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人们付出多大的劳动,就会有多大的收获或回报。那么有没有付出的极少,反而得到的极多,即“种豆得瓜”呢?我认为在特殊条件下是会有的。哈尔滨国贸城原总经理张庭浦就是这样一个“种豆得瓜”的人。他给哈尔滨市原常务...  相似文献   

11.
叶公好龙的故事,妇孺皆知。叶公“好龙而非龙”,与其说是兴趣爱好,毋宁说是别有所求。遗憾的是,龙却不辨真伪,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空受一场戏弄,这实在是一种教训。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精于叶公之道,惯用叶公之术,其“好龙”的表演往往引起人们的喝彩,其“非龙”的本能却又常常令人大失所望。你要深化改革吗?他一夜之间就能拿出改革方案,并伊然以改革家自居,排斥一切不同意见者。你要反对腐败吗?他又摇身为党风卫士,然其欣赏的却是权钱交易。你要选贤任能吗?他就以叫e乐”的身份相马,对人才百般挑剔,而对庸才委以重任。如今…  相似文献   

12.
施建伟 《各界》2013,(3):82-85
凡李士群参与的所有重要事件,都留下了一连串不解之谜,在这些只有谜面没有谜底的问号里面,一个最大的问号,倒是对他真实身份的认定。因为,来自不同层面和不同侧面的所有悬念,最终都聚焦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焦点:他是谁?他为谁服务?他为谁而死?  相似文献   

13.
周汉兵 《党政论坛》2011,(20):35-35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有一个人正好有,就给王安石送去了几两,不料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没有这种药治不好,为治病考虑,又何必推辞呢?”  相似文献   

14.
李洪良 《学理论》2009,(19):92-93
诗仙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流浪的一生,交游的一生,写诗吟诗的一生。然而他何以有这般的生命力,创造力?他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吸引着他走下去的事物是什么?在李自的近千篇诗文中,他常常歌咏古圣先贤的智慧,表达对其风云际会的羡慕,而往往以此暗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也常拜访仙山,与道士交往,并认真的祈望自己有一天能化成神仙,乘鹤而去;他也常挽妓出游,而饮酒更是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些事物吸引着他,给他不竭的动力,激发着他喷薄的诗思,丰富着他诗歌创造的题材。正是这些事物,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他不停地走下去,不停地创作。  相似文献   

15.
陈洪 《瞭望》1998,(16)
“净化”双休日江苏陈洪最近与一位在乡政府工作的朋友闲聊,他的一句“怕过双休日”令笔者不解。何故?他气愤地说,每到双休日,便有各路“神仙”下乡吃喝玩乐,基层应接不暇,苦不堪言。他呼吁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净化”双休日。双休日给人们休闲娱乐、料理家务、...  相似文献   

16.
施平 《瞭望》2000,(30)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经过几十年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老百姓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因此,有了困难,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有了冤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找党的组织、找政府部门。这就是上访。如果有关部门对他的困难、问题、疑问、冤苦不闻不问,或者给予的解答不能令他满意,他就向更上一级的党组织或政府部门申诉。这就叫越级上访。就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上访,是基于对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信任。他们想:共产党的天下还能没处讲理?人民政府还能不管人民的事儿?对于老百姓的这种信…  相似文献   

17.
齐先予 《各界》2010,(9):10-12
一个西南偏隅农村的半文盲,竟能变成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人们在感叹命运造化的同时,也很好奇他的人生轨迹,也许从他发家致富的经历中能有所心得?  相似文献   

18.
吴乃华 《民主》2010,(9):42-43
人权与国权两者是依附关系,对立关系,还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人们历来对此颇有争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鲁迅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张献生 《民主》2008,(2):6-8
民主是否具有普世性或普适性?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一直未能形成共同认识。有的认为,民主是普世的,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是各个国家不同人们的共同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认为,民主是具体的。与国情紧密相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主,不存在世界通用的民主模式。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塞缪尔.亨廷顿对美国民主和西方普世主义的分析。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说“跪”     
李业成 《党政论坛》2010,(22):42-42
1.“足”跟着“危”合成“跪”,是不是告诉人们:一个老是跪着的人,他的处境是危险的;或者说,一个处境危险的人,最容易向人下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