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改组。一九五七年二月,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报告中提出,“必须把工业和建筑业的日常领导工作的重心移到地方”,“改变过去那种通过各专业部和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采取新的分区管理的形式”。全会和最高苏维埃分别通过相应决议和法令,加以贯彻。其主要内容为:(1)彻销25个令联盟和联盟兼共和国,以及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只保留航空、国防、无线电、造船、化学和电站等六个工业部。(2)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区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被撤销的和保留的各部所属企业和机构。(3)撤销负责短期计划的国家经委;把国家长期规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计委,使之成为“集中从事苏联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工作”的“全国经济和计划的科学机关”。关于工业和建筑业的改组,是赫鲁晓夫亲自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改革,目的是克服国民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消除中央经济机关重叠臃肿、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纠正部  相似文献   

2.
自苏联模式确立以来,苏联管理经济的方法始终以行政方法为主,虽然1965年改革也曾在运用经济方法方面做过一些偿试,但它没有取代行政方法的统治地位,仅仅是为行政方法寻找了一种补充措施。苏共中央六月全会(1987年)指出“根本改组我国经济管理的实质是,所有各级以主要是行政的领导方法过渡到经济的领导方法,过渡到管理各种利益并通过各种利益进行管理”。这种转变无疑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本文试图对这一转变的原因及苏联所倡导的经济方法的具体内含作一简要评介。一、苏联改行经济方法的原因一般来说,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经济方法,即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达到管理经济的目的。另一种是行政方  相似文献   

3.
自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后,特别是自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加快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从两年来苏共的理论阐述和实际采取的措施看,苏联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清楚的。这就是既扩大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又坚持和加强国家的集中计划领导。对此西方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大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苏联不彻底放弃中央集中计划领导体制,企业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主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的集中计划领导与企业的自主经营究竟是否能并存?如果能并存,又如何能做到两  相似文献   

4.
农业问题历来是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关心的焦点之一,光在苏联时期农业体制先后就经历了五次改革。第一次是在列宁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农奴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第二次是斯大林搞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第三次是赫鲁晓夫加强农业投入,开垦处女地和改组农业管理。第四次是勃列日涅  相似文献   

5.
刚上台的苏联领导人常常把改组官僚机构看作解决农业生产中迫切问题的手段。改组似乎为领导提供了增加生产、提高效益、改善管理质量和挽回社会主义声誉等机会。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经济战略,改组的做法近期内似乎无需付出什么代价。为此,赫鲁晓夫1957年实施国民经济委员会改革;勃列日涅夫1965年举行了三月全会。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第一年,经过重新明确农业部门的管理职责后对农业官僚机构上作了一系列微小调整。1985年12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以一个单一组织——国家农工综合体,代替包括农业部在内五个主要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分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基本格局的形成、沿革及变化规律,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体制改革不无借鉴意义。(一)苏联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以十月革命胜利到1965年改革为第一时期,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处于国民  相似文献   

7.
据苏联《经济报》今年第一期刊登的苏联中央统计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的一篇文章介绍,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1987年达到如下水平: 一分钟能生产 工业产品17亿卢布 电力317万度 钢材2巧叱 (开采)石油和凝析油1,174叱 (开采)煤),415叱 日用消费品(不包括轻工产品)70万卢布 电视机68台 冰箱和冷冻装五呼3台 洗衣机42台 民用钟表497台(块) 皮鞋3,595双 坊织晶35。710公尺 (水泉译)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水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流,撞击着每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撞击着传统体制发源地的苏联。对苏联计划理论由传统到改良、由改良到改革过程作历史的回顾和展望,无疑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一、对改良式计划计算理论的思考1928年,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法令形式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社会主义集权计划管理体制诞生的标志。这种体制曾起到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然而,五十年代之后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放慢。于是由南斯拉夫率先掀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其中以南斯拉夫为代表的改革是从彻底摒弃旧体制为开端的,而以苏联为代表的改革则是以力图维护集权体制为前提作部分改良为特征的,苏联计算计划学派正是这一  相似文献   

9.
自1986年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苏联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无论在政治生活还是在经济建设中特别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领导人。前不久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有关工业企业和建筑单位由劳动集体选举产生的各级领导的数字。截至1987年11月15日止,全苏工业企业从正副厂长经理到班长、工段长的各级领导人共219.58万人,其中选  相似文献   

10.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于 1985-1990 年间,进行了苏共领导层干部的选拔和任命方面的改革.通过研究苏联以及地区(以俄联邦 7 个主体为例)领导层,旨在回答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学问题.戈尔巴乔夫用哪些方法形成了党内的职位等级制度?其"精英工程"的意义何在?其干部政策的动员和革新意向之间有何种相互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干部政策实为"干部的迭次更换"和党内选举的一种结合.这两种实施干部政策的制度使得苏共急速瓦解,是苏联行政管理去党化的第一次浪潮.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经社研究处处长马涅热夫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对中苏这样的农业大国欲在短期内把资源集中在工业发展的某些项目上,证明相当有效。但是,若干年后,这种中央管制经济压制了生产者的利益,堵塞了经济自我更新和改善生产率的内部源泉,妨碍资源横向交流,引起深刻的部门比例失调,造成全面短缺和永久投资饥饿。80年代初,中央管制经济陷入空前危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促使苏联实施改革。由于中苏经济有不同之处,如:1.苏联经济以大规模、相当现代化生产为基础,并对市场高度垄断。中国则以小规模生产发挥巨大  相似文献   

12.
(米歇尔·勒萨日著,巴黎经济书籍出版社1981年版,254页)本书是法国出版的《世界行政管理丛书》之一。作者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比较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国著名的研究苏联政治问题的专家。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系统地对苏联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研究。首先,在引言中,作者介绍了苏联行政管理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的  相似文献   

13.
苏联机关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斯大林时期是从加速发展经济这一前提出发的,它忽视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现在成了当前苏领导人发展政治制度的障碍。尽管自赫鲁晓夫起的苏联领导人一直大声反对,但在机关人员中所形成的行政管理作风很难在短期内根除。在斯大林统治年代,有一个比喻比较流行,即将布尔什维克的整个事业比作一台军事机器,充满党性的行政工作人员比作军官团,它们利用各种机构作为“传送带”,指挥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14.
苏联《经济报》1983年第21期刊登文章,介绍苏联中央经济区,摘要如下:苏联中央经济区无论在工业产量,还是在科学和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在各经济区中占主导地位。它包括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莫斯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位刚从苏联访问归来的德国驻沪人士举行了关于苏联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报告会。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目前苏联的政治形势 (一)8月份苏联共发生了两次政变。他认为,在西方看来,苏联8月份发生了两次政变。第一次政变是8月19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八人委员会发动的,没有成功;第二次政变是以叶利钦为首发动的,获得了成功。叶  相似文献   

16.
苏联从1957年开始,就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到现在已经历时三十年。但无论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次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彻底,因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艰难?阻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是什么?对于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  相似文献   

17.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指导经济发展。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经济曾有过很大的增长。到1933年苏联经济中工业比重上升为70%,苏联开始成为一个工业国。在1929到1939年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制造业的产量增加了7.5倍以上,达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1956年到1975年间的四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初,民主德国对外贸体制的改革主要是通过组建一大批联合企业而实现的。目前,民主德国共有157个直属中央的联合企业和66个属于地区管辖的联合企业。它们是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结构单位。工业联合企业多半是直属中央的(共计133个),占工业从业人数的99%,占工业产值的99%。(一)外贸组织结构的变革1980年7月,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作出决定,改革了外贸管理的组织结构,使联合企业在出口方面获得了广泛的权利。自1981年1月起,民主德国改组了原来的外贸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潮流中,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以积极稳妥、不断深入的态势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与历史上所经历的几次改革相比,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指导、方针政策、计划步骤诸方面都含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即以利益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并贯彻于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具体措施之中。一、利益是经济改革新思维的核心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经济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的总目标下积极推进的。在总结以往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联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政策。这些新思维和新政策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利益。苏联目前经济改革要实行经济体制模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依靠利益刺激进行运行的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分配。苏联经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二年来,随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苏联对外经济联系的方式与内容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其中之一,是多年来第一次允许西方资本在苏联境内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合资企业,并将发展与东欧各国的合资企业作为经互会合作机制的新的发展重点。本文试就苏联两种合资企业的发展及前景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