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知道,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初衷,"首先是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出发的。而历史的发展却使香港、澳门先于台湾步入了"一国两制"的轨道。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范例。江泽民1995年1月发表的《为促进  相似文献   

2.
李鹏 《统一论坛》2012,(6):20-21
众所周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伟大构想,后来被首先运用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上。近30年来,祖国大陆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台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始终未变。无论是在江泽民"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还是《反分裂国家法》的条文中,或是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强调要继续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已经成功地解决了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问题。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必将有利于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推动和平统一祖国大业的进程。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如何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历史地摆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种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考虑,是建立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之上的。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提出来的。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各国都将注意力转向提高自身综合国力上。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本来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创造性构想,却首先用之于解决香港问题,继而用之于解决澳门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和澳门模式,即"港澳模式"。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陆在一些正式场合较少提及"一国两制",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已经放弃将"一国两制"作为未来两岸统一的方案,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大陆的"一国两制"在台湾问题上已经失败了。鉴于台湾对"一国两制"的各种误解和歪曲言论,  相似文献   

5.
在现行“一国两制”构想用来解决台湾问题遇到阻力的情况下,本文深挖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资源,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构想。新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借鉴联邦主义的某些做法,以期建构一个两岸同胞均能接受的国家统一模式。该构想扩大了“一国两制”的包容量,增强了“一国两制”的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和香港问题,中国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思维。根据这一方针,中国与英国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10年的历史验证了这个构想是可行的。"一国两制"的提出和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人关于国家统一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探讨的就是"一国两制"如何改变了中国人关于国家统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孙代尧先生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总第89期撰文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之创新与可创新是治国理政的新课题。他说,从1978年11月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吴奈温的谈话中首次表述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到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直到1990年9月邓小平最后一次发表关于国家统一问题的讲话,"一国两制"在邓小平时代从最初的一  相似文献   

8.
《统一论坛》2012,(5):24-25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指引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进方向。这一构想当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是首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1997年香港和1999年澳门的顺利回归,回归以来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形成和成功实践,表明了我们党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决心、智慧和力量。一、“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背景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邓小平同志提出:...  相似文献   

10.
1984年7月底,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追溯了"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时间和动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不是今天形成的,而是几年以前,主要是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这个构想是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出发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67页。以下注释均简称邓选×页)这段讲话,往往被局限地理解,以为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仅仅是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的具体途径,仅仅是作为一种策略理论而提出的。小平同志的著作中,第一次正式地出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法,是在他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的谈话中,而冠  相似文献   

11.
为和平解决中国历史遗留的问题,祖国大陆于8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构想,并首先成功地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台湾当局先是以“统战阴谋”为由拒绝“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则提出“台湾不是香港”的说法,继续抵制“一国两制”;香港回归一周年后,台湾当局又换了新说词,声称“一国两制”具有“暖昧性”、“矛盾性”和“不民主性”,因此无法接受。长期的负面宣传误导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使一些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产生了刻板印象和种种误解,在一些人心目中,“一国两制”被曲解为“并吞台湾”“矮化台湾”等。…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年的重要日子。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及相关经验已引起海内外极大关切。澳门为何成功,澳门经验有哪些现实意义,须从20年前与20年中两个维度观察澳门走过的历程,从中梳理澳门爱国爱澳的历史传统与"一国两制"具体实践所累积的有益经验。澳门经验揭示,"一国两制"是伟大构想,澳门是成功的试验田,麻雀虽小但极富内涵,是今后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值得借鉴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科学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被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0年来尽管东方之珠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取得了中外称道的辉煌的成功,足以证明“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行之有效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4.
邓亭 《台声》1998,(10)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一年来的成功实践,受到了香港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认同率也比香港回归前有明显升高。可是,最近台湾当局有些人却不顾事实,肆意低毁“一国两制”,胡说什么“一国两制”具有“暖昧性、矛盾性、不民主性”,声称“一国两制”“不适用台湾”,台湾“坚决拒绝一国两制”,并表示只有用台湾的“民主制度”统一中国才是解决两岸问题的“唯一出路”。台湾当局认为台湾不同于香港,因而“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的一条主要理由是“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O这里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念与概念,…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不仅在其"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中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四个基本点",而且为了实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还提出了许多原则性的设想,如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的"三个不变"与"六个保护"政策和实行"一国两制"下台湾高度自治的"四项权力"。这些设想多数是他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一再向海内外宣示:由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长期的国策。而在"一国两制"构想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在恢复行使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及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后,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政策坚持50年不变。邓小平在一些谈话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构想□刘海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李言蓉“一国两制”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出的伟大构想。这一科学构想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有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是...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我党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制定的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它具有四个基本内涵。"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产生的五个方面的发展,这些发展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20.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冷战尚未结束时,中共中央及邓小平先生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其后又成功地运用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的实践。事实证明“一国内制”构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己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