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略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宋林太本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初步形成。这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时期历史...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孙显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形成,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这个理论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认为,党的十三大是这个理论形成的标志,有人则认为这个标志是党...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考察杨三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列主义普遍原理联系中国现实,于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重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导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以下简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策理论。本文仅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思想提出的历史过程,并对这一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构想,不在于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另具特色而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导下社会主义社会应具备的本质特征。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作为对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这一客观现实的正确估计,作为在这一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构想”旨在寻求一条正确的、可行的道路。所谓“特色”,主要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特色。即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又适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特点。这个结论可以从三方面得出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为了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创立这一理论过程中的重大贡献,为了深入学习《邓选》第三卷,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很有必要把握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理论的探索过程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项导集体,从1956年起,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试图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终究未获成功。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把握时代脉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终于找…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邓小平的思想理论形成过程中,人们思考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什么是邓小平,而不是其他人,其历史由来在哪里?本文试作些探讨。 一、丰富的民主革命经历和经验,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准备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而不是相反。伟大人物的出现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要求应运而生的。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成为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的丰富人生经历的革命经验,是后来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本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孕育,到9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大约经历了二十年时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形成,考察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是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5,(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在邓小平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本文梳理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条件,挖掘其理论成果,揭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的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从认识史的角度看,都是既有对以前认识的继承,又有总结新的实践经验而作出的发展。这是认识的继承与发展的结合,或者说是认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由此而形成人类认识奔腾向前的历史长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也是如此。就毛泽东思想而言,它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会长期地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而这就要求它在新的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1956年,我们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便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毛...  相似文献   

12.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挑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进程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历史的新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把新时期的历史推进到新阶段,因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是新时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相应的,作为这个历史进程反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从产生、逐步展开到走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一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没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必将起到极其巨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就这一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心鉴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种种模糊理解和思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由于这一理论是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就被赋予了民族性、实践性、人民性、创造性、时代性的鲜明特色。科学地认识这些鲜明特色,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邓小平理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扎根国情,是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孕育成长起来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首先,每一种理论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即不同民族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一贯强调中央要有权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中央要有权威的问题,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这些论述比起过去要深刻得多、充分得多、广泛得多。在通读《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的基础上,重点研读一些代表作,就能弄清楚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在“三个代表”论述中所指的中国的先进文化。它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言,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①对于上述内容,江泽民在许多场合都作过具体阐述,形成了他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所以,就其实质内容来说,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和他关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5月28日和29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邀请首都党史学界和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在北京举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专题学术座谈会,旨在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座谈会先后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沙健孙及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副局长、党史学会秘书长王朝美主持。中央宣传部龚育之,《求是》杂志社有林,全国政协卢之超,中央党校盖军、陈雪薇、张式谷、柳建辉,中央文献研究室阎建琪,当代中国研究所张启华,北京大学薛汉伟、黄宗良,国防大学萧冬连,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等学者应邀到会,中央党史研究室杨先材、王洪模及新时期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参加了座谈。与会学者围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条件、形成过程、内涵特征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座谈讨论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态环境的现状。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要求以加强污染治理、提高效益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以植树造林、提高绿化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为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推进改革、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法制保护环境,坚持全民共享,全民动手的理念,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并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这标志着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总结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