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的菜     
《新青年》2007,(4)
我尤不喜欢在家里吃饭终究于母亲做的饭菜。邻居家的馒头可以又白又暄,而我母亲做的总是又黑又硬。说得夸张点儿,很像六七十年代和着红薯面野菜叶蒸的黑窝窝头。宁可囫囵吞枣,决不细嚼慢咽。此时不免讽刺挖苦几句,"别人是三菜一汤,快速奔小康,我们倒只能啃着黑窝头,喝着白开水,重温往昔的艰苦岁月了。"母亲便哈哈大笑,直到流出眼泪,惟一安慰我们的仅此接连  相似文献   

2.
那一年我从事的工作要倒班,白班、前夜、后夜的倒,下了前夜班已是零点,我回家去睡。那时家住五楼,每次上到家门口,家门都是敞开着的。我问母亲:“您怎么知道我回来呢?”母亲说:“一听上楼的脚步声就知是你回来了!”我心里忽然涌起深深的感动。忽然想起小时候,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做饭,便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蒙住了她的眼睛。谁知母亲却说:“快去洗手准备吃饭!”原来那时她就能听出我的脚步声了。也许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当她们松开孩子的手,当孩子蹒跚着迈出第一步,那脚步声便已落进她们的心中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孩子的脚…  相似文献   

3.
楼上大哥 楼上大哥姓季,上世纪50年代初生人,他父亲和我父亲是同事,住平房的时候就在一个院子里;后来搬到楼房,还是邻居,我家二楼,他家三楼。二楼的新邻居中也有一位大哥,姓纪,两个姓氏同音不同字,叫起来都是“季(纪)大哥”,不好区分。尤其是当我在家里提到他们的时候,往往很费口舌。于是,我很快就给两位大哥划清了界限,季大哥叫楼上大哥,纪大哥叫隔壁大哥。姓氏一律省略,平时无论跟谁见了面,自然就把“楼上”或“隔壁”这样的字眼也去掉了,就叫大哥,省事,也亲热。  相似文献   

4.
大哥生下来就是驼背,后背高高耸起,就像背着一个包袱。大哥比我大3岁,当我上小学的时候,个头就已经比他高了。大哥只上了4年的学就不念了,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中的两个原因:一是大哥在学校里受不了别人歧视的目光,再就是那时我根本不曾意识到的家庭原因。家在大山深处,母亲侍弄那几亩薄地,一年到头填饱肚子都难。父亲便去山上的采石厂拉石头,我家的那头瘦驴几年来立下了大功。父亲对它更是精心喂养,宁可人饿肚子,也要把驴喂饱。可是有一天,父亲却自己拉着小板车回来了,车上躺着被滚下来的石头砸死的驴。父亲几天不吃不喝的,他的心里既悲伤…  相似文献   

5.
一条黑棉裤     
刘军 《新青年》2007,(2):11-1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这一千古绝唱写尽了母亲对儿女的眷眷深情。在我吟诵着它而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母亲也用她慈爱的手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相似文献   

6.
记得还在读幼儿园时,有一天听到母亲在悄悄地跟父亲讲:“这个小姑娘怎么不像我?”“小姑娘”自然指的是我,母亲一直用这个昵称呼唤我。一直以母亲的漂亮与宠爱为骄傲的我在那一刻受到极大的伤害。总以为在母亲眼里我是天下最漂亮、最聪明的女儿,想不到母亲以女儿不如她想像中的漂亮而遗憾。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伤害。因为这份伤害来自我至爱的母亲,所以伤得特别重、特别深。母亲最终也不知道她无意中的一句话对她女儿的一生影响有多大。虽然没继承母亲的漂亮,但完全继承了她性格中特别自重、特别倔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走过了五十个春夏秋冬阅历了半个世纪风雨雷霆今天,我破例点亮生日蜡烛我骄傲,我与共和国同龄烛光里我沉浸在绵远的岁月共和国的每一天都扣动心灵难忘那旭日临窗山河变样难忘那纵酒欢歌雨后飞虹多少难忘的岁月冷暖心知泪花儿在烛光里闪烁滚动走过了五十个春夏秋冬阅历了半个世纪风雨雷霆今天,我破例点亮生日蜡烛我骄傲,我与共和国同龄虽然霜雪浸染了我的双鬓古老的祖国却分外年轻喜看那希望的田野生长希望喜看那现代化的步伐坚定从容多少彩色的梦想会变成现实思潮在烛光里起伏奔涌我骄傲,我与共和国同龄@李向晨  相似文献   

8.
刘德良 《新青年》2004,(2):20-21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是没有爱情的,如果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是一种自然而又质朴的情感流露。也许,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株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庄稼。他们相互守望,相互搀扶,然后,再一起走完那艰辛而又坎坷的一生。总之,父亲和母亲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他们更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想得要死!”之类的话语。在父亲的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女人,是一个能够为他生儿育女和同葬在一个坟墓里的人。而在我母亲的眼里,父亲也不过就是她的一个男人,一个能够与她共担风雨和同撑起一个家的人。父亲就像是一片天,能够让我的母亲活得踏实和知足,而我的母亲也会给我的父亲滋养和快乐。  相似文献   

9.
寂寞的母爱     
记不得母亲具体是几月生日,要么是这个即将来临的9月,也可能是10月。这么多年,我和母亲聚少离多,从来没给母亲过一次生日,买一份哪怕很小的礼物给她。作为她最小也是她最爱的一个女儿,我的心里忽然生出一股惭愧的感觉———我愧对母亲二十多年的养育。这个多雨的夏季,我格外想念我的母亲,我想她的时候,也是她想我的时候……没有人能理解我此刻内心的感受。我的母亲,她那么爱我,几乎是到了极致……每一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母亲在我身上付出的爱超过了很多母亲。她的眼里只有我,而没有她自己……而我,这些年,一直不在…  相似文献   

10.
那天晚上,应邀至淡水演讲,因为提早到达,便顺道去观赏那心中久已怀念的夕阳。当我站在堤岸上,享受那宁盗安详的黄昏时,映入眼帘的一幕情景却吸引住我,也经常亲绕在我的脑海里。只见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可爱的婴孩来看落日。在轻柔、温馨的拥抱中,她刻意让婴孩的睑也朝向夕阳。两人那副专注观赏美景的模样,令人动容(虽然婴孩的视线并没那么远八一位年长的女士正巧路过,便好奇地问:“孩子几个月大?”“四个月!”“一定很辛苦哦!难得,你还有心情来看夕阳g”只听这位年轻的母亲高兴地回答:“是啊!因为辛苦、忙碌,所以更…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     
那年冬天,职场中的我不经意间遭遇人生的一次红灯。远离了一帆风顺、充盈鲜花和掌声的日子,事业弥漫着曲折坎坷,心情满溢着委屈抑郁。命运注定那是人生中一段灰色的岁月。  相似文献   

12.
姜米粒 《新青年》2006,(9):44-45
今年,母亲虚岁70了.印象中,母亲一拨儿老太太好像不大在饭店里聚会.这次不同,王老太患癌以后,母亲常去看她.一次遇到另一看望病人的张老太,赶上中午,母亲说,我请你俩吃饭吧?我估计是推拉了一会儿.张老太说,在附近的饭店吧,远了王老太走不动.三人相互搀扶、拽扯着去了家附近的小店.母亲说服务员可热情了,奶奶坐、奶奶请地一通招呼我们.  相似文献   

13.
年三十的前一天,一家三口回到我的农村老家看望我的老母亲。一进屋,母亲正躺在炕上睡觉,我住惯了暖气很热的楼房,就觉得这屋里凉凉的,母亲却说,这屋不冷,炕上热乎,睡觉可得劲了。你在楼房里都呆娇了!于是就让大哥点火生炉子。炉子搭在厨房,在屋里有一节炉筒,苞米瓤子一点着,火苗子就窜进了炉筒子,并传出了“呼呼”的声音,转瞬间,炉筒子就散出了灼人的热量。这呼呼地炉火声是那样富有韵律,那样有力、温暖而又亲切。这其中的美妙,是只有经历过寒冷,享受过炉火的恩泽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童年时的冬天觉得比现在冷得多。细想起来虽有地球变暖的…  相似文献   

14.
晓音 《新青年》2004,(3):2-3
时隔多年,每每回想起那段岁月,眼中都会有泪光闪动。我的同学,我的兄弟姐妹,无论时间如何推移,也无论你们在天涯海角,你们都是我日思夜想的亲人。  相似文献   

15.
往事忽成行     
陈治勇 《新青年》2024,(2):50-51
<正>读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午下来”,儿时与母亲一起的往事又渐渐浮现。岁月如水,逝者如斯,我的故事里应该有母亲了。传说中,人称母亲为“豆腐姑娘”。母亲年轻时虽不曾留照,此雅号则令其形象分外明朗了。初中时读到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我总想起母亲这个雅号,且于脑海中勾勒一番。那时的母亲还很健硕。母亲说,我出生前,她还爬上松树砍松枝呢。松枝砍了无数条,山路走了十八弯,都不曾有半点肚疼,一回到家,肚子一痛,我就呱呱坠地了。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天,在一家商场看到了一件乔其纱的中式衬衫,中国蓝的颜色,身上是同色的绣花图案,滚着细细的更深的蓝缎牙边,中袖,内衬是湖蓝色的真丝绉。看到那件衣服的时候十分喜欢,想它穿到母亲的身上一定很相宜,但看看价钱,400多,不由得暗暗骂,怎的这样贵?回来和母亲说起:“那件衣服只有你穿才好看,别人穿了怕糟贱了那料子,那精细的滚边、绣花。只是太贵,400多块。”“织女织的呀!怎么会那么贵?千万别买,穿了也是造孽。”“当然有贵的道理,只是我赚的太少,买不起。可是真的好看,连衬里都是真丝的。穿上一定十分舒服。”母亲…  相似文献   

17.
娘亲     
张明春 《新青年》2002,(5):13-15
此刻,我坐在由金边飞往中国的波音747飞机上,这是我接到母亲病危消息的第三天踏上回乡之路,突如其来的消息,令我头昏目眩。在飞机上我想,母亲此时怕是正苦苦保留那口气,等待我的回归吧?我默默地念叨:您老人家可千万千万挺住啊,一定要等我啊!1960年,那是个无雪的冬天,气候异常干冷。农历正月十五刚刚过去,半轮残月懒洋洋悬挂在天际。距毛子坟不远的地方,有一片错落有致的房子,那片房子叫三十栋,我家住三十三号。那天我们兄弟姐妹7人从睡梦中被父亲唤起。父亲仔细检查所要携带的东西,眼睛在每个人身上巡视了几遍。坐在破旧木椅子上的母亲,脸上露出几分焦躁。母亲眉头微蹙,紧抿着嘴,可那无法掩饰的痛苦,让母亲发出轻微呻吟。  相似文献   

18.
一天回家,远远地看到女邻居和她的小女儿站在楼门口,天寒地冻的日子,母女俩穿得都多,小女孩更像一个棉球,圆滚滚的,扬脸向妈妈要求什么。近了才听明白,是女孩要按门铃。那妈妈说,家里没有人,按门铃也没有人开。小女孩扭捏着。我抱起她,“来,按阿姨家的门铃,有姥姥在家。”回家的时候,我也喜欢按门铃。听到的准是母亲的一声儿“喂———”,我知道她没事儿,这一天平平安安的。我说:“妈———是我———”门便在八楼之上母亲的遥控下“嗒”地一声开了。冬天的时候尤其不喜欢站在外面找钥匙。听到母亲的一声“喂”心中便会温暖…  相似文献   

19.
在古老的如皋城镇居住着一位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日本老兵,她叫伊藤郁子,今年74岁,如皋市政协委员。几十年来,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华夏的大地,用自己无悔的岁月奏响了一曲爱的颂歌。她说:“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盛开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1925年10月,伊藤郁子出生在日本岩手县高田市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兄妹四人,排行老三。1945年春,她从岩手县红十字会护士学校毕业,校方突然决定将她们一起毕业的80名学生派往中国战场,她带着离愁和恐惧来到了日本驻中国东北第一陆军野战医院。1…  相似文献   

20.
每当我看到续庚先生,他那空灵而宁静的山林时,仿佛听到那山岚和朝雾而积在树上的露珠,滴在石阶上而发出的清音,这是多么纯净的山呵!在迷朦而神秘的净山深处,蜿蜒流淌出清彻而又纯净的泉水,似乎在山之清,出山亦不会浊。白云深处的田园,远离世尘,令人神往。我与续庚朝夕相处,转眼已有六载,可谓知他者,唯我也。记得我们初次相识,是在我的个展上,大凡能参加画展开幕式者,均为好友挚友,然而真正能够对作品论其长短者,却寥若晨星,而他能直言不讳地论起我的山不净,水太闹,田园离尘世亦显近。这使我大为震惊,一是被他的真诚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