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西安事变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前进,功在国家,利在民族,但有人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去考察国民党蒋介石失败的教训,错误地把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溃败转嫁到西安事变上,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使当时处于绝境的中共及红军"起死回生",最终夺取了大陆,迫使蒋介石败退台湾。  相似文献   

2.
一 1937年2月中旬到7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叶剑英、林伯渠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张冲等,就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中共地位及释放“政治犯”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双方主要分歧在于,国民党只同意红军编三个师(45000千人),并由他们直接指挥,而中共却不认同.  相似文献   

3.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到西安严令“进剿”红军的蒋介石,发动兵谏。经中国共产党努力,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为表诚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被蒋下令软禁,长达半个世纪。而杨虎城在被关押12年后,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时的北平殷小未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惊震中外的“西安事变”。国民党“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西北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扣押了前往西安督导“围剿”陕北红军的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实行兵谏。张、杨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叶剑英西安致电毛泽东:“蒋明日到此。”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去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程中原 《党史文汇》2006,(12):21-25
西安事变前的形势 1936年秋,中共中央改变"反蒋抗日"的方针为"逼蒋抗日".为力促蒋介石停止内战,早开谈判,实现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派潘汉年于9月24日携带中共中央起草的<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离开陕北,前往上海;并准备派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同国民党谈判,签订<抗日救国协定>.然而,蒋介石对于中共的倡议却不予理会.在平息两广事变以后,蒋介石立即增兵陕甘,"围剿"红军;在谈判桌上则翻云覆雨,态度强硬.他企图以军事进攻与政治谈判双管齐下,一举解决西北问题,实现其"溶共"和收编红军的野心.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军队猛力进攻之下,一方面,"从各方面造成停止进攻红军的运动","以此迫蒋停止剿共";另一方面,于11月下旬组织了山城堡战役,显示红军的声威.在谈判中,则"并不坚持过高要求",同意"红军改名受蒋指挥".然而,蒋介石仍一意孤行,反而严厉督责张学良、杨虎城"进剿"红军.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所捉。消息传来,陕北的红军欢呼雀跃。有人主张"杀掉蒋介石、打出潼关去"。党中央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复杂的形势,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8.
孙果达  王伟 《党史纵横》2014,(5):13-16,46
正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蒋介石西安之行由"和"到"剿"的转变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在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说起我党开办的“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无人不晓,但“抗大”的“将军科”却又鲜为人知了。 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但沿途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到达陕北后,仅剩3万人,而且军队干部也损失颇大。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17路军实行“兵谏”,逮捕了来西安“督剿”红军的蒋介石,这就是有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的第五天,周总理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全权代表的身份来西安,同蒋介石谈判.那时,我是西北总部张学良部下的一个处长.记得总理到西安的第二天早晨,杨虎城的秘书王炳南同志陪同总理到家里来看我.同总理见面谈起话来,知道我同总理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在沈阳髫令同学,倍感亲切.这样总理有些事情,就委托我来作,我遇有疑难问题,也同总理商量.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将军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以促蒋停止“剿共”,领导全国军民对日抗战。蒋对张、杨作口头承诺后,乃得张、杨及中共同意释放。于圣诞节日,张亲送蒋返京,负荆请罪,一变而为阶下囚长达53年,于1990年张90大寿时获释,现息影于夏威夷。今根据近年来所发表的有关西安事变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事变发生的背景、捉蒋、放蒋及张之身陷禁锢再研究。一、集国难家仇于一身1936年夏,蒋介石顺利地解决两广事变后,遂全力贯注于解决陕北中共的红军问题。自1930年底蒋在江西对红军发动…  相似文献   

12.
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给日军沉重打击的第十九路军,是国民党军队中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在它短暂3年多的生存时间里,先后经历了被蒋介石怂恿利用与红军作战受挫、奋起抗日救国、自立旗帜倒蒋等几个阶段,即由开始为蒋介石东征西讨到在战争中逐渐认识到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进而走向武力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道路。第十九路军的转变,是我国现代军事史上一次罕见的反戈。但第十九路军这种浩气凛然的民族爱国精神,却遭到国民党11个师的联合镇压,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蒋介石扼杀。  相似文献   

13.
霞飞 《世纪桥》2005,(8):7-10
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重大历史关头,每一次都起到了无以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他不愧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统帅。毛泽东的“放蒋”决策重新整合了中国的抗日力量到1936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经大暴露,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险。而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想要先”剿灭”共产党,然后再对付日本人。正是在这种情势下.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把前来西安督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进攻红军的蒋介石及其随行国民党高级将领扣了起来.并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4.
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早已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十分不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曾数次到蒋介石的住处苦口劝谏,希望蒋介石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二人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15.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兵力只有约四万人,却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本文试图以党和红军采取的政策导向及民心向背为线索,系统剖析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36年夏,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这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长征抵达川、康地区,准备继续北上,与第一方面军共同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但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集胡宗南、薛岳、王均、毛炳文、杨森、刘湘、刘文辉、鲁大昌等部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阻止红军北上抗日,企图围歼红军于雪山草地地区。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也引起了国民党统治营垒内部的分裂,两广事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7.
熟悉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扣之后,蒋介石的嫡系 黄埔系将领发生了分歧:贺衷寒、邓文仪、桂永清等人跟着何应钦跑,力主进攻西安,成为“主战派”;而黄埔系首领——手握重兵、长驻西北的胡宗南却一反常态,力主和平解决,并顶住压力,拒绝立即向西安进兵。后来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又率部血战淞沪,转战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知道,是老师张伯苓说的,我们是同师同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曾与张学良作过一次会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学良将军在当时是一位复杂人物.他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改旗易帜,一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人物.他为了追求强国措施,还曾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婿交友很深,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有一定交往.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期望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但是随着日本关东军的炮声,蒋介石“绝对不可抵抗”命令的下达,他一步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率军“围剿”陕北红军连连受挫后,蒋介石一直不同意他恢复被歼灭的编制,使他逐步弄清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渍散,仍能打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这不能不使张学良的脑子里产生很多疑团,并心生敬佩之情,因此他急于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的方针底细.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的发起人之一杨虎城将军于1949年9月6日午夜12时半,惨遭蒋介石杀害于重庆松林坡,同时被杀害的还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老一辈革命新闻工作者宋绮云。他从1930年起,即奉党的特派在杨虎城部做新闻宣传工作。他主办七年的《西北文化日报》是“三位一体”(指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喉舌,对西安事变的促成及和平解决起到了宣传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