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华 《同舟共进》2009,(5):17-17
前几年,我应邀在台北的一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待了一个学期,还去了台湾的中部、东部、南部的7所大学交流、讲课。我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在台湾社会,虽然"台独"思潮严重泛滥,还有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食在台湾     
王嬿舒 《台声》2011,(8):65-65
刚刚结束了在宝岛台湾一学期的交换生生活,在短短4个月里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领略了台湾多元的文化,结交了许多朋友,还让我的体重“增色”了不少。所以,作为一个“吃货”的我有“责任”向大家介绍一下所遇到的台湾美食。  相似文献   

3.
笔者是一个旅居香港的台湾工商界人士,作为中国人之一,热烈拥护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献。我本人工作生活在海峡两岸三地,亲身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最大诚意和最大努力,促使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直线上升,使数以万计的台湾同胞安居乐业于祖国各地。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  相似文献   

4.
感受台湾     
杨斌庆 《政策》2011,(10):75-76
到宝岛台湾去看看,是我多年的心愿,谁知八月二十日只用两个多小时,就从武汉飞到了台湾!我们到台湾的第一感觉不是陌生,而是浓浓的乡情。台湾《湖北文献》社社长、七十九岁的湖北老乡汪大华先生亲自到机场迎接。  相似文献   

5.
微博声音     
《台声》2016,(8)
正黄玉珊台湾导演近几年,性别研究在台湾受到重视,台湾女性影展已然成为鼓励女性创作很重要的国际平台。由于家族经历,我拍摄了几部关于台湾日据时期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展现了台湾人民在高压统治下所发挥的生命潜能和鲜活的生命力,我觉得大陆对于台湾来说是文化上的"祖国"。  相似文献   

6.
信箱     
愿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写此信是为了告诉你们我刚写了一封信给台湾的蒋经国要求台湾政府回归祖国。并随信附上《周报》一期,上面登有告台湾同胞书。希望他能通情达理。无疑他会把我逮捕起来,如果我到台湾去。当然我永远不会去台湾。如果我的愿望能实现,能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告诉他,我七七年六月访华时的所见所闻与我在学生时代在广州所看到的一切多么不同。加拿大A·S·H  相似文献   

7.
梁国扬 《台声》2009,(8):31-31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家泉 《台声》2010,(1):35-36
<正> 台湾新一轮的县市长、议员及乡镇长的"三合一"选举已落幕。这里,我想仅就台湾及祖国大陆媒体采访所涉及的内容,着重围绕县市长选举谈几个问题。应该怎样看待台湾这一次的县市长选举? 从此次选举结果看,台湾17个县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贯穿着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愿。白皮书发表在台湾大选前,不仅是对下一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当选后的两岸立场预作声明,同时也是向国际社会表示,我们坚决反对“台独”等台湾分裂势力的图谋,反对外国敌对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也不同意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白皮书所阐述的观点,代表了我们的心声,作为一名台胞我坚决拥护。台湾的前途和安危是我日夜关注…  相似文献   

10.
周雄铭 《台声》2022,(19):75-76
<正>“一张通辑令,改变了我父亲的一生,也铸就了他几十年的两岸情缘”,日前,福州定居台胞吕力争将家中珍藏了70多年,当时台湾高雄县警察局颁布的一份通辑其父亲吕从周等人的通辑令捐出,并对前来征集“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的福建省台联工作人员如是说。吕力争的父亲吕从周,1929年生于台湾高雄。1949年,时年20岁的吕从周在台中农学院就读。当时中共台湾省工委积极吸纳台湾进步青年,加入共产党组织,  相似文献   

11.
姚同发 《黄埔》2011,(3):56-58
去年末,去汕头参加2010南澳论坛,会议主持方李科裕先生赠我《潮汕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书。拜读之下,让我这个祖籍潮阳人,遂真正领略了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在台湾的传播以及对台湾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不妨这样说,潮汕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恰恰是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一个缩影;它的流动轨迹,彰显了两岸文化交流的辉煌。潮汕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作为中华文化一个分支的潮汕文化,为海内外二千多万潮人所共同创造。它的根在潮汕,其枝叶  相似文献   

12.
今年五、六月间,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我的《台湾风光》摄影展览。想不到我两年多以前的幻想和意念终于实现了。这使我很自然地回想起我的首次台湾之旅。一九七九年,我应台湾交通部观光局邀请,到台湾作了一次为期三周的旅行。我此  相似文献   

13.
张方远 《台声》2022,(22):108-109
<正>6月20日,大陆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因病逝世于北京,把“一条大河波浪宽”“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留给了他所挚爱的土地和人民。消息传到台湾,媒体也有做报道,也让笔者忆起他那首《我的祖国》在台湾政治夹缝中被传唱的过往并带着兴趣去寻找乔先生与台湾社会的一些联结。  相似文献   

14.
走访长庚     
日前,应台湾方面的邀请,我有机会赴台湾长庚医院参观、学习、交流。近年来,国内医疗体制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而台湾长庚医院曾设想在国内多个地区延伸其医疗服务模式。数年前我曾听过长庚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关于医院的成本测算及成本控制的报告.这次能亲自去台湾对一所规模较大的私立医院进  相似文献   

15.
刘铭传不仅是清朝任命的首任台湾巡抚,也是抗法护台的英雄和建设合湾的“现代化之父”。他修建了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座煤矿。在电视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明传》中饰演刘铭传的台湾著名演员刘德传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当家子”:“他为台湾老百姓所做的一切,至今在台湾老百姓心目中仍占有很重的地位,我很佩服他,他是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一位年轻的学者正在速记着一位50岁上下的先生的每句话语。他还不时提些问题。从他兴奋的脸上,能看出茅塞顿开的神情。终于,这位年轻学者合上笔记本,握着给他解答了众多疑难问题的先生的手,说:“太感谢您了。如果没有您的帮助,这本台湾泰雅族的语言词典是不可能在我手中完稿的。您简直如同一部台湾原住民语言的活字典!就这么几天,您解决了我研究多年的语言问题!”这位50多岁的先生,就是江西省台联副会长许进来。许进来是台湾泰雅族。原被称作是台湾高山族,现今被称作台湾原住民。他1945年生于台湾境…  相似文献   

17.
清代台湾械斗频仍,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台湾学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有的还编制了械斗年表.例如,《台湾省通志》人民志人口篇所列年表(以下简称表Ⅰ),记栽了28次械斗事件:《台湾文献》第21卷第1期张菼《清代初期治台政策的检讨》一文所附“清代台湾民变概要表” (以下简称表Ⅱ), 编列了40次械斗事件;《台湾文献》第27卷第4期黄秀政《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事件之检讨》附表(以下简称表Ⅲ),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20,(18)
正2013年大三第一学期,我来到台湾台中的静宜大学,开启我交换生的学习生活,以前曾多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现在终于实现了。高中时候迷上看台湾的综艺,看《娱乐百分百》里面小猪小鬼讨论的台湾好吃好逛的地方,看《大学生了没》里面聊台湾的大学生活,我便萌生了一定要去台湾看一趟的想法,但那时大陆到台湾旅游还没有开放,所以我一直只是幻想去台湾的场景。高考过后的时候已经开放了跟团游,  相似文献   

19.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1月下旬,我有幸作为“‘京沪台籍大学生访问团”的一名成员,到宝岛台湾访问、交流、观光。在短短的十天访问行程中,我们受到了台湾乡亲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并参观了台湾的几所大学,领略了台湾岛的秀美风光。所见所闻,使我们备感亲切。随着九七的临近,香港似乎已和大陆连在了一起。而台湾在感觉上仍然有距离,有隔阂,这是我离开大陆前的印象。但是到了香港我却发现,尽管他名义上已与大陆结为一体,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已使她脱离F东方文化的氛围。直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中间是狭窄的街道,使人感到窒息压抑;时常映入你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