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划清了与其它哲学的界线。它反对唯心主义,主张唯物主义;反对旧唯物主义,主张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辨证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根本性革命。  相似文献   

2.
传统哲学解释框架认为,新旧唯物主义是否有唯物史观主要取决于能否坚持辩证法,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的逻辑必然。我们不禁要问: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就必然导致社会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吗?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起跳点。从《手稿》到《提纲》,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萌芽.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否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哲学的历史使命必然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提纲》中基本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处处体现着科学实践的作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实践论》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样,反对离开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关系抽象地把握哲学基本问题,主张在主客体关系内部建立主客体之间的真善美的静态统一,自由和必然的动态统一;主张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思辨或推理,来确证彼岸世界的存在,建立以范畴演变史为形态的哲学世界观。这样的哲学,只能是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科学作为哲学概括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革命力量。同时,自然科学又是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进步,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每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都牵涉着唯物主义历史主题的转换。从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古代、近代及现代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问题。本文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进行论述,还将更细致地挖掘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理清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中切不可割裂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来研究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旨在说明把握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决不是对人类以往的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遗产的简单否定或抛弃,而是在有机综合二者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哲学形态。综合创新、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辩证性、实践性、统一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三大本质特征或三个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逻辑思维进路中,利益理论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发现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它经由遭际疑难问题一历史唯物主义发轫一需要理论一劳动理论一走出物质利益之谜等几个理论发展阶段。实践观点的形成和提出,使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标志着关于利益问题的哲学研究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念惠珍 《工会论坛》2004,10(4):94-95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进展而创新。马克思的一生始终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 ,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呢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创新是深刻的、史无前例的 ,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突现论是伴随着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当今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论题。突现现象广泛存在,突现论从主题维度和时间维度上把握世界,尽管它们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对当今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包含着对当代哲学与科学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不言而喻,由他们共同创立的“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简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征,这两个重要特征是从本质特  相似文献   

11.
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几种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中国哲学界兴起了一股重读和重释马克思哲学的热潮。重读马克思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和哲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结果。重读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五种,即实践唯物主义解读、实践人道主义解读、人学解读、文本解读、文化解读,本文试析之。(一)实践唯物主义解读。这种解读范式的主要代表是杨耕。他认为,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类世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他对哲学主题进行了根本转换,把哲学的关注焦点集中到人类世界,注目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科学 ,要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的规定性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其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否认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否认马克思辩证法的客观性等观点是错误的。“回到马克思”的观点不可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路在于进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以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开辟的一条新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14.
哲学观是理解和判断一种哲学思想本质的重要依据。马克思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新唯物主义”哲学观,从而开辟了哲学通向现实生活的新世界观。我们应当充分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用现代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掌握其哲学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或说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在目的、性质、功能、方法、内容、作用等各面均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一种更为高级的、全新的哲学形态。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现实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但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般习惯于按研究领域进行划分,把整个马克思理论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阐述。而最近由郝立忠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为哲学形…  相似文献   

16.
《神圣家族》中的"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一节蕴含和体现了青年马克思丰富深刻的"物质观"和"唯物主义观"。马克思并不认为物质是僵死不动的纯粹客观存在物,相反,在人化自然之中,物质因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具有一种别致、人所赋予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生活领域,物质永远是先于人的客观实在,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的根本之处不完全在于"物质"在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当中的权威性和至上性,而在于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和世界,它不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并天生与讲求精确性和实证性的自然科学紧密关联。故而,唯物主义同任何的以自我意识、观念、意识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极大差异。唯物主义重视人性的弘扬和解放,是无产阶级革命天然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根基,它的最终走向必将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和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他的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剥离出来,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唯物辩证法或  相似文献   

18.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开始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作为把哲学重新引导上唯物主义道路的第一人,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非常深刻,马克思在肯定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啥人的思想、宗教观、认识论三方面进行了超越。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哲学体系改革”讨论中,一些学者从探讨主体性问题入手,提出用“实践的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对哲学体系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看法。 一、实践唯物主义能否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徐崇温等认为,马克思把实践引进本体论,把实践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这是马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旧唯物主义,什么是新唯物主义作了多种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从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与新唯物主义的主要优点之间的主要分歧来看,把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解释为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最为贴切和恰当。实质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唯物主义是直观唯物主义的派生物,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派生物。而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解释原则的新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以直观的思维方式为解释原则的旧唯物主义的重大超越,这种超越不仅表现为自然观、历史观与人学观上的全局性超越,还表现为哲学功能与使命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