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历了"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代"和"后冷战时代"."9·11"事件后,世界进入"后后冷战时代"."后后冷战时代"具有包括大国冲突"退场"、多极世界形成、世界多样化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政治主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日益成为掌握美国对外政策的"锚"和"舵",是影响中国台湾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美国国会,有助于深入理解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开展国会外交,有助于促进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以联合国为舞台,借助新闻媒介之手,曾经展开过一场禁毒遏共外交活动。这既是当时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遏制与孤立新中国的产物,更是美国对外政策实施过程中以话语权优势制衡对手的惯有手法,而由此助长了东南亚"金三角"毒品源地的坐大,则显然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尺的"冷战"背景下禁毒外交取舍不当之"苦果"。唯有摒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保持禁毒的初衷不变,国际禁毒事业方能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以联合国为舞台,借助新闻媒介之手,曾经展开过一场禁毒遏共外交活动。这既是当时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遏制与孤立新中国的产物,更是美国对外政策实施过程中以话语权优势制衡对手的惯有手法,而由此助长了东南亚"金三角"毒品源地的坐大,则显然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尺的"冷战"背景下禁毒外交取舍不当之"苦果"。唯有摒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保持禁毒的初衷不变,国际禁毒事业方能得以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海湾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力图控制海湾地区,美国为了其"经济安全"的战略构想,面对着诡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不断地调整其对海湾的政策.起初是支持英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英国退出海湾后,美国转为实行扶持海湾代理人的"双柱"政策;在伊朗"反目成仇"后,实行强硬的"卡特主义";最后随着东欧的剧变,"冷战"的结束,通过"沙漠风暴"行动,终于实现了其控制海湾的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6,(5):81-108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再到"全面支持"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援助推动非洲地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反帝反修国际统一战线,同时向非洲国家展示和传授自身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引导它们学习中国道路。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显示,革命外交方针之下的国际统战以及由国际冷战造成的道路选择,综合成为中国走向全面援非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对非战略导致中国对非援助在此后很长时间内趋于非经济利益导向,难以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向共进国际法迈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法在主体、形成、内容以及执行等方面在每一特定时代都展现出一些特定的时代精神:在冷战的顶峰时期,国际法的主题是共处;在缓和时期,是合作;而在后冷战时期的今天,则是共进。"共进"(co-progressiveness)国际法包罗万象,因而是"共同的"(co);在促进道德或伦理进步方面比在其它方面更为专注,而且以人类繁荣为其终极目标,因而是"进步的"(progressiveness)。  相似文献   

8.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 ,但总体而言 ,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 ,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 ,在冷战结束之后 ,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冷战后北约战略调整过程中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建立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CJTF).CJTE是一种为特定紧急行动组织的、能够提供多种服务的武装力量.其组建方式类似"搭积木",指挥人员构成"内核",人员与装备构成"模块","内核"与"模块"平时就"隐藏"在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中,根据不同任务将不同的"内核"与"模块"组合起来,迅速投入到危机处理或集体防御行动中,又被称为"乐高"兵团.DJTF的建立是北约为改善危机处理能力、调整美欧关系、解决中、东欧国家参与北约行动的重要举措,是冷战后北约军事战略调整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终结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与中美复杂互动、全球化加速和经济危机交织、互联网发展及多元文化融合,使"中国特色"、"中国制造"、"中国声音"格外醒目,并在客观上导致我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压力。  相似文献   

11.
张勇 《工会论坛》2007,13(5):168-169
受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文化背景的影响,杜鲁门和斯大林都怀有强烈宗教性的"大国使命感".两位领导人的"大国使命感"和因此而推行的国家对外战略在全球扩张阶段的尖锐对立和激烈碰撞,最终导致美苏走向了冷战.  相似文献   

12.
纽黑文学派:冷战时期国际法学的一次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随之而来的冷战紧张对峙局面,对于国际法乃至国际法学的发展极端不利。同时,这个时期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学说,不仅否定了国际法的独立性,也对国际法的作用极端贬低,从而对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造成很大的冲击。面对这种困境,国际法学试图在理论上寻求突破,"纽黑文学派"(the New Haven School)即是典型。不过,虽然"纽黑文学派"的理论变通使得国际法在冷战时期权力斗争之背景下取得更大的作用空间,但这种变通的消极意义也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威胁论"的由来及其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并呈现进一步泛滥之势.那么,"中国威胁论"是怎样出笼的?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动机何在?中国的发展是否会对世界构成威胁?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14.
<正>杨烨高歌主编2017年5月出版/98.00元德国与中东欧国家同属中欧地区,彼此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关系千丝万缕,层层交错。冷战后,在全球化潮流的裹挟下,地缘因素变得十分活跃。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也使得欧盟的中东欧新成员对其邻国德国抱以更多外交和发展期许。本书从历史、地缘和文化角度对"中欧"做了追溯和分析,深入探讨了冷战后德国与其九个中东欧邻国的关系,议题  相似文献   

15.
“冷战思维”与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李寿源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其原因之一是: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还有所发展,增加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这是...  相似文献   

16.
军事透明思想源自美国的政治文化,应用于国际政治领域,既可作为建立互信的重要内容,也可作为与对手博弈的手段。早在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即将其作为对苏遏制和竞争战略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其获益的关键是凭借自己在舆论和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为对手制造一个难以摆脱的"透明困境"。尽管当前的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有着很大不同,但并没能阻止美国将这一军事透明策略应用于对华政策之中,在宣扬"中国威胁"、扰乱中国安全环境、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美国"战略再平衡"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美军事透明度之争很可能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与“冷战”的缘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与“冷战”的缘起苏格“冷战”结束了,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达40年之久的美苏冷战,却继续给人们留下回忆并增添思考。①一般来讲,冷战时期的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缘起问题有三种学派。第一种是将责任归咎于苏联的“正统”学派;第二种是检讨美国责任的“修正”学派...  相似文献   

18.
用国内政治中的"合法性"理论审视国际社会中的霸权现象,理清霸权合法性的生成机理。从文化认同、公共产品、制度完备、技术支持等四个方面对冷战后美国霸权谋求合法性资源整合进行分析,总结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开始."全球化"是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一种"解读"的努力.在国际政治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是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9.11"恐怖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威胁,十分重视对恐怖犯罪的惩治.冷战后恐怖主义呈现出新的特点.国际社会在反恐怖立法方面已有实践.我国亦应制定一部《反恐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