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难是社会自然变迁中惨烈的片段,因其速变,人类脆弱的一面表露无遗;因其震撼,让人心生敬畏并不断反思改进。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灾难的挑战,承受大大小小风险的考验。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但值得欣慰的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的成长,感受到了一个国家在磨砺中的进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年前那场惨痛灾难的回忆,仍在敲打着许多人的心。从汶川大地震后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至今也走过了三个年头。三年内,国家经历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经历了“洗礼”。于是,许多人的想法开始改变了,有的开始着手为未知的灾难做准各,有的开始学习如何在灾难中帮助别人和自救,有的则开始珍惜眼前人……  相似文献   

3.
陈佳羽 《中国减灾》2013,(5X):62-62
<正>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深深震撼了全球华人的心灵,所有人都为在地震中遇难的亡灵默默哀悼,悲痛之情难以言喻。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威胁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要从小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争取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灾难的形式有许多种,例如:地震、酸雨、洪水、泥石流等。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过大地震,如1 9 7 6年唐山大地震,2 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均有上万人死亡和受伤。最近,又发生了四川芦山7.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当突然发生地震时,  相似文献   

4.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的发生,国人在经历惨痛灾难与艰辛救灾的过程中,减灾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曲折但成就卓越的十年。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灾难始终如影随形。灾难与人,人与灾难,是人类永恒关注的话题。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变化,政府的进步,公民社会的成长,以人为本思想的生根,新的民族气质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6月10日,发生在同一天的两起重大灾难让我们无比沉痛:广东省汕头市华南宾馆大火造成31人遇难,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水则夺走了117条鲜活的生命。灾难强烈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天灾不可避免,但人祸应该可以消除和减轻。在这两起灾难中,从宾馆、学校的设计、选址,到灾难来临时的逃生,都凸现人们减灾意识的极度缺乏这两个事件足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公众减灾意识、普及防灾避险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者、管理者来说,缺乏减灾意识意味着埋下了灾难的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心的重塑,还有对一些减灾救灾新技术新装备的期待。这些技术和装备可以有效地提高减灾救灾水平,从而保障人的安全。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同样能够降低人在灾难中的损毁程度。三年中,我国的减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为减灾救灾事业交出了一份“高水准”的答卷。  相似文献   

8.
明天,灾难或许还有;但今天,我国的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已经步履革新。有了这些沉沉的积淀,在任何灾难面前,我们应对的心会更加坚强,伸出的双手会更加坚实,迈出的步伐也会更加坚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2,(5):1-1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风险共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渗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牢记减灾中的经验教训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灾区的幸存者们很自然地相互谈论各自在这场灾难中的经历,自然有庆幸的,也有悲痛的。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与教训,确实值得认真记录下来,深刻吸取教训,并留传后代,引以为戒。1988...  相似文献   

11.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远古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无能为力承受风云不测发展到学会“亡羊补牢”的补救,从无知、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发展到躲避、抵抗、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体系,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夕阳中,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在高处俯瞰着眼前这座美丽的城市,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遭遇的一场灾难。这是江西省瑞昌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的4D影院播放的一则防震减灾科教短片。屏幕上,随着老人的回忆,场景跳回过去,大地开始剧烈震动,高楼随之摇晃,街道上的汽车顿时失去控制,横冲直撞。屏幕前,随着座椅左右摇摆着的观众,在4D效果的作用下,仿佛置身于这场灾难之中,挥舞着手臂试图去遮挡从高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1,(11):20-24
北京。和生活其中的人们一起,正迈向现代化。它壮丽、繁华、拥挤、忙碌。在多数时间。还算安全。 但是。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发,这座被称为“祖国心脏”的城市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面前,露出了脆弱的一面。同样,这也是全世界所有现代化城市的“命门”。“9·11”事件、伊朗地震、东京沙林毒气事件、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东南亚暴雨洪涝灾害……灾难不停地提醒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09,(10):4-25
有人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离,分布地域广,造成的损失大,是构成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为防御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则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历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2,(10):14-15
“社区”多指育密切关系和共同功能的邻里地区,如农村的村庄和城市的集中住宅区,足具育剌同地域、文化、语言、社会利益的群体。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在灾害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可以发挥重要的防灾减灾功能。联合团开发计划署重视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减灾工作,促使社区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灾害的措施,降低社区的易致灾性,避免灾害变成灾难事件,使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1,(7):1-1
人类社会的历史原本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协调、适应和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灾之邦,有史便有灾,千年灾害千年痛。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显示: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共发生旱灾1074次,水灾1058次,平均约每3年便有一次。  相似文献   

17.
金磊 《中国减灾》2006,(7):14-15
对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更应从灾难中树立灾害预警意识,最大限度地应对城市“新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农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2011年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报告,2001-2010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温暖的十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与极寒等极端天气以及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等生态系统改变。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而是从北极到赤道,人类已经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  相似文献   

20.
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对突发灾难中的应急救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都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培训演练。防灾减灾培训演练需要科学规划,以确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