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来,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输出,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和现实作用的劳务经济,广大农民工不畏艰辛,拼搏奋斗,绘就了一幅气势磅礴、恢宏壮丽的改革发展历史画卷,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到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突破2000万人大关,劳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实现了劳务输出大省向劳务经济强省转变.  相似文献   

2.
巴中市积极推进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拓宽劳务开发渠道,扩大劳务输出,去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8.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  相似文献   

3.
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地区。开发区建设六年来,已搬迁安置移民16.8万人,目前尚有农村富余劳动力4.3万人。2004年全开发区劳务收入1.2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7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64元的46%。2005年上半年,共输出劳务2.5万人,其中集体输出1.2万人,创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是开发区财政收入的15倍。  相似文献   

4.
高占国 《奋斗》2006,(9):14-15
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全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02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劳务收入达到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今年上半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向省外转移102万人,向境外转移1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52%。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2007年以来,化隆县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强化“化隆牛肉面”品牌意识,力争使劳务经济再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全县共输出劳动力77995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16980万元,人均收入达2177,与去年同期相比,扩大输出7050人,增收5180万元。劳务收入中,从事餐饮业的拉面馆达7843家,人数达5.2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占劳务总收入的88.34%。  相似文献   

6.
资中是一个有人口132万的丘陵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14万,有农村劳动力65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近40万人.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2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65元.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中,该县狠抓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早在1991年,射洪县就被国家确定为"首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试点县",2003年又被列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近年来,为进一步开拓劳务市场,县里千方百计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一库三队伍",打造劳务品牌,坚持培训与输出相结合,实行订单培训,取得了可喜成绩.2004年,全县培训城乡劳动力近5万人,其中订单培训万余人;向外输出劳动力18.5万人,劳务收入12亿多元,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8.
滦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5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13.4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几年来,我县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造品牌、配套服务"的工作思路,通过健全网络,市场运作,有效促进了全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11.7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5.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8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县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党的生活(青海)》2009,(10):F0003-F000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共有22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9万人,劳动力18.7万人,剩余劳动力8.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21.22元。2008年,全县共输出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其中省外转移6.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1亿元,外出人员人均劳务收入4250元,农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7%。  相似文献   

10.
“小富不算富,离土离乡找‘钱’路”,这已成为扶余县农民的口头禅。曾经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的扶余县农民已不再安分,纷纷走出家门奔“钱”程。这是全县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带来的喜人局面。2003年,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9万人,劳务收入2.5亿元,今年计划转移7.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目前,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万多人,并有  相似文献   

11.
曲靖市作为云南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要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优势,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向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生产者,带回经营者,输出打工者,返乡创业者",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岩 《共产党人》2013,(Z1):82-83
近年来,固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中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使农民工就业形势逐年好转,劳务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2012年10年间,固原市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0%;劳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8.6%,年均以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长  相似文献   

13.
于畅 《奋斗》2006,(11):51-52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科学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推动劳务经济战略升级,深刻分析劳务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部署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升级的主要任务,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克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城乡二元经济反差。然而,这种劳动力转移还远远不充分,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村地区仍然积淀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98年占全国总数70%的农村从业人员,只生产出46%的国内生  相似文献   

15.
身为老工业基地.兼具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的重庆,面临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向外输出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范明食 《新长征》2006,(8):50-51
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农村劳动力12.5万,富余劳动力达5万人,年新增劳动力1200人左右。自全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以来,通榆县农村劳动力不断摆脱土地束缚,跨地域跨行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有组织地外出创业寻找出路的劳务输出热潮,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取得了年转移剩余劳动力8万人(次)以上,直接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7.
图片报道     
清镇劳动力转移先培训后输出清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坚持“先培训,后输出”,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目前,全市有农村富裕劳动力8.9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0.6%。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清镇市从1987年开始着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劳务输出工作,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8.5万农民外出务工,约占农村富裕劳动力的94.6%。2005年至2006年7月,清镇市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63期,培训8633人次,每年均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500多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20%以上。图为清镇市委组织部、人事局举办的农…  相似文献   

18.
海东地区现有总人口154万,其中农村人口13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85%;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67.7万,占农村总人口的51.2%。面对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实际,近年来,海东地区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出发,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力度,劳务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市  相似文献   

19.
龙骏  李小玉 《求实》2006,(12):11-12
一、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1.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再就业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全国总体水平.2006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1.64万人,同比增长2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9万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4050"人员再就业2.3万人,同比增长3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跨省劳务输出525万人,同比增加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控制在全年计划4.5%的范围内,比全国低0.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跨省劳务输出525万人,同比增加50万人,完成年计划的99%,其中: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413万人.我省农民增收的2/3来自劳务收入,其中外出务工收入比去年增长了9%,特别是近几年我省抓了工业园区发展,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亮点,也带来了全省城乡就业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的用工形式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上做出了有益探索。福建劳务派遣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其特有的运作模式,通过构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但农村劳务派遣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