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缘政治与历史演进共同塑造了新加坡的安全战略传统。独立以来,作为小国的新加坡在安全上采取了自助、地区合作与搭车在内的混和战略。自助战略构成了新加坡确保国家生存的基石,地区合作战略致力于化解周边邻国的敌意,搭车大国战略在于维系地区政治经济与安全秩序。新加坡的安全战略确保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安全环境的总体稳定,为新加坡的生存、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效保证。新加坡未来的安全战略必须注意吸取历史经验,避免卷入大国的战略竞争。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自治后,特别是与马来西亚分离时,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经济、政治和安全问题,国内外普遍怀疑它能否生存下去。但是,近30年过去,新加坡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新加坡的生存战略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战略包括国内政策和对外关系,就国内而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新加坡的外交文献及有关新加坡领导人发表的讲话和外交行为等方面探析新加坡的东盟观,即新加坡视东盟为其生存与独立的保障与发展的平台.同时,结合新加坡独特的情况,从历史和现实等多角度分析其东盟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对印尼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对印尼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同印尼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与印尼建立和发展双边合作.这一政策改善和发展了双边关系;有利于维护新加坡的生存与安全;促进了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合作、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隆德新 《东南亚研究》2012,(4):27-32,38
国家属性的不同导致小国、大国对生存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认知。本文通过对小国概念与小国危机意识的透视,提出小国危机意识是影响新加坡战略制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小国危机意识的来源进行理论概括,然后以小国危机意识为视角探讨新加坡东盟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内在关联,从生存平台、发展腹地及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对新加坡应对生存危机的"东盟第一"战略进行体系解构与理论提炼,这同时也是新加坡经验的意义扩展。  相似文献   

6.
一、战前的路今天,新加坡因其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而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是,不能忘记,为今天新加坡作出过卓著贡献的新加坡华族人(以下简作新华)在战后走过了—条艰苦曲折的道路。为更好地了解战后新华的生存发展之路,我们这里对他们战前走过的道路略作回顾。这条道路可概括为八句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加坡的外交文献及外交行为等方面探析新加坡的外交原则,并以过去20年的一些外交事件为案例,分析这些外交原则如何体现其对华政策.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新加坡对中国的外交立场主要由其现实主义的视角对世界动态的衡量所决定.新加坡因其有限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短缺等制约因素,采取务实外交策略.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新加坡制定了以小国生存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战略,在与中国这个大国的外交关系中,以保持区域稳定与将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华人的生存道路可概托为十条对策。十条对策又可称十路向,是作者通过对战后新华走过的历史研究综合出来的。它是真实的历史,又是一套充满智慧的策略,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十对策构成的新华生存道路是:(一) 民族平等,共同生存。这是新华生存道路的首策,在东南亚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制度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政策是一个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政治手段.目前关于语言政策的研究多为历史性的政策陈述, 而较少进行国别之间的语言政策对比分析.本文试图从同质性和异质性两个角度对比分析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政策,研究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对于国家利益的影响,旨在揭示语言政策除语言学层面的意义之外的社会学层面的意义,以及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两个东盟国家的语言政策对于新世纪中国语言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早在1829年,当史丹福·萊佛士建立新加坡十年之后,德国商船“露易絲公主”号,在它駛往中国途中,第一次訪問了新加坡。数年后新加坡設立了第一所德国人的商业机构,同时汉堡的商人及不来梅和汉堡的船只亦开始定期开往新加坡。旧記錄曾指出那时期新加坡与德国之間的貿易发展良好。  相似文献   

11.
在"北极热"全球化浪潮中,"精英小国"新加坡虽远离北极,但近年来积极争取参与北极事务,已逐渐成长为北极治理中的后起之秀。在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下,双边和多边渠道被灵活应用于新加坡的北极事务参与,其国内各界也实现了北极事务参与上的联合协同,使新加坡自身优势与北极治理需求得到有效对接,堪称"海洋新加坡"的重要开拓。这反映出北极的新加坡影响与新加坡的北极贡献两种视角下新加坡的北极国家利益观,涉及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政治影响与经验技术推广等方面。新加坡北极事务参与中的利益明确、言行相顾、国内协同和以人为本等成功经验,为同样作为域外利益攸关方的中国北极事务的参与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战后,特别是新加坡获得内部自治及其后取得独立以来,新加坡华人社会发生了深刻有变化。一、政治上国民化国民化即当地化。第一,原来的中国侨民转变为新加坡国民。它标志着新加坡华人有了新的祖国,与当年母国的同胞从此成了不同国家的国民。这是新加坡华人社会随着新加坡的建国而出现的带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九月下旬,亚洲及西太平洋区建筑会在新加坡召开第十七届代表大会的技术研讨会,有十三个会员国和地区以及五个国际组织(注)的一千多名代表参加。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局长在会上宣读了题为《新加坡的公共建屋经验》的论文,详细地介绍了新加坡在公共建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与会代表的称道。如今,新加坡已被世界公认为成功地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的少数国家之一。像日本、印尼、香港等尚为住房问题而苦恼的国家和地区,对之惊羡不已。前往新加坡取经的大不乏人。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新加坡的执政党,它从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以来至今一直执政。它先是领导新加坡人民开展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并且最终取得胜利,于1965年独立建国。从此,它又领导新加坡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要研究和了解新加坡...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小国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其立国之本主要是靠智慧,其中各种智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综合性国际问题智库主要有东南亚研究所、东亚研究所、防务与战略研究所、南亚研究所、政策研究所、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等。新加坡多数著名智库都属于政府部门设立的研究机构,有着政府需求、依托大学、分工合作、专业开放等共同的特点。总体来讲新加坡智库运作都比较成功,主要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定位准确、高管参与、独立管理、人才为先等几个方面。新加坡智库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目前培育和建设新型智库应该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希冀通过倡导儒家思想复兴的行动去消除新教伦理的弊端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现今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通过论述新加坡的独特文明 ,在肯定新加坡实行理性资本主义管理方式而经济实现繁荣的同时 ,对儒家思想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与新教伦理在新加坡的相互影响提出了移植、兼容和趋同等观点 ,并对儒家复兴是否能引导新加坡社会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阐述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简论“新加坡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特色,也可称为新加坡特性。作为新加坡的基本标志,自然也包含新加坡意识和它作为东南亚一员的东南亚特质。但对于各国皆有的东西,算不得新加坡独具的特性,本文则略而不论。这里所论的,是最具新加坡本质而又对新加坡人及其政府政策影响至巨的那些特征。根据我多年研究新加坡所得到的认识,新加坡最鲜明的特色,浓缩起来可以“小”“多”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和新加坡历史上曾经分别是美、英两国的殖民地,所以英语在这两个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传播。美、英的殖民统治结束后,因为各种原因,英语在菲律宾和新加坡的政府机关和上层社会仍然被继续使用。目前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使用英语和民族共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东南亚国家只有菲律宾和新加坡。本文分析菲律宾和新加坡的“多官方语言”的现象,并解释了造成其语言现状的历史原因,比较了其语言政策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韩国政府在 2 0 0 4年 11月 2 9日宣布 ,韩国与新加坡就双边贸易协议的关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预计将在今年年底签署双边贸易协定。新加坡是韩国的第七大出口对象国 ,每年的贸易额为 80亿美元左右。韩国对新加坡出口的产品主要有半导体、移动通信、计算机、石油化工产品、船只和相关部件 ,占全部出口的70 %。而韩国从新加坡进口的主要产品为计算机和石油化工产品。韩国国际贸易协会有关负责人强调指出 ,尽管新加坡对多数进口产品已经降低了关税 ,但是 ,作为东南亚金融和服务业的枢纽 ,新加坡仍然对韩国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韩国外交通商部…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 ,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加坡威权政治以及新加坡为什么没有像其他东亚国家或地区那样发生明显的政治转型。新加坡领导人的国家至上观包括民族国家至上和政治国家至上。民族国家至上指的是新加坡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必须服从民族国家的创建和巩固这个大前提。政治国家至上则是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权威至高无上。人民行动党、政府和民族国家三者密不可分 ,人民行动党是新加坡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