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民俗文化的变迁大多是在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等外界因素主导的基础上发生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然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农民,乡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因此,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民俗文化变迁角度去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红霞 《桂海论丛》2014,(5):97-100
传统农村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乡村文化基础上的乡土秩序。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渐消解着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逐渐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农村陷入秩序整合的困境。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一方面要重塑乡村文化基础上的传统乡村秩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符合农村社会现实需要的现代性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变迁与新型人格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社会文化变迁,引发出新型人格生成的话题。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一切重大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最深层次的人的问题。社会现代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最终目的。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新型人格的生成又是先决条件,因而,研究社会文化变迁时期新型人格的生成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一、社会文化变过是新型人格生成的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全方位的,略加疏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体制变革。以市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是我…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哈萨克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悄无声息中变迁。同时,因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与民族意识的保留,民族文化又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生存于该地区,形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碰撞的独特文化氛围,民族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个性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的结合,成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现代变迁表现出了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的特征。就教育而言,在现代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观出现较为明显的冲突。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负、西方文化的冲击、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剧变、主体素质的差异,对教育价值观应在吸收、采纳传统教育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凭借主体的优良素质,以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为导向,在动态的平衡中实现驿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经济生产形态的改变及离散型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传统孝文化受到冲击。传统孝文化对乡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农村养老保障、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价值。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传统孝文化的作用,可从强化家风教育、法律法规保障、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来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重点。而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而言,绝不仅是看得见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乡愁,其中乡村文化是"根"与"魂"。然而,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对乡村传统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破坏,引起了乡村文化的撕裂和痛苦,乡村文化生态受到破坏,整体呈现出病态。因此,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冲突、碰撞过程中,要通过留住乡村文化的传承载体、重塑农民"以乡土为本"的价值观、以文化惯性保持乡村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与城市化双赢等方式,消弭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文化鸿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性已突破国家和民族界限成为世界景象.我国乡村文化在现代性洗礼历程中,抵制与适应、成效和代价并存,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图景.此种回应同时也是对历经演化和变迁的现代性的丰富和拓展.现代性和我国乡村文化不囿于形式都能够发展出精彩纷呈的内容,二者之间正向博弈的实现,还须从以下方面做出踏实有效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内在根基;发掘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经济基础;有效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政治保证;积极探索乡村社区治理新模式,扩大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9.
时尚文化与我国青年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举  高贺骏 《前沿》2004,(3):183-185
时尚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它的发展与青年思想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详细描述了时尚文化产生、发展轨迹与当代中国青年思想变迁的过程 ,分析了时尚文化与青年思想变化的互动影响 ,并对如何看待时尚文化与中国青年思潮变迁做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就传统社会来说,乡村治理与控制曾一度借用文化机制尤其是制度文化来行使其卫道者的职能,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为传统社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异质性,原本整合了的传统社会也面临着瓦解危机.面对急剧变迁的形势,如何处理好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治理问题显得迫切而重要.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性,如何利用这样的特殊性为变迁中民族社会治理提供强大保障,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南方民族文化的类型、层次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4种文化类型,检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要求 不相适应的方面,指出现代化进程引起人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同性和系文化是各民 族文化变迁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12.
金兴盛 《今日浙江》2012,(23):56-57
建设美丽乡村,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推进"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3.
胡美术 《前沿》2010,(7):167-171
文化变迁是一个常量,其变迁的动力由内外因中多方因素的合力构成。经济转型从外围破坏了文化生存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构建了新的文化变迁环境,加剧了文化变迁。将文化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以历史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为依托,可以更清晰地理清文化变迁的动因与规律。在经济转型视角下探讨蓝靛瑶历史上传统纺织文化的变迁动因,为新时期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累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14.
刘琼 《前沿》2009,(8):112-115
土家族服饰在土家社会制度的更迭、强势文化的渗透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从款式、面料质地、制作以及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迁趋势更加现代化、流行化。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传统土家族服饰在其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内涵却在逐步淡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转型与重构,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社会呈现出互嵌融合的发展趋势,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乡村文化现实价值的淡化、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日渐凸显。乡村文化的治理转型成为一种必然。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是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中,以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文化共治格局为目标,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为根本,充分整合乡村文化内部资源,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是文化人类学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迈进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阻碍,使文化变迁的研究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谓文化变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任何变更,不论是由于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所引起。”现在大多数文化人类学家都认为在文化和社会系统中,变迁是经常的和不可避免的,于是探索文化变迁是怎样发生的就成为文化变迁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古典进化论认为,文化也和人类本身一样,存在着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只要这个过程不发生阻碍,每一种文化都会通过全世界相同的预定的阶段而进步。与此相反,传播学派却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一、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政治结构的变迁在传统中国社会,乡村治理一直存在国家行政权与社会自治权两个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网络化特征,即乡村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镶嵌于"权力文化网络"之中。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张,中国乡村治理的这种独特的网络化结构遭到破坏,乡村治理不得不依赖自上而下强制性的国家行政权。1949年以后,最初曾在村一级设立了政权组织,即村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19.
民生的和谐与大同构成了传统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也确定了中国社会阶层整合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如何面对与适应西方文明现代性潮流并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重塑的全部内容.以“理义”流变为核心的文化融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密不可分,同时受到源自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影响,作为嵌入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核心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常性、大众化与包容感是当代中国文化融通的明显特征,并贯穿与弥散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性与民族性构成传统文化转型的内在目标,以文化融通为内涵社会建设将为重新认识与反思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变迁与阶层关系整合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族迁徙打破了民族隔绝的状态,推动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民族迁徙既是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产物,就难免存在消极因素,特别是使边地移民村落更加闭塞,更加贫困落后。但与此同时,边地移民村落也以贫困落后为代价,更多地保留厂传统文化。为适应变迁的环境,边地移民村落文化形成厂它自身的特征。本文就是着重探讨这类移民聚居地区村落文化的源流,变迁及当代状况、发展趋势。九十年代初,我深入到哀牢山腹地,沿着澜沧江支流漾江流域走访了甸头、羊街子、核桃箐、唐底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