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招远市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以建立“四项机制”为总抓手,坚持决策关注民生,机制保障民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建立劳动者充分就业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把建立健全劳动者充分就业机制放在首位,以全面落实就业政策为重点,在就业再就业方面成效显著。一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重点推进“四个层面”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市财政每年都在预算中安排再就业资金,并逐年增加;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再就业腾岗安置等活动,已安置…  相似文献   

2.
当前,仅仅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难以完全实现青年群体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我国政府需健全就业培训、向中小企业倾斜、向中西部倾斜等方面的财税政策,以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青年群体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其通过公权力对劳动关系的介入,向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倾斜保护,以弥补劳动合同私权形式平等下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实质公平。目前我国的劳动法过于强调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干预,导致劳资双方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劳动关系矛盾激化,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劳动欠薪事件和群体事件持续不断。完善现行的劳动法应该明确国家职能在劳动法中的定位,防止公权力过度侵蚀私权利,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最近,《就业促进法》草案公开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引起了热烈反响。《就业促进法》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就业促进工作的影响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和责任,二是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底层精英",农民工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对该部门中的城市弱势就业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就业替代。然而,这种就业替代并不强烈。两类群体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直接竞争性,但更多的是岗位互补。就此而言,在政策制定上,排斥农民工是不明智的。放开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城乡融合,则能够实现社会总体福利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1994年我国正式出台《劳动法》,用以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劳动法》诸多原则之中,"倾斜保护原则"是其立法的重要原则,该原则改善了劳动者弱势地位,并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曾宪初 《世纪行》2010,(2):21-21
<正>一、"提高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结构"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之根本1、调整初次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劳动者报酬倾斜。多年以来,我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究其原因,在于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8.
荟萃园     
积极应对劳动力市场态势杨宜勇撰文指出,中国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政策,一方面要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吸收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第二,实施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第三,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第四,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再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向“三非“倾斜。①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  相似文献   

9.
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税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劳动合同法》统筹兼顾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利益,适当向劳动者作了倾斜,但同时也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内容。比如,为了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促进创新、促进公平竞争,新规定了竞业限制制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提低、扩中、调高、取非"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总体要求,结合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低收入职工的收入水平"的目标任务,当前在继续推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本市应加强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制定向低收入职工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现阶段本市解决"两低一困"问题的着力点应放在"提低"上,努力提高企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2.
对"蚁族"进行利益补偿,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现实的吁求、社会公平的理性诉求和政府的公共责任使然.为此,政府要树立"弱势补偿"的基本理念,制定完善有关法律和制度,注重对"蚁族"的政策适度倾斜;高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大学毕业生积极搭建平台; "蚁族"要对自身状况进行理性省视,合理规划,实现理想.  相似文献   

13.
张顺 《人民论坛》2022,(3):36-39
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现代经济结构数字化转型。从经济演进逻辑来看,数字经济转型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种模式影响劳动生产率两极化趋势,重构经济运行模式,催生新职业与新业态,加快劳动者转岗流动。从政治社会逻辑来看,数字经济转型加深就业群体分化,变革劳动控制方式与劳资权利配置。要充分重视数字经济转型带来的诸多挑战,优化政治社会政策设计,保护弱势就业群体合法权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使人们更多地认识到普通劳动者在分配制度中的弱势地位。从尊重劳动的角度出发,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更多地考虑普通劳动者的利益,使普通劳动者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5.
陈雯  何雨 《青年探索》2009,(2):34-38
以N大学为例,探析了高校研究生在向职业劳动者初次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倾向,发现了研究生群体在毕业去向,就业单位偏好,就业地域偏好上呈现出结构性特征,认识和掌握这些相对独立倾向和特征将有助于高校研究生实现初次就业。  相似文献   

16.
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已于去年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料想今年它也是人大立法的重中之重。自2007年以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关涉劳动者权益的法律相继诞生,而涵盖劳动者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险法又是社会保障法制的开山之作。这种不断向民生倾斜的立法努力,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这也是很多人对社会保险法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问题是,除了各种具体的制度设计,社保立法最应确立怎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试用期制度也愈加完善,弥补了《劳动法》的诸多不足,其"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立法宗旨使得有关试用期制度的规定明显地对劳动者从宽,对用人单位从严。立法的出发点是基于实践中劳资力量的严重不均衡,面对就业压力,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的一方,但对试用期制度的完善局限于对原有规定的细化,而非根本上的变革,试用期制度的相关规定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劳动者依旧经常陷入试用期陷阱,其合法权益的保障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种情况应从我国试用期制度的立法现状出发,通过明确试用期的期限和次数、试用期的工资标准、"不符合录用条件"等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炜 《人民论坛》2023,(1):66-69
随着技术进步和就业领域的扩展,数量庞大的青年劳动者选择进入以灵活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就业形态领域就业和工作。新就业形态的不确定性和新工作场所特征的灵活性对青年群体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在大力推进新业态经济的同时,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创新推出适应数字时代的劳动规范和标准,为其建立更加通畅和宽阔的职业发展通道,才能保障新就业形态和青年群体相互成就。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政府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凸显。弱势群体的政府支持既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对过去社会政策薄弱的矫治。弱势群体的政府支持应从确立公正的政策理念着手,着力实践于就业、社会保障、分配等政策的制订和调整过程中,并落脚于弱势群体自身主体性的提升。这样才能从总体上遏制、转变主要群体弱势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09年,福鼎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一是用足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帮助:二是组织现场招聘会,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求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