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初识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是在1953年调到《人民中国》 (People's China)工作之后。那时,他 主要的工作在《中国建设》(China Re- constructs)(现名《今日中国》,《人民 中国》请他兼任改稿专家。1963年我调 到《中国建设》,同爱老的接触多了起来。 80年代以后,我翻译他的《宋庆龄-- 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突破封锁访延 安》,《见证中国》和其他许多作品,又 得到他对我的研究工作的指导、鼓励和 支持,随着交往的日益频繁,加深了对 他的了解,敬爱之情也随之加深。 他平易近人,单位同事和热悉他 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艾培"(Eppie或 Eppy,是英文Epstein的昵称),大概到 他八十岁以后,为了表示尊重才改称"爱  相似文献   

2.
可能你熟悉他们的唱腔,也熟悉他们的扮相,但你肯定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养生秘诀。 李慕良:活到老学到老 《海瑞罢官》、《赵氏孤儿》、《赤壁之战》、《沙家浜》……这些经典唱腔的设计均出自他之手;他是资深的京剧音乐作曲者,创作了《新东方赞》、《新八岔》等京剧胡琴(京胡)曲牌;他的操琴风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世称“李派”。  相似文献   

3.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是含有“取今”与“复古”的双重取向的。“民族原初生命力的归复”是鲁迅“复古”思想的内核。鲁迅的复古思想,显在地表现在几乎贯穿他一生的古代典籍搜集、辑校、整理活动之中,渗透在他早期的论文及以后的杂文创作中,更清晰地显现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创作之中。《故事新编》在承续鲁迅20世纪初就提出的“复古”思想的同时,体现了鲁迅思想中“批判”与“建构”的整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王巍 《前沿》2013,(17):179-180,198
《黑桃皇后》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成功的歌剧之一。此前两年,他已写出了《第五交响曲》,所以不论作为交响作曲家或歌剧作曲家,当他写这部作品时,都已经进入创作巅峰时期。本文将结合音乐视角来浅析柴氏的这一力作。  相似文献   

5.
范凯 《今日中国论坛》2007,(12):117-118
他——历时18年,访遍名山古刹,创作了震惊中外的《五百罗汉图》;他——继创作《五百罗汉图》之后,又历时10年再作《八百裸女图》;他——能够左右开弓,两手同时作画,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毛笔画出速写;他——创造了世界上最小的微雕油画艺术;他——虔仰佛学,曾开口"普天之下之主持,莫非唐明之师傅";他就是唐明。传奇的人生、传奇的艺术,唐明大师以自己独有的文化艺术行为诠释了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宋楚辞创作衰微,高似孙《骚略》载拟骚之作33篇,可谓独盛。但高氏既明言反对楚辞创作的蹈袭,所作《骚略》又有极大的模仿痕迹,此诚不可解。本文对《骚略》的命意和体例做出分析。认为他编选《骚略》的命意是"以骚解骚",即用自己的拟骚创作来对屈原的情志做出阐发。而他对屈原情志的阐释可以概括为"芳香雅洁,冲淡自守"。最后指出高似孙的"离骚不可学"、"以骚解骚"等观念是北宋以来拟骚创作求新、求变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首倡者,他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两篇理论文章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被马克思吸收,成为《资本论》Ⅰ卷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恩格斯参与了《资本论》Ⅰ卷的创作出版和宣传,编辑、出版了《资本论》Ⅱ卷、Ⅲ卷。恩格斯驳斥了对《资本论》的种种攻击,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周舒 《今日广西》2010,(15):28-29
从《乡土》、《太极》,到已经创作了30年的《人间》系列,华人雕塑家朱铭,他以自己的方式与各种材料进行着对话。 如果非要给当代华人雕塑家排一个座次,朱铭应该排第一。即使对朱铭这个名字不熟悉,但香港和台湾诸多地标建筑前的《太极》系列雕塑,大多数人应该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10.
一 1934年夏天,萧军和萧红从日本关东军统治下的哈尔滨逃往青岛,并在那里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当年年底,他们又奔往上海,和左翼文学的统帅鲁迅汇合。二萧在上海期间,和鲁迅先生的过从甚密,得到过先生的许多支持和帮助。萧军初到上海时,对那里的环境不太习惯,有些人也看不惯他,觉得他“一身野气”。萧军问鲁迅  相似文献   

11.
美玉 《黄埔》2013,(2):154-158
上一期,我们一起品读了《老子》,遨游于老子构建的宏大世界里,我们深深感受到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提到道家,提到老子,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不提,他就是庄子,道家学说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在他离世100多年后,又一部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被创作出来,它就是——《庄子》。  相似文献   

12.
《弟子规》原名叫做《训蒙文》,是清代儒生李毓秀所作。这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是山西绛州人。根据《新绛县志》的记载,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一共活了八十三岁。在中了秀才以后,李毓秀没有考取更高的功名,他创办了私塾“敦复斋”,毕生致力于教育讲学,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根据儒家传统的精华思想,本着启蒙养正、通俗简洁的想法,李毓秀参考《童蒙须知》《三字经》等相关文本,结合自己的任教经验编写了《训蒙文》。  相似文献   

13.
他从小就养成了学习和背诵中国诗词典籍的习惯,《三字经》、《论语》、《唐诗300首》、《古文观止》……能整篇整篇地背诵。《长恨歌》、《琵琶行》,能背到一字不落。他研习《二十四史》、《易经》、《孙子兵法》,喜欢讲述中国历史故事。 他喜欢挑战,60岁时还要体验跳伞的刺激。他的座驾是一架直升机,他常常坐着直升机在马尼拉上空飞来飞去,指挥着他商业王国的运转。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光复初期台湾出现的《前锋》、《台湾文化》、《创作》等刊物以及《和平日报》、《新生报》等报纸副刊为主要考察对象,论述当时一度出现的争相介绍、研读鲁迅的热潮,其形成和消退的过程及原因,并指出它显示中国新文学优良传统在台湾播迁和赓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毛主席的挽留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扎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1940年10月19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1941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元月15日又建立了"鲁迅研究会",萧军任主任干事。由大家分工负责专题研究,在他主编的会刊《鲁迅研究丛刊》上发表。四月间又成立了"星期文艺学园",每星期日上课一次,学员达一百多人,两年结业,培养爱好文艺的青年。  相似文献   

16.
《政协天地》2009,(2):93-96
13世纪到14世纪前后,在欧洲,戏剧和其它文学一样,正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元杂剧却放射出璀璨的光彩,出现了一个戏剧发展的高潮,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杰出作家,他们用自己非凡的创造才能,别开生面地为中国文学建构起传统戏剧的审美范式. 创作了《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正>一向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李瑞环同志,已先后为京剧、评剧创作改编了多部传统保留剧目,上演之后产生强烈反响,并得到高度评价。其中,他先后为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编写了《珍珠衫》《韩玉娘》《孔雀东南飞》《马昭仪》,加工整理了《秦香莲》等剧目,不仅丰富了评剧舞台,也对评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李瑞环同志的评剧作品,完全按照戏曲艺术规律,践行他的一贯艺术创作理念,本着对传统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高屋建瓴地俯视故  相似文献   

18.
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辞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与屈原并称齐名;他创作的《高唐赋》、《神女赋》等名篇,更是影响古今,享誉中外。赋中所写“巫山云雨”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逐渐演化为中国文学的“云雨”经典意象,仅《常用典故词典》就收录了与“巫山云雨”内容相关的近60种变体措辞。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不得了 “我妻子读完《快乐的兄弟俩》这本书以后,生了一对双胞胎。”哈罗德对他的两个同事说。  相似文献   

20.
黄伟 《求索》2007,(12):194-196
本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认为《日瓦戈医生》(以下简称《日》)在中国五十年的接受和中国当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1958年以来,《日》在中国被认定为毒草与劣作。1985年以后,《日》的经典地位逐渐确立,但是,《日》之毒草论、劣作论仍然有个别持论者。《日》在中国从毒草、劣作到经典的历时演变折射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日》在中国最终被推崇为经典除了其艺术因素之外,是其思想满足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1985年以后,《日》之毒草论、劣作论和经典论在中国的共时存在折射出中国社会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