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契约关系的发育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契约关系的发育和完善,维系契约关系与礼俗关系之间的张力是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更加重视礼俗关系的积极作用,防止市场中的契约关系对非市场的礼俗关系的侵蚀,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亟需关注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尤其是其"去道德化"和"唯新主义"对于礼俗关系的损害,也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张文俊  吕校华 《求索》2006,(5):143-145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伦理是主观意志的与客观意志相统一的实体,对于他们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尹晓燕 《求索》2008,(3):106-108
艺术与伦理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们之问有着必然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艺术与伦理有着相同的性质,艺术顺从于伦理道德,是伦理道德的形象化表现,并对伦理道德起着维系和巩固作用。另一方面,艺术与伦理道德有着不同的特点,艺术追求个性化与创新性,伦理追求规范化与稳定性,艺术又常常对抗伦理道德,并在冲破既有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对伦理道德起着破坏与瓦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喜珍 《求索》2011,(4):123-124,148
宗法伦理与契约伦理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人子与公民的身份差异、父权与法权的权利差异、宗法人伦关系与契约人伦关系的人伦结构差异、父慈子孝与平等友爱的代际伦理关系差异。这些差异对现代中西方老龄伦理的差异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物权行为独立性与物权无因性原则并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理论通说与我国现行立法均支持的物权变动区分原则本质上即属于对有因形物权行为理论的承认。从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而言,承认债权、物权两分体系必然导致对物权行为的承认。事实上,缺乏独立物权意思的处分行为并不能导致物权变动结果的发生,交付、登记的物权变动行为均以当事人真实意思为物权变动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物权法定的物权法基本原则指导下,物权的基本种类被框定,而对物权的分类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法定物权的范围内.但是,这种分类忽视了本属于物权的最基本的类别:事实物权和法律物权.两种类型的物权分类,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对于确定物权权属,促进物的流转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秀兰 《前沿》2007,(6):106-108
物权行为和物权公示均为物权法上十分重要的范畴,它们关系十分密切,但仍属不同的法律事实:体现于动产物权,是交付与占有的区分;体现于不动产,是动态登记与静态登记的区分。对这二者的含义和界限有个清晰的认识,是研究相关理论、着手相关立法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而目前相关的理论对这两者多未加区分或模糊处理。本文对这二者进行了概念辨析,综合比较了二者各方面的具体差异,最后通过着重分析公信力之法律效果所要求的法律事实论证了区分这二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陈化水 《前沿》2014,(5):51-54
劳动关系伦理调整是否具有正当性是关乎劳动关系伦理调整的基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组织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基于各自的理论设定否认这种调整的正当性,而对正当性的证明理应包含对这些挑战的有效回应。正是在这种回应中,劳动关系伦理调整主张的正当性确立起来,并对自身进行了必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更正登记制度是登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不动产物权作用重大。我国更正登记制度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理论上,均属薄弱领域。我国应设立依申请更正登记、依职权更正登记及对不正确的标示登记更正相统一的更正登记制度,完善更正登记制度,构建和谐物权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物权法是现代物权思维和古老物权思维碰撞的结果。在物权法的调整对象、物权客体、用益物权等基本问题上,中国物权法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物权思维,但在许多物权法的具体问题上,中国物权法又受制于古老的物权思维。这使得中国物权法具有了复杂的意义。弘扬中国物权法的现代物权思维,克服古老物权思维对中国物权法的消极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中国物权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怀君 《前沿》2005,(11):207-209
随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质变,即从血亲主位专偶家庭向婚姻主位专偶家庭的转变。家庭伦理关系从纵向的父子关系轴心转变为横向的夫妻关系轴心,这为代际民主平等、两性平等提供了现实条件。但亲子关系依然存在着扭曲现象,传统“孝道”的缺失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两性关系则面临着更多的情感危机。  相似文献   

12.
刘美玲 《求索》2008,(11):91-93
当代道德哲学中存在着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两条探究路径。它们的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社会交往方式的需要,前者主要是熟人社会的伦理学,后者主要是陌生人社会的伦理学。但是,本质上说,两种伦理探讨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融通二者,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俞树彪 《探索与争鸣》2006,42(12):38-41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一种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伦理追求的一个目的。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把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冉华 《学习与实践》2020,(10):70-79
走近海德格尔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主流趋势。技术现象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在崇尚海德格尔之时又转以米歇尔·福柯为依凭。"走向海德格尔-转向福柯"的趋势暗含着反思实用主义的思想理路。而维贝克的选择和阿伦特的政治学主张,共同引导我们关注媒介关系实践基础之上的传播伦理问题。传播伦理的实质是诸多现实规则的关系联结,本质是人类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实践的冲撞"的结果,基本要义是实践现象学范畴中的媒介记忆。进一步说,传播伦理是一种典型的实践伦理。构建传播伦理应当整合重塑行动者主体、转向公共领域、树立媒介生长的意识、坚持建构主义方向、确立中观的观察视角等在内的多种价值意向。  相似文献   

15.
民事主体之间以变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物权为目的的合同一经生效,物权即产生效力。合同生效后,在一些情况下,并不意味着物权当然发生变动效力,还需进行公示,登记或交付后,物权才得以变动。  相似文献   

16.
17.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已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族际伦理是对民族关系的伦理学研究,它蕴涵在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存在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认同的生活实践之中.少数民族的人生仪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是族际伦理生成的文化基础,对这些交往场域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于民族关系中的伦理样态和道德类型,认识各民族在协调民族关系过程中所采用的道德思维模式、所运用的道德化手段与方法,从而提炼出对协调民族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间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8.
王珍 《传承》2008,(10):120-121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说明代异性关系—父女关系对女性婚恋观起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说明代际异性关系-父女关系对女性婚恋观起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信息法律是在调整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对象是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法律与信息伦理同为调整信息活动的规范,两者有着本质的联系,信息法律源于一定的信息伦理原则,信息伦理规则在一定条件下会实现法律化,两者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但两者又存在着实质差异,差异的本质是自治与他治的问题.因两者有着调整社会信息活动的共同目的,两者间存在着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