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在传统治安体系破败的情况下,清政府自1901年起开始了自京师到地方、自地方自办到中央统一规划的警政建设,其中出现了安民公所、工巡局、保定警务总局、巡警部、巡警道等诸多机构。经过11年的警政建设,清政府初步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延及乡镇的全国性警察网络,完成了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建工作。重视警察立法和警察教育,实现了军警职能的合理分离是其建设中的优长,其缺失之处则表现为建设的被动性.过高的希冀和因经费问题带来的不足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政治的一件大事。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香港回归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的名字和香港回归中国这件大事一起,永载史册。适时正确的决策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美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强迫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  相似文献   

3.
杜涛 《前沿》2014,(21):228-230
清末十年(1901-1911年),国内群体性事件蜂起,呈愈演愈烈之势。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根本原因是民生问题。群体性事件的持续爆发,使官民关系日益恶化,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清末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助于引起今天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清末机构改革中的进步与悖论:以商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 《求索》2008,(10):212-21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央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央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既反映了政府管理体制向近代转型的进步方面,同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清末中央机构改革最终发生了变异,深刻的反映了机构改革与体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常瑞 《传承》2011,(20):74-76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而实行了"新政"。然而,事与愿违,它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快了它的灭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清末新政的性质是维护和封建统治,具有欺骗性质;新政所面临的资本阶级民主思想和国内财政的拮据给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形成了立新政而不易旧人的局面;再加上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清政府这次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9,(5):37-37
第1代 詹天佑 1872至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至15岁幼童赴美留学。这批幼童成为了近代中国留学之先声。在这批归国少年中.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等。  相似文献   

7.
博弈论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法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解读社会运动的一种重要工具。清末各种博弈层出不穷,仅仅围绕宪政运动就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博弈情形。在这诸多博弈中,立宪派、清政府、革命派三群体之间围绕宪政而发生的重复博弈无疑是清末宪政运动的主线。利用有关博弈理论分析清末宪政运动可以更加清楚地认清当时宪政运动情况,为正确评价清末宪政运动提供了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8.
香港问题的由来,是近代史上一系列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 1、1842年,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节》,割占香港岛。 2、1860年,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3、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  相似文献   

9.
祖国,是每个平凡而又崇高的中国人心中的太阳;她使多少人的心燃烧,又使多少人为之献身。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列强欺凌。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用武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城,将圆明园中的稀世珍宝抢劫一空,然后将圆明园焚毁,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为了扑灭我国义和团反帝运动,拼凑了侵华联军,打进北京城,他们像一群野兽,杀人放火,奸淫抢掠,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  相似文献   

10.
清末扬州教案的处理中,英方要求清政府对其传教士受到的损失进行"赔偿",然而中方视给予英方的经济补偿为"赏恤"。对经济补偿这一法律行为的理解不同,反映了中西法律文化之不同。"赏恤"是基于在上者对在下者的恩赐与怜悯,反映了专制体制下的官民关系;"赔偿"则是基于平等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是行使法律义务的表现,反映了法治社会中当事人之间平等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引发这场立宪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清政府內焦外困,立宪势力崛起;经济上,清末封建经济体制遭到破坏,民族资本崭露头角;文化上,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融合,民权意识觉醒。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意识到,从政治制度上革新,进行法制改革和立宪活动才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清末改革者的本意和结果来看,这次改革是失败的。但就司法改革而言,主要是对刑法修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这些积极努力和影响为后世司法革新留下了较好的参照,开启了中国司法改革早期现代化的闸门。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与英国密谈香港主权归还未果内幕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一岛”给英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又强割九龙“归英属香港界内”。1898年,英国又逼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位于深...  相似文献   

15.
苏全有 《求索》2010,(12):226-229
清末的舆论失控,可以从清政府、列强、民间报刊界三大主体找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报律无效,这体现为执法的混乱、报界的反对与抵制、报律本身的问题多多等几个方面;再就是列强的庇护,这集中体现在海外民办华报及国内租界报刊两个领域;第三,与报刊界的组织化趋向所产生的挑战有关。总之,是多种因素合力促发了危机的爆发。尽管清政府也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然由于当时报刊发展过速,以至于局势竟至不可收拾。操之过急、未能循序渐进则是舆论失控的关键。清朝政府对之未予正视,结果致使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王朝统治也随之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6.
一、辛亥革命前的山东局势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民族矛盾的加深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新增开10处通商口岸。山东登州(后改烟台)即为其中之一。1861年8月,烟台正式设关开埠。  相似文献   

17.
《长江论坛》2007,(2):F0002-F0002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她的前身是在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的基础上,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18.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至今年已愈百年,因此有必要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观察清末宪政的道路。清末宪政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清末宪政以法典化形式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历史;清末立宪的成果多为中华民国所继承;清末宪政运动提高了民众对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向其传播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清末宪政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可贵开端。充分认识清末宪政的成就与不足,反思晚清政府选择的宪政模式对百年来中国宪政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重大步骤1996年4月1日,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这一举措一公诸于世,就引起了海内外经济界、金融界、实业家、舆论界,乃至普通中国百姓的关注。有人认为,这一举措是中国自1979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在推动贸易与国际接轨进程中采取的最重大行动。...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由于书院教育的官学化和科举化愈发严重,清政府不得不对积病甚深的传统教育施行一系列的改革,书院改学堂成为重要内容。陕南地区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其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和内容上的外部输入性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