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冬冬 《人民论坛》2014,(5):190-192
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风险社会理论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主张自反性现代化,现代性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引发激烈的冲突,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他吁求理性复苏和提高公众应对风险能力。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为我国辨清当前社会发展中冲突问题的实质提供了认识范式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何颖媛 《求索》2013,(5):196-198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住房反抵押贷款这种以房养老的新模式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阻碍了该业务的广泛开展。本文从反抵押贷款的信息不对称出发。构建了反抵押贷款的风险理论模型。并从贷款者风险规避的角度对政府介入的有效性及介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焘 《求索》2013,(9):197-199
外国投资者以其在中国注册的专利、商标、版权之使用权作价出资,与国内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这种投资模式的可行性与合法性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专利、商标、版权之使用权,即知识产权使用权作为出资标的物是否具有合法性和适当性是学界讨论的焦点。在我国逐步放开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外商投资模式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对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的法律风险从实务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为我国企业在与外国投资者合资过程中规避相关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监狱法律关系是监狱关系的核心概念,其内涵的不同会造成监狱法律关系所涉主体、客体和内容的不同.进而影响监狱各方的关系性存在。监狱工作实践中.存在多元秩序规范,即国家法规范和非国家法规范共存.在法律多元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肯定,多元视角取向对监狱法律关系发展研究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从法律多元视角透视监狱法律关系,拓宽了监狱法律关系研究视野;以法律多元视角为主线贯穿于监狱法律关系研究.倡导法律多元的差异共生,为基于法律多元视角情境下的监狱法律关系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5.
伴随平安中国建设的推进,各地打造了多元矛盾纠纷的综合治理及其智能平台,带来了多元矛盾纠纷大数据的涌入,但也面临着矛盾纠纷数据多元异构、风险监测预警难和智能化处置能力不足等挑战。本文基于各地多元矛盾纠纷大数据治理的实践探索与问题挑战,提出建构适应于大数据的“精准识别—风险预警—智能疏导”全过程性治理机制,以克服多元矛盾纠纷治理上存在的阶段性和局部性等不足,为各地矛盾纠纷综合治理及其智能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樊晓磊 《理论月刊》2023,(8):140-151
法治建设初期,以政策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模式将习惯当作化解纠纷的依据之一。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通过顶层设计、立法引导、行政主导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方案却导致习惯与法治的分裂、习惯与现代化的对抗。尽管经由国家制定法体系的直接或间接确认,多数习惯已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进入法律体系的内部,从而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这种分裂与对抗。但法治实践中依然存留部分未入法习惯,游离在制度规范边缘,一方面其并未获得法治的制度接纳,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解释、司法的自由裁量和执法的技术性规避等方式,进入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可以看到,现代法治并没有对未入法习惯的制度融入形成根本阻隔,该类习惯依然是法律解释、漏洞补充,甚至是技术性制度妥协策略中的重要法源。未入法习惯与现代法治的这种复杂的制度和解,充分证明了建构主义法治理论和“自生自发秩序”法治理论解释的有限性,也论证了现代法治与传统根基的不可分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主发展成为全球法治建设中的独特景象。  相似文献   

7.
前景理论关于损失规避心理的描述认为投资者面对盈利时倾向规避风险,而面对亏损时倾向风险偏好。本文通过实证考察在盈亏不同状态下开放式基金的风险调整行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开放式基金的损失规避行为包括以下内涵:首先,开放式基金具有损失规避行为;其次,开放式基金的风险调整行为可能会迎合其委托人的风险偏好,从而使损失规避行为产生一定的偏离。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各环节中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风险和违约责任等风险日益突出,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保险业务能够得到相应发展,为有关各方提供风险保障,保障游客及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避风险,保证旅游业安全有序发展。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创...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社会相比,我国当今社会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的一些症状。西方社会学家的风险理论为我们认识、把握“风险社会”提供了研究视角。如何应对来自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风险,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控制和治理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智能都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关键在于注重个体差异、发现优势智能、挖掘潜能。依据该理论.文章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特点,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智能培养模式发展的意义.并对其如何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2,(11):87-88
郑中玉在《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社区观的变化因应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现代社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私人社区观,这种社区观以个体化社会及其理论为基础;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产生了“脱域的共同体”,这种社区形态与私人社区有着复杂的关系。基于嵌入性的视角,从中国社区实践出发,我们应该从线性地思考私人社区转向对多元社区的强调。  相似文献   

12.
《干部人事月报》2014,(5):59-59
HR来信:我公司一名员工在休假期间见义勇为不幸受伤,休息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他向公司提出,要求进行工伤认定。公司认为,此事发生在休假期间,属于非工作时间,且其行为也并非发生在工作地点,更非工作原因所致,因此拒绝为其申请工伤认定,准备以非工伤处理。请问,这种情况下,公司如何处理方可规避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关于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路径的研究主要形成了问题研究、中层理论构建、内容体系构建等三种视角。这些视角都颇具启发意义,但也要注意规避几种风险:在问题研究中要注意规避将经验与理论相剥离、忽视理论对经验的引导功能的风险;在中层理论构建中要注意规避其理论代表能力欠缺、理论对话能力不足的风险;在内容体系构建中要注意规避由学科借鉴所引致的学科自主性弱化的风险等。行政学本土化的根本在于行政学元理论和基础理论的本土化,而从行政哲学视角出发,思考本土公共行政的"真、善、美"问题、反思行政学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探索中西方行政学理论的逻辑前提、内在机理等,是推进行政学本土化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部队军事训练任务重,大项活动多.影响安全稳定因素增多,训练风险加大。大力提高基层干部规避风险的能力,对于高质量完成训练任务,促进部队建设的安全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利红 《求索》2011,(11):71-73
本文分析了服务外包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不仅仅是单任务的接包委托代理关系,还涉及到了服务外包中质量、时间及内容等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以此为基础,本文构建了单任务的服务外包激励合约与多任务的服务外包激励合约。多任务激励合约表明:激励强度与接包方在两项任务的努力成本系数正相关;与风险规避程度负相关;与噪音负相关,与噪音的方差正相关。从而为服务外包激励合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莫梅锋 《人民论坛》2023,(6):100-103
互联网“创作者经济”的兴起,为创作者提供了经济收入,为网站平台带来经济来源,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互联网“创作者经济”经历了专业人士创作、普通用户创作和人工智能创作三个阶段的演化,创作主体、创作关系和创作过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其隐含的公平、责任、安全等多重风险被数字剥削和算法陷阱双重传导、放大。促进“创作者经济”规范化发展,需要从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全民参与等角度实现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把处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变迁中的人的境况尤其是跨界角色称作边际人,并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照。晚近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新型范式的时空分析的产生,为理解和解释边际人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探究工具。青年是现代社会中边际人的一种典型。对于当今多元时空中的青年来说,其呈现的边际性特质异常复杂,表现为多重边际性或混杂性,所导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角色困境,即处在多重角色之间的游移性。对此社会科学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各种外在制约下的个体并非被动的,其能动性表现为可以在渗透不同时空关系的结构和文化情境中进行不同社会角色或文化身份间的转换,以达成社会文化适应。笔者认为,在个体层面上所发生的这种能动正是世代生命原理在社会一定层面上实现微改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批判思想,他在反思当今社会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敏锐的发现了风险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结构特征,进而对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即科技理性的权威地位、科技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分离、以及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传统治理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批判,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新的审视当今社会发展的视角。同时本文试图通过将其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进行比较,进而理解风险社会理论对于社会理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建构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治国 《前沿》2010,(23):125-129
目前各种风险或危机的肆虐,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然而又无法预测的后果,引起了世人的普遍焦虑和畏惧,"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话语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德国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属性,这标志着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现代性发展新阶段——"风险社会",并对"风险"和"风险社会"的涵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由此建构了其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0.
付绯凤 《人民论坛》2014,(14):190-192
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风险社会理论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主张自反性现代化,现代性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引发激烈的冲突,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他吁求理性复苏和提高公众应对风险能力。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为我国辨清当前社会发展中冲突问题的实质提供了认识范式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