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东魏北齐相比,西魏北周的财政一直处于拮据状态之中,这从其军队后勤补给的窘困状况可以得到说明。但这并未影响西魏北周的政治前途。历史事实是,正是由于财政的拮据,反而使其在吏治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又大力提倡节俭之风,从而克服了财政困难,渡过难关,最终统一北方,成为政治上的强者。  相似文献   

2.
“政治”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最基本概念,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依据《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主要要求从政治与经济、阶级、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分别把握以下三个基本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的含义”理论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为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把握教材结构体系政治的科学含义告诉我们: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政治图式的核心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归属问题,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建国前,以“异化的权力”为“革命”政治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建国后,以“权力的异化”为“革命后”政治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和保持国家政权的人民性,是毛泽东“人民民主”政治图式的中心内容。' “异化的权力”:“革命” 阶段政治设计的核心指向 毛泽东始终将国家政权作为自己政治视野关注的焦点。他认为,政权是属于人民的,可是人民却遭受着旧政权…  相似文献   

4.
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以下为行文之便,简称“残卷”),是目前反映北朝均田赋役制度唯一的出土文物。由于北朝的均田制度史书记载简略,因此“残卷”是深入研究北朝均田制度的宝贵资料。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据“残卷”的记载,对北朝均田制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于“残卷”的运用则存在着差异。王棣《从<邓延天富等户残卷>看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度》,是将“残卷”作为西魏北周推行均田制的实证,来论证西魏北周的情况。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S.0613号看北朝均田制的苦干问题》,认为“残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郑重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严肃指出:“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严肃的政治斗争。”这表明我们党对反腐败的重要意义与讲政治的关系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我们知道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反腐败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社会政治转型过程中,中日两国先后制定过限制军人参政的差别主义法规,也都出现过军人突破法规而干预政治的军阀政治现象。中日两国的军人政治态势与军阀现象实质上具有较大差异,终结方式也完全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始终未能约束好军权,形成军国主义体制,致使当今日本仍处于“非正常国家”状态。近代中国的军阀现象存续十余年后,先后确立国、共两党政党政治,执政党领军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军阀政治之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10年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辛亥革命造成清王朝的覆灭以及民国宪政体制的建立,此种巨大的政治变革势必造成一时的政治失序,从而为民初军阀政治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其后上台的袁世凯意识到地方都督割据的潜在威胁,试图推行“军民分治”,却未成功。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列强在东亚的均势格局,致使日本一家独大,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助长了中国军阀政治的兴起。一战期间,日本寺内正毅内阁采取金融外交的方式,大力扶持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通过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排斥或侵占欧美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随着一战的结束,美国威尔逊政府和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列强卷土重来,试图利用徐世昌、直系军阀和西南军政府等军事政治力量来打压皖系军阀,从而削弱日本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其手段就是通过1919年的“南北议和”来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从而在中国建立一个亲英美的“文治政府”,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事实证明,要结束中国的军阀政治,单靠欧美列强的外交支持以及文人政客的政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军阀政治的终结必须依靠新兴的革命力量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8.
马敏 《理论月刊》2004,(11):54-57
道歉是当代政治中的新现象。缘于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及情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政治道歉”包含多种言语行为和现象,由此引起多样性阐释。实践中的政治道歉是一种权力技术与策略,用以达成不同的政治目标。同时,它也凸现出“政治负责”的当代政治价值观。随着暴力政治正当性的终结,以话语权斗争为中心的语言政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政治道歉标识了这一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袁晓莉 《新东方》2006,(9):60-64
麦积山石窟建造的时间约在姚秦。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中记:“麦积山为秦地林泉之冠,其古寺系历代敕建者,有碑碣可考,自姚秦至今一千三百余年矣,香火不绝。”可以看出麦积山始建于后秦时期(384-417年)相当于安帝司马德宗隆安至羲熙年间,仅晚于敦煌莫高窟。自后秦开始兴建麦积山石窟寺后,经过“六国共修”(前秦、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走向了鼎盛。麦积山石窟共有194窟,而现存北朝时期的石窟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北魏洞窟74个,西魏洞窟16个,北周洞窟44个,基本上代表了麦积山石窟繁荣时期的艺术特征。麦积山…  相似文献   

10.
军阀姨生几起几落,平和圆滑,通权达变。毛泽东却由他的经历提出了家喻户晓的口号:“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功”地对前苏联、东欧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之后,近年又通过支持反对派搞街头政治,先后让南联盟、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政权易帜,建立起亲美政权。街头政治成为美国搞垮别国政权、推行自己全球战略、扩大战略利益的一大法宝。街头政治和平夺权街头政治通常指某些政治势力为达到政治目的,发动大量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甚至冲击政府部门的活动。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街头政治成了许多国家政权的“和平终结者”。在狂风暴雨般的街头政治冲击之下,1991年8月29日,拥有93年历史、1900万党员的苏共土崩瓦解。苏联演变…  相似文献   

12.
“思想”与“政治”本是两个无论内涵和外延均有着不同规定的范畴。“思想”是指人的观念形态和相对于感知、感觉的理性认识成果,实则也是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活动。而“政治”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建立自己统治和利用国家政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的全部活动,同时又是人们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熊伟 《前沿》2011,(18):174-176
北魏末社会矛盾尖锐激化,武川镇乡里民众纷纷卷入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武川镇各乡里成为地方武力集结的基层单位,乡帅则是各乡里地方武力的直接领导者,武川镇乡帅兼具豪侠的社会性格与追求个人富贵的政治要求,而乡帅的这些品质,在反抗北魏统治阶层门阀主义政策的潮流中,逐渐发展为一类反门阀主义的政治志业。  相似文献   

14.
近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讲政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为什么又要强调讲政治?强调讲政治,会不会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形成冲击?要搞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邓小平关于讲政治的思想。(一)什么是政治?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中怎样理解政治?这是讲政治必须弄清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就是说,经济是基础,政治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领域,是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政治的本质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在夺取政权的问题尚未解…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心理探微陈伟东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众多利益群体,概括讲,它有两大类型:生活在整体利益结构内的、与腐败无关的一般利益群体,生活在整体利益结构外的、与腐败有关的分利集团。分利集团是指“在市场发育过程中与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合法性是一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它给予了统治与服从以正当的理由,因此是任何政权都必须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紧紧围绕中心、服务中心和保证中心,是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军事训练的服务保证作用,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上的讲话《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明确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政治与经济是辩证统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强调发展经济必须讲政治,是因为从来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强调和重视政治和政治斗争,同时也十分强调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作过深刻全面地论述。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总结我党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结合近年来同“法轮功”组织进行斗争的经验教训,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方针、原则、内容和方法,对全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我们对“法轮功”组织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斗争再一次证实了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两岸政治定位的分歧处理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为中心,结合实际,通过对国家与政府、两岸、国家继承与政府继承、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分裂与分离等基本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辨析,以建立两岸政治定位分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岸政治定位分歧诊断及处理的考察,认为“一个中国”框架下明晰的两岸政治定位有利于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进而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平等政权,中国代表权互补”两岸政治定位底线的建议,而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两岸政治定位也将有助于解决两岸“一个中国”意涵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