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国家的创建既奠定了现代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也以主流文化与主流政治交融一体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形态的更迭与现代国际关系结构的变迁。伴随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扩展,作为理想范式的民族国家被现实场景中的多民族国家取代。通过主观人为建构让国内多个文化民族凝聚共有精神、塑造国民特性、认同祖国家园,成为当今世界每个多民族国家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亦即族际政治整合。《比较视野中的多民族国家族际整合》一书为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研究贡献了理想类型的分析视角、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民族政治的理论框架以及中国语境的实践方案,是近年国内民族政治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力作。如何做到守正创新,既能彰显本土智慧、实现和衷共济,又能借鉴他国经验、避免“整合陷阱”,是亟待解答的重要命题,值得学界重点关注。超越非此即彼的认知框架,以民族生态观的视角重新理解民族与国家、把握族际关系,千灯互照、万象共生,是实现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2.
《人大建设》2009,(7):55-55
《社会科学报》近日刊登杨雪冬的文章说,责任实现机制的“泛政治化”指的是上级政府将某些重要任务明确为“政治任务”,要求下级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全力完成,并相应给予政治上的激励和惩罚(主要是职位上的变化)的一种手段,其根本出发点是实现上级设定的具体任务。在一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责任实现机制的“泛政治化”突出了政府应承担的主要责任,的确推动了一些重要问题和难题的有效解决,保证了政府责任的基本实现。但是,这种“泛政治化”在实现下级对上级命令服从的同时,也削弱了整个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常爱芳 《青年论坛》2007,(6):136-138
在当前高校的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学主导思想泛政治化;教学内容过于侧重法理讲授;讲授方法倾向于"填鸭式",缺乏吸引力,考核方式单一,不能真正检验教与学的结果等等.这些弊端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现代国家公民意识的培养.因此,必须切实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在新的时代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骆沙鸣 《政协天地》2009,(11):31-31
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采取了“省籍——族群——本土化”的转型路径,加剧了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民主实践沦为“数人头”的政治游戏。转型路径的演化过程中,“省籍——族群”意识、“国家认同”问题、“选票”民主等等作用,使得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和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5.
黄大军  伊彩霞 《前沿》2011,(8):162-165
20世纪20~7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文艺政治化的发展主潮,"激进"的政治功利倾向与无限的民族认同,无情地湮没了中国作家想象西方传教士的审美自由,这导致该时期作家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化与非人化图解,以及文本反殖民主义话语的"过剩"生产。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书写则在一个自由多元的开放语境中,逐渐清除了独断论、工具论的文化逻辑,使西方传教士书写呈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别立新宗的破茧之美。尽管如此,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重绘仍留下了诸多有待超越的创作盲点。  相似文献   

6.
民族政策"去政治化"及"文化化"的争论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焦点。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论文采用实证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界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研究发现:人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价是肯定的,但该制度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不相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经济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民族宗教是两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民族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又互为前提,民族宗教问题的激化与社会大变革同步、理性的解决方式与极端行为的扩散长期并存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成因、特点和走向。指出,由冷战结束引起的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上扬和激荡,正在走向平稳,虽然个别地区、个别国家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但要出现上世纪90年代那种民族主义上扬和宗教政治化浪潮基本上不可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际社会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方式将更加理性且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广西诗人汤松波的诗集《东方星座》为中国56个民族各写一首诗,构思和立意是独特的。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和隔膜,这一题材是极富挑战性的。一般地说,面对这种"泛政治化"的命题,很容易流入空疏、浮泛的政治抒情的窠臼,缺少诗美。《东方星座》避免了这类  相似文献   

9.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革命传统教育的语义概念与应用分析出发,概括总结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政治属性、历史属性和民族属性,探讨了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代语境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相生相长关系,指出革命传统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毫无疑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人为建构性因素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印刷语言的传播、地理边界感的形成和历史记忆的传承等对形塑民族想象、建构民族认同十分重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的现代性、建构性和政治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在他看来,民族是特定文化中人为建构的产物,通过呈现“横向空间同时性”的时间观,印刷语言为人们建构民族的想象共同体奠定基础;经过“遗忘”与“选择”机制筛选,历史记忆形塑民族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借助地图、人口调查、博物馆等媒介,人们建立起关于民族空间的牢固想象。安德森关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民族和民族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以往那种将职业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彤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东地区历来是民族宗教问题的多发地区.由此引发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层出不穷,造成不少地区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停滞或衰退,社会进步受阻。这一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国性的,甚至是影响整个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如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以及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境内主体民族与库尔德民族的关系。三是伊斯兰教中世俗力量与原教旨主义的冲突.以及逊尼派与什叶派间的教派斗争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殖民地台湾新文学中文作家的文化想象形态为分析对象,探讨中文文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认知状况和认知态度,从中文写作的“日本想象”和“台湾想象”入手,考察想象重心的转移和想象形态的变化。“日本想象”从单一组织直接民族冲突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殖民社会制度的质疑;“台湾想象”在悲苦民众形象之上增添了对民族性格和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往往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将政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将日常生活转化为政治.历史地来看,积极的“生活政治”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所接受,成为“收拾人心”的途径;而消极的“生活政治”往往走向“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16.
正"泛社交"指人们广泛且无时无处不在的基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社会交往活动。由于媒介文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在该文化中偏重使用某种或某些媒介的人的比例,因而"泛社交"在改变媒介生态的同时,也正重塑当代的媒介文化形态。网络流行语言孕育了高低兼容的媒介文化语境。语境指人们交往过程中说话者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社交媒介的出现,使以往借助大众媒介实现社会交往的方式发生了  相似文献   

17.
徐黎丽 《今日民族》2013,(11):48-49
民族问题是当代多民族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一方面源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在全球资本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职业”为单位的生存方式逐步代替以“民族”为单位的生存方式而导致民族的存在受到根本性威胁;另一方面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多居于边疆的事实使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与国家问关系、局部国际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国家语境下的民族认同利益,首先表现于民族国家的利益,这种利益通过民族政策体现出来。每个国家的民族政策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种民族政策都蕴含着或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实质上是政策主体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否成功,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民族政策的合理性;另一个是民族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只有政策主体对国内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的性质、地位、发展趋势等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价值取向合理,能够将民族的局部利益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而政策是否能够得到不折不扣地实施,关键在于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行政的效率和所能支配的政策资源数量。研究国家语境下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把握民族国家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的政策倾向,重视多民族国家认同利益的政策关照,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论中,种族和后殖民理论颇受关注,并呈现多元化的理论批评态势。种族是一种区分人类群体的标识,生物学范畴下的种族,是根据人类基因的遗传差异及其生态环境、身体形态等因素,对人类群体进行的科学分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种族更倾向于被看作是一种附加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对特定人群的某种偏见及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对现代性全面反思所形成的对传统文化权力和话语霸权的质疑不断涌现。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白人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此语境下反传统话语霸权的最强音,他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与特色,书写了后殖民语境下族群社会生存所遭受的诸多危机与困境,并据此希冀寻求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和解之法器与民族国家民族共生共荣自我救赎之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