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统一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融为一体的。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难以有整个中国社会的持续和谐。对少数民族人权进行法律保障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理解,对中国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障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当今中国和谐法治社会构建中的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保障人权,人权保障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权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权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宪法修正案将“人权”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向转变 ,从根本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百姓的距离拉近。因此 ,“人权”入宪 ,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而且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然而 ,面对“人权”入宪 ,人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心存一些疑虑 :一是“人权”虽然入宪 ,但“人权”走出宪法 ,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保护法 ,来保障实现人权 ,不知还需要多少时日 ;二是入宪后的“人权” ,仍然比较抽象 ,宪法既未对“人权”的概…  相似文献   

4.
对"人权入宪"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红 《前沿》2004,(10):81-82
本文对宪法修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权入宪”做了理性的分析 ,认为 :“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发展进入新阶段 ,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必将对我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对如何贯彻落实宪法的人权原则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焦勇 《前沿》2009,(12):49-54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权入宪是各国宪法发展的必然,因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争取自由、争取自身权益的历史。白中世纪晚期,人权思想在西方国家就有着悠久的发展,人权在宪法中的规定也非常全面。而我国人权入宪却发生在21世纪初(2004年),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值得探究。纵观古今,我国人权入宪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文明、经济体制、法治发展和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艳华 《人权》2014,(3):34-38
2004年3月“人权入宪”不仅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开辟了中国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新阶段,使得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事务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加强,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影响力也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的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款项 ,这是中国全面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 ,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 2 0多年的重大成就。但是人权入宪与人权实现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当前我国人权入宪的政治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为缩短人权入宪与人权真正实现之间的距离 ,我们必须围绕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并以此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人权与宪政     
保护公民基本人权是宪政国家的核心任务,成为现代宪政国家追求和探寻的价值目标。人权入宪是宪政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权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人权的权利体系,构成宪政框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法治价值观和宪政框架的构建。保障人权,发展宪政,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法治国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我国宪法进行了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权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标志着人权保障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理念层面上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的法定义务。人权入宪实现了从政治理念到法律诉求的转换以及执政理念在宪法学意义上的根本性保障。这一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0.
人权入宪的价值--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人权入宪”条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宪法发生史来看,人权是宪法的起点和归宿,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以实证法分析,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将人权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修宪前存在着人权保障取得巨大进步和宪法文本不够协调等问题。“人权入宪”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宪法价值目标更加明确、人权规范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权利内容体系变得开放完整,使宪法和人权满足了各自理想的价值诉求和制度表达,实现共同进步。同时,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不能成为基本原则条款略显缺憾。以修宪为契机,研究解决由法律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中的各种问题是目前亟待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从文意上理解,"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被理解为执政党对我国社会发展模式和目标的确认,构成人民对政府的企盼和政府对人民的义务.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必须内化为整个法秩序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和谐社会"的法规范化,因而必须寻求宪法的基础,即和谐社会的"入宪".与宪政结合在一起的民主程序已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安定装置,建构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效政府,只有通过宪政的平衡才能够预防政府权力的滥用;人权保障是和谐社会价值轴心;建设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性制度装置.  相似文献   

12.
朱穆之 《人权》2005,(2):2-2
“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是当前人权研究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大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宪法和人权法制保障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应该是人权研究工作者着重研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宪法,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保障人民的人权。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更鲜明地表明我国宪法保障人权的实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须遵守执行。中国人民尊重和保障的人权是全体人民的人权,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人权。特别是尊重和保障工农…  相似文献   

13.
洪岩 《长白学刊》2010,(3):85-87
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类利益的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系列现实的制度安排,其中,宪政民主是社会主义多元利益主体和谐的制度保证;宪政法治是社会主义权力、权利均衡和谐的制度依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宪政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形成完美契合。因此,宪政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最恰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徐爽 《人权》2013,(4):21-24
人权是现代各国宪法的构成要素之一。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修正案,将原有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统纳于"人权原则"之下,明确宣示实现人权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共同追求的宪法目标,这一举措无疑是中国宪法发展与人权建设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04年迄今,"人权入宪"已经跨越十个年头。十年间,执政党和政府为推进人权保障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的人权事业除了兼容国际标准以外,还具有什么样的自身特点?未来的人权建设又需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从人权正式写入宪法,到公民人权的有效保障,需要进一步从法律上对人权及其保障方式作出具体而严格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人权的内容界定、条件限定、程度约定和机构与程序设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参照国际人权文书的要求,又要根据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体制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既要考虑与既定的法律和法规的衔接,又要考虑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既要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于人权的更充分实现,又要使对人权的促进和保障同时能够促进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法律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几十年来在人权理念上的更新发展和对人权所做的制度安排,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文化和法律基础;在当代中国以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存权和发展权都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公平与正义则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体征。  相似文献   

17.
孙平华 《人权》2012,(5):42-4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括性条款写入宪法,此举被称为“人权入宪”。我国宪法首次对人权的明确宣示,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政理念的法典化。从此,人权成为重要的宪法原则,上升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意志。“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既规定了实体内容,也对国家提出了义务要求,从而,“人权入宪”成为我国人权制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的确立,对我国的人权立法和完善司法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好宪法所确立的人权原则,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郑碧爽 《传承》2007,(7):60-62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法律意义上讲就是以人权为本,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和谐环境下发展人权应注意我国社会在很长时期内仍将呈现为义务取向型社会。与此同时,要坚持对每一个个体的平等关怀和尊重原则,对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特别关注原则,国家公权力在人权发展中的协调平衡作用原则。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属于基本人权。现代信息社会公权力是隐私权的最大侵犯主体。对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已呈一种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对隐私权保护也应该入宪。目前我国人权保护对隐私权观念的缺乏造成其法律保护空缺。中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可以站在宪法的高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和人权入宪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逻辑关联。人权入宪是科学发展观的法理依据,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