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海巍 《前沿》2006,(5):234-235
文学作品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必然包含社会道德伦理内容。当代文学作品中日嚣尘上的欲望叙事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在整体上对于道德价值的困惑。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与道德价值的关系的阐释,对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认同和非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消解的分析,以及对文学自身特殊的规律性的理解来剖析这一现实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2007年中国文坛状况可以从"80后"作家崛起、自我言说成底层叙事主流、网络文学制度创新、神话重述表现民族志式书写雄心、海外汉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评判等角度进行归纳,"80后"作家加入作协、打工文学出现新格局、起点中文网作家群、神话重述三文本、诗歌的行为艺术化、顾彬评中国当代文学等热点事件构成了2007年中国文坛的图谱,2007年中国文坛展现出边缘和主流交汇、中外批评界交锋、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文学新媒介创生的内在发展机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日常化写作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中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一种写作倾向。在历经 10多年的实践和演变过程中 ,日常化写作已经建构了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叙事法则 ,并且获得了大众社会赋予的话语权力 ,成为世俗社会“日常生活神话”在文学中的反应和表达。日常化写作消解神圣性的叙事法则及其扩张泛化 ,进一步加大和凸现了文学叙事的精神危机。因此 ,重建一种与时俱进的、符合现时代人性健全发展的精神向度 ,是当代中国文学不容置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寻求新的文学感知方式——面对临界点上的新世纪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种迹象表明:新世纪中国文学已处于一个新旧文学模式转换的临界点上。今日的文学危机不仅昭示着30年主流文学模式的终结,更彰显出建立在"五四文学"基础上的百年新文学模式的终结。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一种不确定性、开放的都市体验形式正在生成,它与既定的权威、周围的环境以及自我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之中。对这一新型感性体验的书写,将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疆域和新的生长点,它在旧有的乡村、历史的叙事中付之阙如,在既有的都市叙事也体现得不够充分、完备。新型感性体验的书写,能使文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但人们不能奢望从中获取多少道德的教诲,更无法觅得灵魂拯救的福音。  相似文献   

5.
女性玩家已几乎占据中国游戏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她们在电子游戏文化中的边缘地位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以电子游戏《模拟人生》为考察对象,分析玩家参与游戏叙事生成的互动过程,探究女性玩家在游戏中的意义生产。研究发现,在叙事与互动的张力之下,游戏的虚拟世界以与现实社会高度同构的内在逻辑运转着,女性玩家在这一游戏空间中展开以女性为主角、围绕女性经验的游戏叙事,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趣缘群体的互动交流形成女性游戏文本的集体叙事生产。女性玩家对游戏试图传递的价值观并非照单全收,她们通过扩展和创新的玩法往往使开发者预想的游戏设定呈现出新的样态;她们也会在游戏中实践反常、另类或抗争性的叙事来制造冒犯规则的快感,探寻短暂逃离现实规训的途径。作为一种互动叙事媒介,游戏为女性在意识和(虚拟)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抵抗、规避固有权力结构的演练机会。  相似文献   

6.
今天,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传统文学三足鼎立,构成文坛新格局;学界对五四新文学90年、当代文学60年的不同评价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保守主义的苗头; <蜗居>的热播说明当代文学在提高回应现实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反映现实的热情与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韩寒"中国第一博客"现象,反映了80后的精神成长;金庸加入作协与郑渊洁退出作协,一进一出,意味深长;而复旦大学"文学创作"硕士点的审批与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在不同侧面预示着文学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变.2009年文坛在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加勒比社会的多元文化语境使得成长叙述这一文类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本文通过聚焦于简·里斯与牙买加·金凯德这两位加勒比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反成长式成长叙述,探究成长叙述在加勒比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衍变形态,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加勒比女性的殖民历史记忆与生存境遇,关注加勒比女性命运的流转变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轰动一时",形成了中国文学登峰造极的非常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电子信息、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中国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窄小,进而出现文学边缘化态势。纯文学在蓬勃发展之后渐渐失去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让位于通俗文学,这其中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当代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特征、大众电子传媒对纯文学的强烈冲击、当今社会文化风尚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特质等使文学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形成了严重分歧,从而使文学失掉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为此,强调文学关注大众社会现实,坚守文学与时代的融合将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理路。  相似文献   

9.
进入80、90年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始终呈繁荣景象,为女性主义活动在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打下广泛、持久展开的基础.同时,有关女性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发展迅速,批评对象从文学到大众传媒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时尚杂志和美术、设计及城市建筑等等,已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展女性文学文化研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对女性学学科建设也将发挥有益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8月1日至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当代文学文摘卡>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女性文学与文化高级研讨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相似文献   

10.
“种田文”是在女性向网络穿越小说由后宫叙事向家宅叙事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其核心特点是在家长里短的世情叙事中突出“勤劳致富”主线。种田文重启了劳动的尊严叙事,接续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爱劳动”的叙事主题,不过它更强调劳动的消费性。在其中,勤劳被看作个人致富的唯一手段。为达成这一“异托邦”想象,同时由于女性向设定所默认的主体行动力与所在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女性劳动被具体化为大众日常的消费品生产,且劳动过程的艰辛以及生产与消费间的障碍被完全取消。种田文的主要矛盾也被放置在消费与分配领域,围绕着劳动所产生的勤/惰、公/私、善/恶则是“不吃亏”的女主与“极品”亲戚进行“宅斗”的具体矛盾所在。这不仅赋予劳动强烈的伦理内涵以及对欲望性消费的有限抵抗色彩,而且女主只追求过小日子的底线伦理,既指向日益“个体化”的现实社会文化环境与女性的自我呈现,也由于其不扩张性而带有妥协性。  相似文献   

11.
2009年6月13日-15日,由上海大学中文系、纽约大学东亚系、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新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4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并提交了论文.大会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60年学术风貌,也着力从中寻找出一条能够积极回应当下中国现实,具有明确未来指向的文学研究方向.与会者就重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再解读与重返历史瞬间、重估先锋文学及开启当代文学研究的生产性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2.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车红梅 《求索》2013,(1):147-149,108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北大荒知青情结",他的北大荒知青小说有着鲜明的理想主义特色。他的小说充分挖掘知青立志垦荒戍边的往事,张扬知青们在经历激进、狂热、忧伤甚至迷失之后,仍然执著进取坚守尊严追求崇高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为青春作证,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再现历史真实,拒绝涂抹,彰显了军垦生活带给知青们在灾难中不迷失自我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他理想主义叙事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中国知青文学乃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地标。  相似文献   

14.
先锋文学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 ,文体解构既是先锋文学的存在状态 ,又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流动状态。本文具体地从主体复归后精神的迷失、游戏中断后灵魂的感悟、精神苦旅后意义的重建等三方面阐述了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 ,指出文体的解构和重建也是一个意义的失落与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席忍学 《求索》2011,(9):184-18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探索色彩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理论和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以生活体验论为理论指导,那么,具有探索性的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则以生命体验论为创作指导思想。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情形。他在总结《白鹿原》的创作经验时,形成了生命体验论创作观。以生命意识观照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前提,以民族国家叙事为背景的个人叙事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关键,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塑造人物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吴正峻 《群众》2018,(17):53-54
今年是中国网络文学诞生20周年。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野蛮生长到有序成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开放性、互动性的写作特征和庞大的阅读群体、写作群体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网络文学不仅带来了当代文学的数字媒介转型,改变了华语文学的整体发展格局,成为一个日渐受到各方面关注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并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王敏 《求索》2013,(6):163-165
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承担着开启民智、启蒙民众的历史重任。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消费观的深刻时代变迁。从整体上来看,“十七年文学”开始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在“文革文学”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提倡享乐消费观的作品和作家受到严肃批评.新时期文学又完全体现出一种消费至上的社会消费观。这反映了社会消费观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行扭转、整合.作家最大的职责就是严格遵照革命文艺生产要求创造符合规范的文学话语。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话语权决定了文学创作中对话语权的控制与分配,使能够与国家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消费观获得肯定。改革开放的系列成果转变了建国以来形成的诸种消费观,当下,消费观本身不再是单纯政治话语权的折射,相反,它向你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当代神话,并蔓延昭示出一个新的中国“强国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得益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于"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女性写作的如火如荼之势,女性文学研究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叙事"、"自传体书写""、女性新历史小说"、"亲历性表达"等女性写作,成了当时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语汇。尽管其间也有"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惹来众多非议性话题,但正因为争议多多,才使得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引领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中。  相似文献   

19.
欧娟 《求索》2008,(7):173-175
文学期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创办于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主流叙事成为其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但也发表了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在当时受到批评的边缘文本。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张力、人物心理的话语锋力和爱情主题的话语磁力三个层面,来重新解读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作品,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人民文学》边缘文本所彰显的话语力量,从中获得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库普林小说中的儿童叙事,既有对十九世纪俄国小说儿童叙事的继承,也有发展。儿童叙事营建的家庭空间使其具有深厚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对贵族儿童和底层儿童的叙事在延续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小说中儿童叙事的特点外,在叙事形式和叙事内容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拓展。对儿童成长的叙事也不同于传统的英美文学中儿童成长文学,不仅涉及到儿童成长的悲剧性,也融入了宗教的因子,将"奇迹"引入儿童的成长叙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