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伦理的属性结构领域有两个基础性的范畴:"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道德的民族性说明道德主体的特殊性.而民族的道德性则表明道德主体如何特殊的问题.研究意在借助对民族志与人种志的梳理,去深究民族伦理的地方性知识谱系(道德的民族性)与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差异程度与生长水平(民族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2.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是指承认民族文化平等,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尊重民族文化差异,追求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公正的社会伦理思潮.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同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多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道德与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二者表面看来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其实,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二者并不必然存在着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民族伦理所呈现的地方性知识谱系是一个蕴涵多元参照点的开放结构,它为伦理精神的翻耕与重建予以资源储备上的贡献。翻耕是对民族伦理资源的深挖与对百家伦理见解的吞吐;而重建是基于对民族伦理病灶的镜见与对民族伦理的现代病根的祛除。研究认定民族伦理的内核依然可以新旧相续,对民族伦理的翻耕与重建的筹划需借力对民族伦理的全新解释,并以此全新解释而获致地方性道德知识谱系的维护与民族伦理创见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徐洪刚 《前沿》2012,(11):166-168
壮民族发展到唐宋时期,受中央王朝政府统治的加强和与汉民族长期接触的影响,壮民族在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政治伦理规范三方面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其表现为一方面沿袭其自身的传统伦理思想,另一方面中央王朝政府倡导的封建伦理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壮民族原有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已成为当代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族际伦理是对民族关系的伦理学研究,它蕴涵在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经验和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存在于民族交往和民族认同的生活实践之中.少数民族的人生仪式、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是族际伦理生成的文化基础,对这些交往场域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发现存在于民族关系中的伦理样态和道德类型,认识各民族在协调民族关系过程中所采用的道德思维模式、所运用的道德化手段与方法,从而提炼出对协调民族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间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6.
汤锋旺 《理论月刊》2013,(2):92-96,131
随着华人移民不断迁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与当地民族的社会经济交往不断扩大。然而白澳政策的确立使得华人与当地民族的融合进程受阻,华人与当地民族在各方面产生碰撞与冲突,冲突与融合并存成为此时澳大利亚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民族交往当中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历史经验成为了澳洲华人整合华人社会以适应澳洲主流社会的资源,被动调适抑或主动融合则皆是澳洲华人社会融入本地社会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民族伦理的"求同存异"是地方性知识寻求普遍性理解的过程;而道德教育的民间路径清晰地呈现了对于道德智识的控制和道德意识的引领;研究将现代化作为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参照体,着重阐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调适,以期消弭"历史的惰性力",找到真正可以补偏救弊的方略.  相似文献   

8.
刘小丰 《岭南学刊》2008,1(1):29-33
执政伦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导向、规范和终极关怀的作用。执政伦理建设是政治伦理化的逻辑必然。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事关党的执政,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执政伦理的基本要求,加强执政党主体的道德建设是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海南建省30年来,民族地区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大跨越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初步具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海南省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中,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世居的黎、苗、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社会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道德难题与道德悖论。本文以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西北农村道德流变中独具特色的轨迹为进路,全方位梳理这一特定时段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现象的丰蕴状貌,提出西北农村地区不同于中原腹地的中介性特征。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儒家伦理、宗教伦理、世俗伦理等相互交叉又相互作用的伦理机制,并且作出从局部到全局的拓展式研究。面对特定的新的道德场景和普遍意义上的现实伦理难题,本文通过审慎思考与研究,挖掘出有利于当代的思想资源,希冀对目前的中国农村社会道德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邹智贤 《求索》2007,(12):127-129
伦理取向、致恩趋向是事关道德建设“全局”和“根本”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伦理取向维度强化教化伦理,在致恩趋向维度凸显工具理性,忽略乃至遮蔽了生活伦理和价值理性,这就割裂了道德结构的内在统一,致使道德践履出现严重偏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呼唤与之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在社会转型的当代语境中,道德建设的发展走向应当是教化伦理向生活伦理贴近、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传媒自由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理念。传媒自由理念本身就预设了其价值合理性及道德责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的传媒自由已经背离了自由的真实含义.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因此.传媒伦理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传媒伦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如何运用普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去解决传媒领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传媒职业道德的学问.作为一种规范的传媒伦理具有两个向度,一个是自律的个人德性的向度:一个是他律的传媒制度伦理的向度。因此,传媒伦理建设也应该围绕着这两个向度展开。目前传媒伦理的理论指向问题就是.传媒伦理究竟是个人德性的,因而是私人道德.还是公共的德性,因而是行业制度的道德.无论传媒伦理的哪一向度都不足以单独支撑传媒伦理大厦,单独强调某一向度都不能解决传媒领域中的道德问题。传媒伦理应是私德与公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李晓红 《求索》2008,(5):56-58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伦理是关于道德的理论,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我们现实社会之上,而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之上。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我们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在网络社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伦理是现实社会中的既有伦理还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既有伦理迥异的新的伦理。  相似文献   

14.
明代至清初黔西地区彝族习俗对其他民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至清初,黔西地区的居民以彝族为主,其上层又是朝廷在黔西地区的代言人,代表朝廷时黔西地区的各民族进行统治,彝族土官也就成了当地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拥有控制和管辖其统治区内各族人民的特权.因此在多民族杂居框架下及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作为主体民族的彝族在婚姻、丧葬、节日、着装等习俗方面对当地其他民族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10,(6):102-106
市民社会作为新的社会生活状态,离不开相应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除了从观念形态维度深刻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外,还为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合法性与道德正当性支持,为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判据。每个民族、国家均可根据自身历史、文化与国情,摸索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的具体路向与范式。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至少包括个体伦理精神、权利与义务伦理精神、契约伦理精神和市俗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杜玉珍 《前沿》2009,(7):26-29
各种欲望前所未有地膨胀、落后恶俗重新浮出水面并被追捧,道德水准下滑严重、伦理范序陷入混乱,乡村和谐之基正被撼动;社会变迁之客观、乡村改革不周全以及道德伦理建设自身缺陷,共同促生、加剧了乡村社会道德伦理危机;通过体制改革强化国家主义建设以及道德伦理自身建设是乡村道德伦理危机解救之根本。  相似文献   

18.
薛桂波 《前沿》2008,(5):62-64
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日益发展成为伦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不仅要求其成员的行为合乎伦理要求,而且作为一个实体,其自身更应该是“道德的”和“伦理的”。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是对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超越,通过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实现了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道德脆弱的根源何在──儒家宗法伦理与犹太宗教伦理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国黎道德滑坡问题是人们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在研究其原因时,认识却各不相同,有的说是“文化大革命”,有的说是“市场经济”。我则认为,这类社会历史的变化,只是构成了对道德的历史冲击...  相似文献   

20.
夏慧  江峰 《前沿》2013,(16):167-168
大别山红色歌谣是在中国革命年代、在大别山这一特定的革命区域创作生成,并在广大民众之中流传、衍扩,承载着大量红色革命信息的歌谣。诸多大别山红色歌谣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如公平正义的伦理追问、自由解放的伦理抗争、扬善除恶的伦理取向、行为规范的伦理导引、爱国主义的伦理升华、幸福理想的伦理境界等方面,从中可以充分体验到其所内蕴的道德情感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