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2.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6.
《党员干部之友》2008,(1):10-13
2007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提到“财产性收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仅是一句令人激动不已的口号,更是党和政府面对13亿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经济繁荣。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如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而大众的创富积极性是民富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从各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财富覆盖更多的普通百姓,抹平横亘在人们收入之间的鸿沟、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财产性收入挺进“大众时代”,是让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公平选题,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相似文献   

7.
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也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是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改善民生,成果共享,共建和谐是中共十七大的主题,而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对成果共享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深化,让财富覆盖更多的群众,  相似文献   

9.
"财产性收入",这个统计学上的名词,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变成了热词。中央提出这一重大举措的深刻含意何在?应该怎样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的钱包更丰盈?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快速提升群众财产性收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提法是党中央"藏富于民"治国理念的体现,不仅有利于增加百姓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生活,而且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营造稳定环境,完全切合了民众的需求和愿望。在当前形势下,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除了从根本上要发展经济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产权制度,拓宽各种投资渠道,包括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城市居民房地产以及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厚朴 《党课》2007,(12):86-8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间,“财产性收入”这一新表述成为流行语.财产性收入问题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更是民生大计、富民良策。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其多元化收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老百姓必将越来越多地得到实惠,共享我国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充满新意。财产性收入能够同劳动性收入一样,成为普通民众财富增长新的重要来源,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因其内涵丰富,新意十足,与老百姓关系密切,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想谈谈对此的浅见。一、"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涵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我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为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政府要从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全民化财源,使更多群众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薛艳丽 《唯实》2008,(2):62-6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论断。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充满新意。那么,什么是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意味着什么?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多少?如何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对此,笔者将解读统计调查数据,领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风景,拓展积累百姓财富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就意味着国家鼓励支持通过各种渠道、路径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居民不但可以从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收入,还能从自己拥有的财产中获得相应的财富增长。这不仅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多元化发展,也体现了改革发展成果由群众分享的理念,更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十一五"时期,银川市城镇居民收入结构虽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强调,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提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增加群众多元化收入、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季建林 《求实》2008,(1):44-46
穷人有资产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穷人拥有资产,不仅体现了道义的公正与公平,更是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的变革与重新设计,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问题.执政党应帮助穷人拥有资产,使"劳动穷人"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