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后的村庄     
正又一次在冬天回到村庄。这是一个上午,阳光洒向日渐荒芜的土地,而渐渐扩展过来的县城已经靠近村头。村庄向阳的山坡上,已经被盖成了老年公寓,一条宽阔的环城公路将村庄切割成两半,一半在河岸边,与县城相互对应,一半靠着几座大山,还保留着村庄的基本风貌。在冬天,村庄显得十分安详。几块麦田晾在旷野中,波澜不惊,冬小麦嫩绿的身影,依稀可见。风在不停地吹着,但不大,我知道,风是村庄的信使,不断传递着村庄的语言。风会吹过那几棵老树,萧萧瑟瑟的  相似文献   

2.
昌文 《支部生活》2008,(1):28-29
2007年10月22日,抚仙湖畔一向宁静的明星村被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所打破,村庄不远处的山坡上人头攒动,挖土机忙个不停:  相似文献   

3.
生命绝唱     
“淑秀、淑秀、淑秀……”一阵阵声嘶力竭的呼喊声在一片废墟上回响,一个关于妇女主任的动人故事在三湘大地流传。这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在一年前。2006年7月16日,在这片被洪水洗劫过的废墟上,村民们已经连续寻找了一天一夜,他们不停地寻找、不停地挖掘、不停地呼喊着同一个名字——陈淑秀。这个36岁的村妇女主任,是全村人的救命恩  相似文献   

4.
生命绝唱     
“淑秀、淑秀、淑秀……”一阵阵声嘶力竭的呼喊声在一片废墟上回响,一个关于妇女主任的动人故事在三湘大地流传。这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在一年前。2006年7月16日,在这片被洪水洗劫过的废墟上,村民们已经连续寻找了一天一夜,他们不停地寻找、不停地挖掘、不停地呼喊着同一个名字——陈淑秀。这个36岁的村妇女主任,是全村人的救命恩  相似文献   

5.
<正>皖南事变前半个月,东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曾山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执行中共中央东南局原有决定,率领东南局机关部分干部、党校教职员及皖南特委部分干部共150多人,经苏南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为党保存了一批重要力量。中央权衡暂弃皖南皖南事变前夕,即1940年11月,叶挺、曾山、饶漱石、袁国平、周子昆、傅秋涛等人经过讨论,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6.
谭志民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和城市容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展现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但与此同时,城市局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被人们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破旧、脏乱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聚焦“都市里的村庄”———反差强烈“都市里的村庄”是今年我市环境整治工作中提出的一个新词汇,它形象地反映了环境脏乱差地区的面貌,诠释了诸多反差,诸如城市新建筑与破旧房屋的反差,优美整洁与参差杂乱的反差,都市现代化景观与类似“村庄”面貌的反差,管理有序与疏于管理的反差等…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浓重的一笔。身为中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主要领导人的项英既然已突围,何以遭到杀害?最近,跟随项英近6年的警卫员、当年新四军警卫排长、皖南事变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李德和老人,解开了中共党史、军史上这个长达半世纪的谜。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中的饶漱石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9.
在京广铁路武陟火车站南侧有一个小村庄,三十年前,这里还是“房无一片瓦,草席当作床,吃饭靠救济,花钱靠乞讨”的贫困村;而如今,走进这个人口不足三百、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的村庄,阵阵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工厂的车间内工人们忙个不停,村里的大街小巷整洁又宽敞,居民的二层小楼内,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些无不彰显着它的富裕、文明与生机。  相似文献   

10.
蔡建军 《党建》2014,(9):15-15
正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位村党委书记的故事。他常说:"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只要心脏不停,就要脚步不停、脑子不停、事业不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停"。在他的带领下,一个饭都吃不饱的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天下闻名的"第一村"。他就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这样的"为官有为",为的是担当尽责,图的是造福于民。这节党课,我就从党员干部如何"为官有为"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严抓干部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政策措施不断出台,规范党员干  相似文献   

11.
郫县农科村得名于30多年前一个仅有80余户农户、300多亩耕地的农科站。当大多数农民还老老实实在承包地里耕种粮食的时候,农科村人已经独树一帜地栽培起娇贵的花木;当人们大搞特色种植的时候,农科村又开辟了乡村旅游的先河。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这个被人们盛赞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的村庄开创了农民致富不离土的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他参加工作30年,驻守基层派出法庭23年;他被村民亲切称为“心里装着百姓的乡村法官”;他转遍了山里的大小村庄,田间地头、土炕上、院子里都留下了他调解纠纷、巡回审判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1943年2月,苏联情报人员鲍尔沙科夫从重庆发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一份电报,其中写道:“季米特洛夫同志:我们从重庆得到消息,情报机关头子戴笠掌握了中共和第十八集团军在重庆代表的电台工作暗号、密码和发报时间……所有中共电台的位置均已被戴笠的机关查到了,电报被截获和破译。”这份电报,从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双方围绕红岩村展开的激烈密码战。  相似文献   

14.
雪禅 《当代党员》2006,(4):66-66
那天,一家人一起看“开心辞典”,不时哈哈大笑。节目充满了智慧和人性的美丽,总有梦想会被实现。也总有更多的陷阱虚位以待,而王小丫的微笑永远不败,不停地问你:“继续吗?”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军事路线的统治,李德也在会上受到批判而被解除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职务。那天,他被安排在靠会议室门口的座位上,不停地吸烟,不耐烦地听着对他的批评。他在会上还作了申辩发言,坚决不同意对他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近来,各方面对于京城“面的”的微词颇多。乘客抱怨,市领导批示,稽查大队组织力量检查,报刊、电台、电视曝光。什么“闯红灯、乱停车、拒载客、狠宰人”等等问题,都被揭露出来了。听惯了对“面的”的赞美之词,以“面的”为自豪的北京人,突然瞪大了眼睛:“面的”怎么了?其实,“面的”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早已存在,只不过是过去被人为地忽略或掩饰了。“面的”并没怎么了,倒是应该问问:我们怎么了?从而悟出一些道理,得到一些教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常听到打造的说法,所谓打造,离不开“打”和“造”。一方面为眼前利益不计后果地打掉真正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在不停地争先恐后地造就假的文化遗产,形成赝品泛滥的奇观。更有不少文化遗产被打造得半真半假、不古不今,遂使文化遗产保护乱象丛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常听到打造的说法,所谓打造,离不开“打”和“造”。一方面为眼前利益不计后果地打掉真正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在不停地争先恐后地造就假的文化遗产,形成赝品泛滥的奇观。更有不少文化遗产被打造得半真半假、不古不今,遂使文化遗产保护乱象丛生。  相似文献   

19.
郑永君  张茜 《探索》2023,(1):129-146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然而资本主导下的农地规模化经营并不总能成功。基于嵌入性理论与中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实践经验,提炼出“经营嵌入性”概念,构建“资本嵌入—社会响应”模型,对不同的农地规模化经营实践进行类型学划分和阐释,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本嵌入策略与村庄社会响应互动机制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经营嵌入性是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社会基础,表现为经营嵌入性越高,农地规模经营成效越好。其中内部经营嵌入主要采取生产嵌入和利益嵌入策略,而外部环境嵌入主要采取关系嵌入和文化嵌入策略。不同来源的经营主体和村庄整合度对经营嵌入难度产生影响,外来主体相比内生主体嵌入难度更大,村庄整合度越高嵌入难度也越大。从村庄响应来看,高社会整合度村庄的村干部更多地考虑村庄公共利益,村民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而低社会整合度村庄的村干部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个人利益,导致村民被强制参与或者被内生经营主体关系裹挟。  相似文献   

20.
任凯 《保密工作》2022,(9):54-56
<正>穿过厚厚的大门,通过蜿蜒回旋的地下通道,半个多世纪前建立的四川国际电台展现在眼前。四川国际电台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始建于1965年,是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国家战备通信工程,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电台旧址已被列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信息通信行业),老物件正在发挥新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