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苏俄尝试的一次伟大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被后来的"斯大林模式"所取代,但它给后来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总结列宁"新经济政策"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实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对"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借鉴与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光明的前途。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能够为新时代开展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中包含的方法论对我们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理论经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早在1919年11月,列宁就曾通过将帝国主义比喻为"泥足的巨人",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内部矛盾和历史地位,指出了它外强中干的本质。我们党的"纸老虎"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是中共"纸老虎"理论的集大成者,对其作出了精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在落后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列宁以经济政策的调整为先导,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渐体制化及造成的严重社会危机,随后以经济发展为目标重建经济体制,进而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全过程的两次重心转换,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革整体推进的至关重要性。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启示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整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思维,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协调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斗争理论及其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从苏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出发,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确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对内斗争和对外斗争相结合等正确处理国内外斗争的一系列原则,体现出非凡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给我们以现实启迪,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科学、更精准地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以更饱满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姿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破除"中南海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部门利益梗阻现象",需要重新回到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方法论上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破解部门利益梗阻,从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视角,理应建构包括有权威有使命感有担当的顶层设计师队伍、有战略有目标有绩效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有试点有配套有时间节点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有公开有参与有监督的顶层设计参与文化四大发展方略。在此基础上,还应从制度体系与方法论上直面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三大元问题的挑战与应对。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把手",列宁利用有利条件对"一把手"监督制约问题进行了开创性地思考和探索,在一些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列宁的过早辞世,斯大林及以后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放弃了列宁确立的正确原则,形成了僵化、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监督制约模式,成为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以"建设性批判"取代"革命性批判",使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主题上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第一个"善于"到第二个"善于",邓小平科学地认识和妥善地把握了"解构"与"建构"、"对立"与"统一"、"革命"与"保守"三组基本的实践范式与历史命题,从实践批判的功能与内涵转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0.
"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改革要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而医疗改革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迫切愿望。医疗水平的提升,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也将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黔东南州锦屏县"1+4"医改逐步建立了规范的医改工作体系、严格的医改责任体系和完整的医改配套政策体系,有效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出现了大量与改革和经济发展有关的口号和政治格言。这些政治格言中蕴涵着深刻的改革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它们成为了整个改革进程的方法论、战略目标和成长边界,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独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贺新元 《前线》2014,(8):41-43
<正>如何以全球史观从全球发展格局中来考量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纯粹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如此,可再一次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全面深化这一伟大实践课题。全球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球史观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论了"整个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对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就是一种全球史观。在马克思、列宁那里,世界历史思想都是与其同时代的世界体系相联系的,只是马克思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自由资本开拓的,而列宁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垄断资本建立的。后一世界体系比前一世界体系更高级,更具广度和深度。但不管哪一阶段的世界体系,都正如列宁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出现了大量与改革和经济发展有关的口号和政治格言.这些政治格言中蕴涵着深刻的改革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它们成为了整个改革进程的方法论、战略目标和成长边界,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独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列宁"帝国主义论"是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的又一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力作。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呈现出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了深刻分析和理论概括。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并没有改变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现实基础,同样也没有改变列宁对帝国主义命运的历史判断。列宁"帝国主义论"在提供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以及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是对列宁农村改革思想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史上有两次农村改革的实践,一次是列宁1921年春在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进行的农村改革,一次是邓小平80年代在我国进行的农村改革。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是列宁农村改革思想的发展。第一,列宁认为...  相似文献   

16.
列宁学说的核心是宣告社会主义在一个落后国家的正式建立,十月革命为20世纪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型现代化的开端。列宁思想的重要特征是精明的策略性以及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结合,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列宁克服了"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对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列宁学说不是狭隘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虽然它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但绝不是只适用于俄国。21世纪列宁学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所蕴含的方法论及其价值上。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初期,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间的联合反帝斗争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作为当时两国革命的最高领袖,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私交也为后人津津乐道。据说,列宁将孙中山于1918年发给苏俄政府支持其反帝斗争的电报视为"东方的光明",而孙中山也曾经称列宁为"革命圣人"。就在2010年,台湾政坛还曾就列宁是否嘲笑过孙中山"如少女般天真"而争得不可开交。这都给人一种错觉: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私交一定非常好。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仔细梳理和甄别史料可以知道,列宁和孙中山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茂良 《发展论坛》2002,(12):28-30
1985年,邓小平在讲到中国改革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所说的“列宁的思路”,明确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从思想渊源看,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仅为当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而且也为其他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第一,列宁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杨晶  陶庭马 《唯实》2012,(5):8-12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俄国共产党内展开了一场关于工人民主的论争。列宁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坚持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工人民主,还是坚持"工会国家化"的工人民主。列宁在论争中具体、全面、深刻地阐述了过渡性质社会主义工人民主的三个方面:坚持工农联盟、推行工人管理能力的教育和坚持党的领导。列宁经济民主中常态性的思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作为切入点来审视和考察"现实的人",而不再是从"抽象的人"或"理性的人"出发解读"人的本质",这就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两个基本而独特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基本的层面和形式上对"现实的人",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现实处境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进而深刻地揭示"人的解放"的根本动力、社会条件、未来状态等等,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人的解放"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