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秘 《理论参考》2008,(6):33-35
民主化与本土化仍然是未来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民进党的政治空间仍然很大,但这必须以其深刻的调整和改革为前提。但是民进党改革之路仍充满荆棘,如本土?论述的封闭化、派系山头文化传统、基层组织的涣散等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而且留给民进党的时间并不很多.  相似文献   

2.
2000—2008年,陈水扁执政台湾八年期间,民进党权力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从"党政分离"、派系共治到陈水扁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决策中心转移也由"立法院"党团转向"总统"为核心的转移。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台湾政治情势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瞭望》1996,(22)
民进党在台湾变更领导人产生方式的选举中惨败之后,党内士气空前低落,各派系之争纷起。当前,该党又面临第七届党代表选举和下届党主席及中常委的改选,更加剧了各派的矛盾。5月初,以“新世代”标榜的党员提出了一项新的主张,向过去的“台独”教条提出挑战。 民进党面临建党来 最严重的危机 作为1986年建党的民主进步党从一开始就被台湾舆论视为最大的“反对党”。早在建党前的“党外”时  相似文献   

4.
鲁小军 《学理论》2009,(24):137-138
2000-2008年,陈水扁执政台湾八年期间,民进党权力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从“党政分离”、派系共治到陈水扁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决策中心转移也由“立法院”党团转向“总统”为核心的转移。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台湾政治情势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乡村选举中农民分派或有组织性参与选举的现象,学者们使用了"派系"或"派性"概念来加以研究。派系往往是作为一种选举动员方式出现的,但它又明显不同于宗族、政党派别、利益群体等组织形式,它有自己的特性。乡村选举并不是派系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社会结构的性质、社会组织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发展才是派系产生的深刻根源。派系在其形成和运作过程中,对乡村选举和选举后的乡村治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村“两委”选举中派系贿选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派系在农村社会文化网络和利益诱导的特定背景中产生,并具有政治属性。这一政治属性主要表现为村庄派系参与村"两委"的选举竞争和利益博弈,并以贿选的方式操纵选举。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庄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均衡格局和利益博弈激发了选举的竞争性。村庄资源越丰富,派系力量对比越均衡,选举的竞争性就会越强,派系精英即竞选者越有可能利用制度上的某些缺陷通过贿选方式操纵选举,从而掌握村级权力,实现派系利益目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产生的村庄派系和贿选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障碍。必须进一步完善村级管理制度,特别是村级项目招投标管理和村务决策制度,细化其中的运作程序,加强与其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建设,防止串标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出现,铲除派系形成的土壤。同时,加大对派系贿选行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强化对派系贿选行为的约束,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民进党正处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民进党内部要求改变的理性力量开始成长与不断集结,主要是由于民进党连续在2008年及2012年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遭到重大挫败,使民进党内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要重新思考和处理两岸关系。另一方面,民进党内部的保守势力仍然相当强大,特别是民进党内部的主流并没有放弃“反中”、“仇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方明 《理论参考》2008,(6):50-50
2008年3月台湾领导人这次选举以马英九的大胜宣告结束。这场选举结果所彰显的意义与影响,不只是国民党的一次大胜与东山再起,不只是民进党的重大挫败,而是宣告了横行台湾10多年民进党“本土神话”破灭,宣告民进党丑化中国与抹红手段的彻底失效,宣告了经济与生活问题取代意识形态成为选举的关键因素;宣示了民进党未来发展面临的巨大困境。  相似文献   

9.
立委和“总统”两次选举,民进党接连大败,回到执政前的基本盘,所有的中间选民几乎都弃民进党而去。检视过去八年的执政,执政者和在野党当然都有责任,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爱护民进党的选民身上。支持者如何对待执政者,才是执政者表现的关键所在。8年来.民进党的支持者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心境和表现——噤声、掩饰、攻击,而这也正是民进党的衰败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沸沸扬扬的台湾地方选举于日前结束,选举结果使台湾地方政治生态“变了天”。在台湾地区23个县市的地方选举中,民进党以43.24%的选票获12席,国民党以42.12%的选票只获得8席。此次选举,民进党基本上达到它过去所倡言的“以地方包围中央”的“绿色执政”目标。仔细分析一下民进党的得胜“版图”不难发现,如今民进党依然是台湾的地方“执政党”。放眼望去,民进党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党国一体,造成党产和国家财产混在一起。1987年台湾党禁放开后,民进党逐渐强大。2000年台湾大选,民进党获胜,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党产问题成为民进党攻击国民党的政治工具。国民党党产问题非常复杂,属历史遗留问题。文章分析了国民党党产形成的历史根源和来源,由此产生的种种纷争,以及党产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12.
焦点人物     
《瞭望》2004,(51)
陈水扁:"台独"路上遭"雷劈" 由于在11日举行的台湾地区第六届"立委"选举中受挫,迫于压力,陈水扁14日在民进党中常会上辞去党主席职务。陈水扁是于2002年开始兼任民进党主席的,他辞职后空缺暂由民进党中常  相似文献   

13.
蔡永飞 《团结》2003,(2):32-34
2003年2月14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宣布建立两党联盟,准备在胜选后联合执政,舆论称之为“连宋配”。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预测,台湾两大在野党的联合,势必深刻改变台湾政治格局,在明年的大选中,陈水扁极有可能败下台去,造成国民党的东山再起,从而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新的影响。 2000年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一举击败长期统治台湾的国民党,成了打破国民党垄断政权、享受开放党禁的民主改革成果的第一人。但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取胜之关键,实际上并不在于民进党的“台独”纲领在台湾民众中有多么强大的号召力,而是国民党本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群体生活过程中,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信任的指向未来的特点决定了人们之间存在着特殊信任具有客观合理性,这也适合于政治集团内部.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政治集团内部应建立起广泛的普遍信任,否则会因为整合能力的下降而危及整个政治集团的生存.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许多成员本质上是争权夺利的政客,受中国伦理信任模式的影响,以及蒋介石政权的个人专制和独裁,国民党内部始终无法超越特殊信任,建立普遍信任.相反,在蒋介石派系和地方军事实力派、蒋介石派系和国民党内其他政治派别间以及蒋介石派系内部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博弈,最终导致了蒋介石政权的败退大陆.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派系斗争正负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是一个派系众多的政治联合体。从宁汉合流到桂系逼蒋第三次下野,在国民党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历史过程中,各派系之间的纷争始终未停息过。在貌似统一的“青天白日旗”的掩盖下,各派自成一体或相互勾结,为谋求自身的利益以及对权力的饥渴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4,(22):60-61
美食 大巴黎地区是全世界米其林星级餐厅第二多的都会区。比较具有特色的食品有:青蛙腿、炖鸡、法国蜗牛。法国许多菜肴往往是用地名或人名来命名的,如“里昂土豆”“马赛鱼汤”。按烹调风格而言,法国菜肴可分为三大主流派系:古典法国菜派系、家常法国菜派系、新派法国菜派系。法国传统菜单共有13道菜可供选择。法国人就餐非常讲究礼仪,一般用长条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两头,家中其他成员或客人在餐桌两旁,  相似文献   

17.
9月中旬,民进党主席、新北市长参选人蔡英文接受台湾《苹果日报》专访时称,"两岸政策稳定性很重要,民进党若再重返执政,会延续前朝政策,不会横柴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台湾"大选"序幕逐渐拉开。就在国民党、民进党两党积极部署党内初选之际,第三势力似又呼之欲出。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为首的一批政界、学界、文化界与企业界等知名人士发动"我心未死"运动,展开争取10万人的网上连署行动,企图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经历了民主化转型以来第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再度上台执政。与陈水扁执政时期(2000~2008)的"分立政府"相比,民进党此次在"立法院"成为单独过半的多数党,蔡英文实现完全执政,延续了马英九时期的"一致政府"态势。民进党建党30年来首次兼掌行政权与立法权,并且在台湾地区多数地方县市执政,客观上为蔡英文施政创造了比陈水扁时期更好的条件。但是马英九执政八年的经验显示,台湾地区执政党在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2,(14):21-21
5月27日,民进党新一届党主席选举最终落下惟幕。苏贞昌的当选意味着民进党正式进入“苏贞昌时代”。一位强势的“弱势”党主席苏贞昌是民进党的创党元老之,属于美丽岛律师世代的代表人物,民进党内的“四大天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