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发展的具体方式问题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社会哲学的层次考察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展开过程,着眼于新的发展因素的酝酿形成、发展步骤的梯次推进、发展过程的逻辑链条等不同环节和方面,可以概括出内生式与外引式、渐进式与激进式、常规式与跨越式等不同的发展方式,并进而探讨这些发展方式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各自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相似文献   

2.
论当下中国多元文化与人的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多元化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多元文化造成了当下中国社会人们在文化选择的茫然、价值取向的困惑、精神信仰的迷失、民族精神的淡化,由此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构建起“一主多元、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文化.重塑人们健康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记录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化.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的改变.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文化不但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软力量.  相似文献   

4.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的服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人们的服饰文化观念不断受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审美热情也跟随服装的流行而动荡不定.但流行的未必一定适合您.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产力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形态,其实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力。从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人类社会从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化和"新竞争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现实写照;从生产力理论发展的维度来看,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映射了人们对生产力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尺,而且也诠释着人类全面发展和获得解放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构建一种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的现代行政文化是社会和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由于原有的管制型文化不能适应的社会发展,所以建立服务型行政文化是行政文化本身进行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服务型行政文化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服务型行政文化能够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是信息革命的新成果。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催生了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新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继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的运行方式,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促使社会组织模式及权力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进而改变社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引发政府治理的变革和创新。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远远超越了技术层次,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属性,对领导方式、决策模式、政府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冲击与挑战。某种意义上,大数据意味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提高当代人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境界,引领人们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秉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精神,确立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视野,以科学尺度衡量文化的社会功能,塑造人们的文化品位与和谐人格,有利于凝聚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使辩证法走向历史的深处,以实践观更新了以往哲学家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方式,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更新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形成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图景。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形成了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自觉。推动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必须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及其中国化进程,形成与当今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气象,这是推动中国改革的实际需要,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时间的脚步已悄然临近21世纪。面对充满机遇而又遍布挑战的新的百年和新的千年,人们异样兴奋而又惴惴不安。世纪之交的中国将会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重跨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和整体性发展。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背景下,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的存在方式和社会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