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母亲让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将来是个当官的料。”算命先生纯属“瞎说”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被作为当官的“料”培养,结果没能当成“官”;80年代初,我考入国家干部行列,但还是企业里的副职。可是,别人的“官”越当越大,我却是“官”越当越小,从副科级“升”到正股级,别人在仕途上“前进”我却在“倒退”。为我“鸣不平”的人都说我最大的“缺点”是不会看领导的“眼色”行事。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甚至还有一些不认识我的人在知道我要下基层从政后,都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在毕业办理户口手续时,一个素不相识的办事员就这样问我:“你家在孝感?”我说:“不在”。“那你爱人在孝感吗?”“不在。”“那你为什么到孝感去,是犯了什么错误在学校呆不下去了,还是学校故意坑你?”我说:“都不是,是我自己申请去  相似文献   

3.
称谓一议     
我刚转业时,分配在县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别人则叫我“唐部长”。我总是老实相告:“我是副部长,不是部长。”别人听后,不是以为我是假谦虚,就是窃笑我是迂夫子。久而久之,我也只好入乡随俗,接受了别人对我的“提拔”和对别人的“提拔”。在称谓方面,除了称职务时省去“副”字之外,还有许多称呼也在不断地演变与“进步”。比如对干部(领导)的称呼由“同志”而“公仆”而“父母官”,甚至称为“老板”。还有的叫局长、厅长为“局座”、“厅座”。真是五花入门。以后还会叫出什么新花样来,实在难以预料。就一般情况而言,时代和人…  相似文献   

4.
陆定一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定一是我的老领导,自我到中宣部工作起到“文革”爆发时的18年中,我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 1966年,毛泽东称中宣部为“阎王殿”,并且发出了“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号召,陆定一就成了“大阎王”,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阎王”身边的“大判官”。“大阎王”被打倒了,他不再领导我了。但“文革”后他从被关押的地方放出来,见面时我还是叫他“陆部长”,一直到他去世我都没有改口。  相似文献   

5.
<正>早晨,初春的阳光晃醒了我,恍恍惚惚中听见有人在说话,提到了“中国布依戏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文化之乡”……我一下子就精神起来,谁在说我的名号?仔细一听,原来是家里人在向游客介绍我。你问我是谁?我叫册亨。我还是“中国糯米蕉之乡”“中国油茶名县”“贵州省森林城市”……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12,(4):37-37
《世界名言博引词典》里,有这样一段对话:“你是何人?”“我是征服一切的机会。”“为何踮着脚?”“我时刻在奔跑。”“为何你脚上生有双翼?”“我乘风而行。”“为何前额枕着头皮?”“好让幸运者把我抓牢。”“为何后脑光秃秃?”“为了不让坐失良机者从背后把我抓住。”  相似文献   

7.
“傻子村官”是群众对我的亲切称呼,也是我在“为官”征途中无悔的选择。从做出“傻选择”到立下“傻规距”,9年多的时间里,我鼓起“傻劲”带领群众破解了“饮水难题”,建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使全村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9月,我放弃了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汽车修理工作,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人都不理解,叫我“傻子村官”。  相似文献   

8.
他来自意大利罗马以南的一个农场。他怎么来到美国的,什么时候来的,我并不清楚。我只是在一天晚上看到他站在我车库后的车道上。他大概五英尺七八英寸高,很瘦。“我替你刈草坪。”他说。我问了问他的名字。“托尼·特里维森诺。”他回答道,“我替你刈草坪。”我告诉他,我雇不起园丁。“我替你刈草坪。”他重复道,然  相似文献   

9.
一张半旧的松木床板,伴随我度过了金色的华年。从参加工作时进屋,直到快退休时还在我身边。结婚时爱人曾提议“更换”,我说“糟糖之妻不能丢”是句古言。几次搬家朋友劝我“吐故”,我执意坚持才使它没有“落选”。岁月变迁多少事情出现了“模糊”,板床深刻的纹路却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0.
“你幸福吗?”“我姓福。”“你为什么幸福呢?”“因为我爸姓福。”“为什么你爸幸福你就幸福呢?”“因为我是我爸亲生的……”这条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的段子,源自一家媒体近期播出的调查节目。一位外来务工人员被记者问到“你幸福吗”时,回答说“我姓曾”。这看似文不对题却令人遐想连篇的回答火速在网络走红,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答复”,随之引出了更多的“神一样的”评论和段子。  相似文献   

11.
我的孙女4岁时问我:“蚂蚁怎么睡觉,是趴着睡,还是仰着睡?”“虾在水里游,又不走路,它要那么多脚干什么?”“太阳为什么是圆的,有方的太阳吗?”我只能回答最后这个问题。我说,太阳都是圆的。她却说:“那我画一个太阳行不行?”于是,就在纸上画了一个方太阳。现在,她15岁了。我刚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怎样? 清末王国维把传统的意境理论,发展为“境界”说,而且从中谈到了审美和“我”的问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  相似文献   

13.
“惯例”是个好东西。这是我的一位在官场颇为得意的朋友闲侃时无意告诉给我的。 我们知道,所谓“惯例”指的是业已成为习惯的一些老规矩.本是属于“改革”要“改”、要“革”的对象,何以在“深化改革”倡导了多年的今天,竟依然以“好东西”受到宠爱呢?既是受宠的“好东西”,我想大概必有其究竟。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到底“好”在何处?  相似文献   

14.
答询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好,我是主持人秋子。上个世纪我和你们在“答询”栏目里相识相知,这个世纪我和“答询”栏目依旧是你们的知心朋友,倾吐你们的疑虑和烦恼吧,这里有我在顺听……来信请寄“答词”栏目秋子收。  相似文献   

15.
在所有“11·27”烈士遗留下的子女中,也许我的年龄是最小的。我生于1950年2月,父亲为新中国献身的时候,我还在妈妈肚子里。 从会喊“妈妈”那一天起,我就渴望着叫一声“爸爸”。妈妈终身未  相似文献   

16.
今年9月,我已是七台河市第六小学三年级学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爸爸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与人为善的道理。“妈妈,我帮您刷碗吧!”做完功课,我会主动帮家里分担家务。“奶奶,您坐我这儿吧!”在公交车上,我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小同学,我扶你起来吧!”在校园里,看到跌倒的低年级同学,我会主动上前帮助。……“互助友爱”是爸爸妈妈常和我说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7.
何谓“诌弹”?这恐怕连《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也难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荀子·修身篇》中来理解。 《修身篇》中有关警惕阿谀逢迎的一段话是:“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正确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表扬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谁来阿谀逢迎,就是在坑害我。荀子对阿谀逢迎者是深恶痛绝的。 古文之“谄”,谓之“巴结”;“谀”者,谓之“行好”。“谄”、“谀”连用,泛指一种阿谀逢迎的恶习,即我们通俗说的“拍马屁”。荀子称它为贼,我们称它为一种精神的糖衣炮弹。若要给它一个型号,“谄弹”是也。  相似文献   

18.
有一句话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天,我带一位同事回家,刚走到家门口,丈夫就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门,笑着迎接我,随着一声“回来了”,就把我手里的自行车接了过去。这时,同事就满脸羡慕地惊叹:“呵,你真幸福!他还给你开门?!”我却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难道你那位不这样吗?”“不,从不”。她有些失落地说:“有时我进了家门他连头都不抬一下。”同事的几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好好反思了一番,才发现自己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似文献   

19.
“《杨小让砸缸》是什么题材?”“农村题材。”“农村?你了解吗?”提问者表情疑惑地看着我,感觉他脑子里满是问号,这是在2019年“夏衍杯”颁奖活动上碰到的一幕,其实也是我在创作《杨小让砸缸》时藏在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很幸运,“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给我带来了自信。  相似文献   

20.
弘扬民族精神要讲科学,要与时俱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 胡锦涛同志号召“弘扬中华 民族精神”,并特别强调要“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这一点我很同意。下面我就“弘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