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 ,从地区到世界的进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背景 ,以满足人各方面的需要为目的的交往史150多年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表述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 ,又是交往的历史 ,首先是生产的历史。而生产的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与生产放在一起来考察 ,既明确了生产的决定性质 ,又突出了交往的地位和作用 ,并指出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论证了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为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和研究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性提供了可靠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论环境文明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经提出,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环境文明时代过度的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上的看法,今天,我还是这样看。本文将着重阐述什么是环境文明,为什么说环境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以及如何去建设一个走向环境文明的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更高位阶的体现,其建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两种和解"语境下,"人同自然的和解"和"人同人的和解"所对应的生态文明建设范畴有所差异。探究二者的关联和耦合,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雷鸣  项松 《求索》2010,(11):80-82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历程看,日本文化对非本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促成了日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1945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将随着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7.
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明晰,具有价值增殖的内在冲动。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其实质是民本经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我们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翼 《长白学刊》2014,(3):113-118
从我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诸多不同。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实现了综合救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长期救助与短期临时救助相结合,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努力方向,包括实施积极的救助,树立救助过程中的公民权利观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和水平,提高救助的专业性,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一直习惯性地将历史看作认知过去的媒介,将阅读历史文本当作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对“民族主义”极其在近代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的反思,在学术界引发了究竟是过去之历史造就今日之民族,还是今日之民族创造过去之历史的争论。本文认为,探讨民族历史的建构,不是论辩历史事实或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而是力图打破以往历史叙述结构的稳定性。历史研究应该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之政治史,转而关心民族历史中那些普通人的态度与信仰。“人类学转向”应成为新叙述史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农业与“两型社会”及“两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是选择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是选择在中部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区域。这足以显示农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走"两型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必要性。为此,推动"两型农业"建设的路径选择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发展"两型农业"的能力;因地制宜选择具有"两型"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建设"两型农业"的合力;建立和完善"两型农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使"两型农业"建设有标准可循;探索建立促进"两型农业"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让农民"有利可图";大力推动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广节约资源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既有着沟通各民族、地区关系的功能,又有着改造、变革历史世界的价值指向。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展,世界历史发展不仅体现为同向性水平的社会发展,而且体现为区域性历史发展的道路选择性的社会发展。这一认识对于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法从古希腊伊始,至今一直是法律思想领域的一柱栋梁,它历经西方社会各大学派的吹捧或是抨击,从兴盛到没落再到复苏,不得不说它是西方法律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学说。它奠定了西方法律人权、民主、分权等观念的基础,它的超然、实然、应然的内容层次也为现代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它在西方法律文明史上的地位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重大举措,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新探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会极大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赵俊俊 《中国发展》2008,8(3):13-16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要求。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依据,而且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要完善环保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各个阶段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剖,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是和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台湾历史珍贵的集体影象记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进程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不断加快,而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城市社区由于政策、体制等各种原因在短期内获得了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源,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社区如何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是本文从一个社区实例出发展开研究的切入点.合肥市青阳路社区在发展中存在着各种潜力,站在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开发与利用社区社会资源的科学发展模式,可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爱琴 《桂海论丛》2004,20(6):20-22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根据我国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积极推广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志新 《桂海论丛》2003,19(2):50-53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也经历了不少挫折。这一过程也向我们证明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 ;充分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 ,并用法律和制度加以保障和推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在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杨志坚 《思想战线》2002,28(5):9-1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云南省昆明市少数民族乡镇的实际出发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探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寻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这对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 ,江泽民站在时代的高度 ,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观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在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主体、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怎样处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六个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认识 ,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