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诊是中医诊病取之以象的典型方法,所取之象即为脉象,具有多维、多变的特性。实现脉象信息的充分表达是近现代脉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脉象地形图的构建应基于分析传统脉象的特性,总结脉诊客观化研究的经验,以及借鉴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地形图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相似文献   

6.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7.
四时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中亦有相关论述。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脉象随四时而变化,即“春弦、夏钩、秋浮、冬沉”;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脉象也会随之产生“太过、不及、病、死”的变化。通过诊察四时脉中气的强弱,即“太过、不及”脉,以及脉中胃气的盛衰,即“病、死”脉,并结合当下季节的五行属性,可以诊察人体疾病的深浅、治疗的难易以及预后。四时脉作为人体与天地联系的重要诊察窗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的递归定量分析(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方法对体检人群肝脂肪病变者的脉象信号进行分析,探讨脉象信号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对肝脂肪病变的识别价值。方法 运用ZY-I型脉诊仪采集体检人群的脉象信号,根据腹部超声报告将体检人群分为肝脂肪病变组和非肝脂肪病变组;提取体检人群脉象信号RQA特征,并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人群脉象信号的RQA特征差异;基于脉象信号RQA特征,运用随机森林算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体检人群肝脂肪病的识别模型,并通过评价准则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OC,AUC)评估模型识别性能。结果 肝脂肪病变组脉象信号RQA特征RR、DET、L、ENTR、LAM、TT、Vmax均高于非肝脂肪病变组(P<0.05);基于脉象信号RQA特征建立的体检人群肝脂肪病变识别模型,其准确率为80.34%、精确率为82.166%、召回率为86.000%、F1值为84.039%、AUC为86.774%。结论 与非肝脂肪病变组相比,肝脂肪病变组的脉象信号系统表现出更高的规律性、确定性、稳定性,基于RQA特征建立的体检人群肝脂肪病变识别模型能较好地区分肝脂肪病变组与非病变组的脉象信号,可为肝脂肪病变的早期预警及辅助诊断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 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是中医诊断的较高境界,近年来中医院校在舌诊、面诊和脉诊教学中引进了先进的教学媒介、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性和中医学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学生对"色、脉"诊断精华未能真正领悟.中医诊断学教育者今后应在增加现代科学元素的理论教学基础上,重新设计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3.
[摘要]清代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一书,是明清以来少有的望诊学专著。该书上承《内经》,详述望诊;形色合参,察形为先;推崇面诊,创分位图;重视舌诊,法汇寒温;参合脉象,辅以闻问。本书对于中医诊断学尤是其望诊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是在《周氏脉学四种》和《外诊简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是周氏诊断学思想尤其是脉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其在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创立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的诊脉方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周宜轩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注重临床思维的创新,临床诊治中善于总结;强调认识疾病的整体性、治疗疾病的综合性、预防疾病的主动性及收集四诊信息的灵活性;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舌脉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治疗、预防、养生相结合的"五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6.
《陆氏三世医验》是明代嘉靖年间陆岳祖孙三代医家的治病验案总结,其中以脉诊决病颇具特色:凭脉确立诊断,据脉判断病机,凭脉设立治法,以脉阐释病证。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少学者借助脉搏描记器和心电描记器分别描记各种脉象的曲线图及其相伴出现的心电图,这对各种脉象的辨别确有一定的意义。为了进一步阐明脉象的机理和主证,本文拟用现代医学的理论作一剖析。一、脉象构成的因素为了阐明各脉象的机理,先应了解构成脉象的主要因素。凡能引起脉搏变化的因素,即称为“脉象因素”。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脉象因素发生变化时,即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脉象,说明脉象是脉象因素变化的结果。舍去脉象因素的  相似文献   

19.
切脉,是中医主要诊断手段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邪的进退,测知气血的盛衰,为辨证立法提供依据。但是,对于脉象的分类和描述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就以代、缓二脉而言,上古医书与后代医书所说就不大相同。了解这一情况,对于我们准确地继承古人的诊断经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即以代、缓二脉为例,作一说明。代脉代脉,《内经》赋予的涵义是“更变之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的相关性,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表明,情志和脉象的形成基础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喜、怒、思、悲、恐5种基本情志脉象的形成基础和脉象特点也与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