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中山创立五权宪法思想,一生追求该思想,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对五权宪法思想作一个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在领导资产阶级革命中,吸取中西思想之长,提出了五权宪法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五权分立、四大民权、权能分治三大思想,这些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介绍五权宪法思想,首先是介绍五权宪法思想的三大内容,其次是介绍五权宪法思想的重要价值,最后是介绍五权宪法思想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简述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英 《政法论丛》2003,(4):86-88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先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救国救民、在研究中外宪法的基础上 ,而创立的一种综合性组建政府的模式创造。其内容主要包括 :权能分开 ;四权统一 ;五权分立。此学说的创立曾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积极的进步作用 ,但同时也由于存在着缺陷 ,使得五权宪政未能如愿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一)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最早是在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讲中正式提出的,1924年在一次演讲中又作过专题论述。此外,他多次在谈话和著作中又不断阐述和丰富了这一思想,并把它作为建设理想共和国的指南。孙先生五权宪法的一个基调,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自己的国情,外国的制度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他说:我们的革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新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祖志 《法学研究》1999,(4):130-135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先生,不仅以他的光辉业绩垂范后世,而且以首创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学说而成为著名的革命理论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探索五权宪法思想的论著很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也有些问题有再研究的必要。本文谨对五权...  相似文献   

6.
王云飞 《中国法学》2003,(5):159-166
孙中山思想的精髓 ,即“依法治国 ,振兴中华”。而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五权宪法”。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 ,他提出了 :五权分立是“五权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权能分开是“五权宪法”的基本理论 ,阶段发展是“五权宪法”的实施原则 ;三民主义是“五权宪法”的基本内核 ;爱国主义是“五权宪法”的指导思想等科学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 ,创造人类最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文明的改革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总结了欧美、日本等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成败的历史经验,采纳西方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并加入中国历史上政治统治富有特色的经验而形成的,是其宪政思想的精华。其思想渊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有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因素,是中外思想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正> 在孙中山研究中,历来流行着如下一种说法:“五权宪法”是“以‘三权分立’的欧美宪法作为范本”,“并吸取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部分制度构成的混合物”,“其特质是分权制”。笔者对此持有异议。为什么说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并非分权制呢? 理由之一,笼统地看,“五权宪法”与分权制有相似之点——二者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但这种相似只是形式上的,因为分权制设置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与“五权宪法”规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在职责权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试析孙中山的平等观崔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思想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合称。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孙先生在世时,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对其作了充分的阐述。三民主...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已届七十周年.众所周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它推翻了清皇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其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遗著和辛亥革命史料,追怀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法律思想,对于振兴中华,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  相似文献   

11.
汪志国  章礼强 《现代法学》2003,25(4):100-103
本文从法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视角,对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进行考述与透析,法治是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内含追求巩固国本、完善政治等价值,它是法律得以完全实施的保障,其中枢机关是国会;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法治是民权的有力保障,二者的共同敌人是封建专制;法律与权力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此外,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也是孙中山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体系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五权宪法”的法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形式——五权分立制;“五权宪法”的基础——权能分开说;“五权宪法”的实现——革命程序论。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的司法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平等是司法公正价值的外化与实现方式。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归纳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有关司法平等的基本内容。在他们看来 ,司法平等首先就必须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平等地保护 ,对当事人诉讼平等的条件予以同等的保障。同时 ,在司法过程中 ,应将相关判决建立在“应有的考虑之上” ,而不能将法律之外的其他因素纳入判决的考量当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不仅以他的光辉业绩垂范后世,而且以首创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思想而成为著名的革命理论家。五权宪法思想是他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政治家,造诣颇深的近代政治学者。“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①尤其在政体论方面,围绕着真正实现“人民主权”,他有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总结。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从而“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反思,提出了他的心性文明思想.孙中山所谓心性文明就是指从人内心道德层面入手而谋求国民自我觉悟与精神进步,进而完成改造与富强国家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方案.这一方案有其独到的建构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中西合璧为坐标,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为依据;以心理建设为主途:用人人的方寸之地做基础,破知易行难,立知难行易;以大同之治为归宿:追求振兴中华、驾乎欧美的中国之大同和世界和平、人类进化的人类之大同.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实践方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以党治国思想的实施步骤,另一个层面是以党治国的保障措施.孙中山关于以党治国实现步骤的基本构想,集中体现在其“革命程序论”中.“革命程序论”中的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三个时期,即是实现孙中山以党治国理想的革命、建国和治国三个步骤.孙中山还从加强思想宣传、注重振兴党务、扩充革命军队等方面,具体而详细地论述了实现以党治国保障措施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伟人,他的法治思想涵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重视民权与法治之关系、宪政思想、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坚持党的领导应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衔接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是法治建设的前提条件,重视法律的限权、监督作用是法治建设的当前重点,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自由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涛 《法学》2004,(12):17-24
思想自由 ,通常也称为思想自由权 ,是指蕴藏于个人内心的意见、信念、见解、要求等 ,不受外界干涉 ,从而得以进行理性判断的自由。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观点、理论等的自由 ,它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自由 ,是一种理性的解放 ,具有独立的地位。它的性质体现为是一项背景性权利和基本人权 ,它有着独立性、绝对性、理性和可侵犯性等特点 ;体现人的尊严、寻求证验真理、启迪国民智力、促进科技进步、建设民主政治是它的功能 ;而物质基础的支撑、理性思维的塑造、容忍精神的保障和交流途径的畅通将保证思想自由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0.
论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 3年 6月 9日 ,沈家本在北京的寓所里撒手人寰。今年 ,正值沈家本逝世 90周年。为此 ,他的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准备举行沈家本学术研讨会 ,以推动对这位曾主持清末修律的法学家的研究。我们也撰写这篇文章 ,对这位中西法学的“冰人” ,表示纪念。一 平等 :一个让沈家本回避的问题《寄文存》收录的文章 ,最后一篇为“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贴后”(以下简称“书后”)。此文成于1 91 0年 ,用意在于回应劳乃宣的“修正刑律草案说贴” ,是“礼法之争”中 ,沈家本用自己的名义回复“礼派”的惟一一篇文章 ,也是沈家本晚年最后一篇论说文章 ,其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