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马法从物之形体出发,首创“有体物”与“无体物”,将物视为所有权客体。物的外延大于财产,物为财产的种概念。法国民法不仅将财产视为物的一部分,而且作为法律所调整的并且与人发生关系的权利或权利集合体。德国民法更是以“有体物”与“无体物”分别调整,形成近代民法史上物权与债权的二元结构体系,并成为大陆法系民法的典范。笔者认为,考察物与财产的变奏,对中国构建民法典中关于物与财产的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说觉悟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提出“觉”的观念的,是孟子。孟子述伊尹之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赵岐注:“觉,悟也”。许慎《说文》:“觉,寤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以斯道觉斯民”的“斯道”,照孟子所说,就是“尧舜之道”。所谓“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即都有对于尧舜之道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所谓悟,即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  相似文献   

3.
一、胡应麟“格以代降”、“兴象”说(一 )胡应麟论“格以代降”,认为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风格 ,如“离骚、九章 ,怆恻浓至 ;东西二京 ,神奇浑璞 ;……唐人律调 ,清圆秀朗 ,此声之各擅也。”不同诗体具有不同的美学品格 ,如“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绝句之构 ,独主风神 ,此结撰之殊途也。”然而他具体的评论中还认为时代风格与美学品格后不如前 ,仍然以古为尚 ,他说 :“其文日变而盛 ,而古意日衰也 ;其格日变而新 ,而前规日远也”。他在“体格日卑”的基础上 ,崇尚汉诗 ,认为汉诗格高 ,“汉多主格”、“直写胸臆”、“浑然天成 ,绝无痕迹”…  相似文献   

4.
义利观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自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就必然面对,也必须面对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并就如何把握与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做出某种回答。所谓“义”,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是事物之度,人心之制,也就是指社会的道德范畴。所谓“利”,就是指利益、好处,一般指个人利益。义与利作为对立统一的矛  相似文献   

5.
"温州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兴山 《理论前沿》2002,3(14):14-16
作者认为浙江经济,特别是“温州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民本经济。“温州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且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和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美学的一代宗师,主张以散步的心态,自由自在地研究美,借以弥补美学偏重逻辑性之不足。他对“空”的审美研究很有见地。其空灵、空间、虚实诸关键的概念无一不是建筑在审美之“空”的基础上,因而对于“空”的研究可以贯穿于他的主要美学理论之中,诸如意境观、时空观、虚空观。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思想体系申,中庸之道享有“至德”或核心的地位,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一观念或方法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哲学、伦理领域中相应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中和之美。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原则和文艺批评标准:美善统一、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及刻意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密切相关。儒家“中”的观念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思想体系申,中庸之道享有“至德”或核心的地位,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一观念或方法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哲学、伦理领域中相应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中和之美。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原则和文艺批评标准:美善统一、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及刻意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密切相关。儒家“中”的观念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审美、伦理等不同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亦即:思辨之美;融通之美;伦常之美。思辨方明理,融通为至道,伦常乃大德。解读“和合”文化的审美质素,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接受“和合”文化,于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必定有着借鉴与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亚 《工会论坛》2015,(3):115-116
杨绛的散文向来以“缄默”、“冷静”、“达观”、“智慧”的特色著称。在她以家庭为背景展开的散文中,对亲人的忆念感人至深,每一篇都可谓是生活实录。作者以平静的笔调、对话式的语言将真实生活画面呈献给读者,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细节,将细节生活中的大爱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推进执法观念变革确有必要;通过对所谓“软着陆”和“硬着陆”这一变革的两种不同方法的辨析,作者认为,这种广义上的方法论在中国特殊的法治环境之下意义不大,“硬着陆”是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但同时又必须对若干负效应加以必要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结晶,中国共产党历来把统一战线工作视为大政方针的关键内容。统一战线由思想滥觞发展至科学理论、由革命法宝进阶为复兴法宝、由克敌制胜之“术”过渡到执政兴国之“道”,首要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键在于站稳人民立场,重点在于推进统战工作规律化、科学化、真理化进程,基础在于以大团结大联合的永恒主题涵养其内涵宗旨,根本在于以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逻辑起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终点。故此,梳理其历史脉络、提炼其核心要义是建构未来的理论先导,也是增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制度自信、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所谓“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并不在于有无市场,有无交易,甚至不在于有无完善的市场法律,而在于有无健全的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  相似文献   

15.
探讨马克思史前社会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缘起之内在关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规范性特征,反映出儒家美学思想不自觉地吻合了人类生存的天性,后来予以有意识地提炼和发展,则在客观上强化了这种天性,培植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性格;善的本体的原初确立盖出于财产,人类社会只有经过“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两大阶段之后,美才可以永远摆脱财富及其派生的种种观念的羁绊;中国古典美学相济互补的儒道美学体系,植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植根于东方社会农村公社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6.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作品,它寄予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无论是沈从文还是《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从《边城》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出发,解析《边城》独特的结构之美和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19.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缺失根源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存在概念内涵不清、运行中的缺位和利益虚化等制度缺失,其根源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建构的历史理性的缺乏、物权理论研究指导观念的偏差和农民负担急需减轻的政治压力。扭转物权法理论研究中指导观念的偏差,对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以民事主体理念予以构造,设计“农民集体”获取其拥有的土地所有权之利益的法律方式,并以作为“农民集体”成员的农民之个人利益的保护为最终目标,是针对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缺失的根源而妥当解决该制度缺失的务实之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罪犯矛盾冲突是监管改造基础工作之“永恒”主题,也是为“安全为天”的责任政策关注之核心与焦点。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监禁社会现象,其演变是为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之结果。借以福柯“真理游戏”之“考古”与“谱系”观,罪犯矛盾冲突之演变实乃“主体反抗权力”之具体表征。具言之,其“内因”是为罪犯主体“反区隔”之表征;而其“外因”是为罪犯主体“反规训”之表征。究其消解方略,针对“内因”就在于“人格”论述之“向善”之建构代之以“向恶”之建构;而针对“外因”就在于规训权力运作“异化”之消除及“囚”属性场域之互为制衡。然此乃为权宜之计,惟有引导其“苦行…关怀自身”,才能体悟“生存美学”;惟有真正使其“自身”建构为伦理施为者,才能在对规训权力之“审美超越”之反抗中实现反抗之“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