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拉开新世纪反恐怖“法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号召联合打击恐怖活动。2001年9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1373号决议。该决议要求所有成员国重新考虑各国的反恐怖行动。制订更加全面的打击恐怖主义行动的措施。由此,拉开了新世纪国际社会联手打击恐怖主义的“法网”。  相似文献   

2.
域外传真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俄反恐提议10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俄罗斯提出的一项反恐决议,加快对恐怖分子的引渡和判决。俄罗斯是在上月发生了别斯兰学校劫持惨案后,由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上月在联合国大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决议呼吁,所有国家都应该尽力制止恐怖行动的发生,并引渡或判决任何支持恐怖主义的人。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杰尼索夫说,很明显,恐怖组织绝不仅有基地和塔利班这两个,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列出一份包含所有恐怖组织的名单。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早些时候曾表示担心,该决议的通过会让反抗外国占领军的行动成为非…  相似文献   

3.
杨志望 《半月谈》2004,(20):82-82
10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566号决议.要求各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斗争中充分合作,缉拿支持、协助、参与恐怖行为的任何个人.对其进行起诉或引渡这是安理会今年初以来通过的第三项有关反恐合作的决议,对避免在反恐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进一步加强联合国在反恐中的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理会就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先后通过了1373和1540号决议,因其内容具有明显的造法性,被认为安理会开创了行使"立法权"的先例。安理会"立法权"的法律基础是隐含权力论,同时,它的行使应满足从属性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是第一个反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在国际社会反恐怖主义立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确立了对恐怖主义的普遍管辖权和“或引渡或起诉”的原则,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反恐怖主义的情报交流机制,设立审判和惩治国际恐怖犯罪的国际刑事法院。  相似文献   

6.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根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关于修改《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决议, 订立本议定书如下: 第一条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有关决议,2015年10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在福建省厦门市成功举行了"厦门-2015"网络反恐演习,这是上海合作组织首次举行针对互联网上恐怖主义活动的联合演习。此次演习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查明和阻止利用互联网从事恐怖主  相似文献   

8.
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一环——国际反恐怖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国际社会见证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巨大危害和残酷本性。有关国家在采取外交、军事、司法、金融、情报等手段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加快着手制定反恐怖法律。在很短的时间内,许多国家都通过了新的更为严厉的反恐怖法或在有关法律中增加了反恐怖条款。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了一系列反恐决议。有关起草并通过一个全面的反恐怖国际公约,成为联合国大会辩论的重要话题。但是,鉴于世界各国在如何界定恐怖主义含义以及如何认定恐怖组织等问题上尚存在分歧,能否通过一个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全面的反恐怖公约,将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9.
迟德强 《求索》2007,(6):91-93
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威胁,打击和惩治恐怖主义是各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重中之重。打击恐怖主义须依法进行,但有关恐怖主义的定义至今各国尚未达成一致。本文介绍了有关恐怖主义的界定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法体系,认为打击和惩治恐怖主义应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序言本公约各缔约国, 铭记着《联合国宪章》中有关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及促进各国间睦邻和友好关系与合作的宗旨和原则, 深切关注世界各地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恐怖主义行为不断升级, 回顾大会1995年10月24日第50/6号决议所载《联合国五十周年纪念宣言》,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2001年9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373号决议(见附件),决定各国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制止资助恐怖主义行为。决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对以任何手段,直接或间接为恐怖活动提供或筹集资金的人或事,各国应将其定为犯罪;二、立即冻结协助、资助和参与恐怖行为的个人和实体的各类资产;三、禁止为协助、资助和参与恐怖行为的个人和实体提供任何资金和金融资产及有关服务;四、各国不得向参与恐怖行为的实体或个人提供任何支持和帮助;五、应将恐怖行为定为重罪,并确保将恐怖分子绳之以法;六、各国应为调查和起诉恐怖主义行为相互给予最大程度的协助;七、有效加强边界管制和证件签发等,防止和控制恐怖分子的跨国移动;  相似文献   

12.
李伯军 《求索》2011,(3):151-153
鉴于索马里海盗的肆虐对国际航运与该区域和平与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为了合法而有效地打击索马里海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816号决议,该决议授权各国海军进入索马里领海打击海盗。尽管该决议内容一再强调要尊重索马里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并重申不干涉索马里政府的内政,然而,该决议对于不干涉内政原则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恐怖主义犯罪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现代意义的恐怖主义犯罪经历了由老式恐怖主义犯罪向新型恐怖主义犯罪的转化过程,新型恐怖主义犯罪在性质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异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恐怖活动犯罪由恐怖主义犯罪转换而来,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范围,恐怖活动犯罪属于集合性概念。  相似文献   

14.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是特殊形态的恐怖主义犯罪,较于传统恐怖主义犯罪,其被害人内涵富有新意蕴,具有网络与现实二元化、群体性增强、思想异化概率大等特点.恐怖主义犯罪网络化使得受害范围扩大,而现有被害人救济体系因预防被害人恶逆变、二次被害机制缺失而应对乏力.该体系不仅自身固化,且在实践中缺乏规范运作,从理论到实践均应作出改变.需...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恐怖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恐怖主义。新恐怖主义具有与以往传统恐怖主义不同的许多特征。新恐怖主义在当代的诸多特征都与二战之后随着科技发展而在技术手段上不断提高的当代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代大众传媒催生了新恐怖主义。因此,在全球的反恐斗争中,当代大众传媒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反恐怖主义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打击恐怖主义的立法,它基于21世纪以来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的现状,借鉴了国际反恐怖主义立法的先进之处,体现了预防性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的立法原则,是我国反恐迈出的重要一步。此次立法首次创设了"安置教育"制度,它是我国反恐立法的一次突破,为根治恐怖主义思想毒瘤提供了特殊程序保障。但"安置教育"制度存在着实施机构模糊、具体措施缺乏、评估间隔太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它的实施主体与具体措施,以保证制度的实施效果,有效预防恐怖主义活动的蔓延。  相似文献   

17.
恐怖主义犯罪定义上的诸多分歧,意味着对该犯罪定义的难度,也决定着需要寻找新的问题解决之道.要素分析法不仅可以表征恐怖主义犯罪之形式,而且反映了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因而是一种可取的定义模式.立足于要素分析法,恐怖主义犯罪就是一种以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为主体实施的、旨在制造恐惧或恐怖气氛的各种犯罪的简称.而要合理应对恐怖主义犯罪,中国需要坚持“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并完善反恐方面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8.
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恐怖主义的根源,传播方式,如何防范恐怖主义行为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恐怖主义传播行为已展开了多年的研究,我国传播学科对恐怖主义的研究相对较晚,尤其是步入当今信息时代,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形式结合时代的进步又有了新的变化。同样,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融合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情报科学的理论资源与方法,为研究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学术创新开启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中国也是积极探索“反恐”新路子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中国联合其它国家、以及单独在内地举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各种“反恐”演习,再次表明了中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向世界宣示中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外发[2002]2号文件谅悉。 2002年1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390号决议,决定加强对塔利班、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制裁,对安理会1267委员会认定的有关个人、集团、企业和实体采取冻结资产、旅行限制、武器禁运等制裁措施。 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列入安理会根据第1267、1390号决议颁布的恐怖主义组织和个人名单,对其实行冻结资产、旅行限制、武器禁运等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