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有两类人杀人不偿命,一是“朕即法律”的皇帝;二是掌握司法大权,或可以任意操控司法程序的高官。北宋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或三军总司令)高俅年轻时是端王赵佶(宋徽宗)的球友。有一次喝酒,众泼皮言说跑官买官,高俅对小混混们的志向颇为不屑。高俅说:“做官就要做杀人不偿命的官。”众人惊愕。从《水浒传》中林冲“被犯罪”一案看,高俅做成了“杀人不偿命的官”。  相似文献   

2.
说“官”     
我们今天的各级干部、领导人,实在是不应当再称“官”的。因为从有“百官以治”的话头算起,几千年间,“官”的名声已坏到不能再坏。 宋朝有个海盗郑广,投降朝庭后当了官。他写了一首《上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此言可谓精辟独到,发人深思。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样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他们在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往往就把自己看得很高,自认为做官就是高人一等,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发号施令,不愿深入基层察民情、问民意,信奉“做官就要有官样儿”,习惯于摆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对下属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对群众盛气凌人、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4.
如今“官”字在群众的眼里变得不可亲近了,形象也不那么好了。“他们当官的捞足了,养肥了,真正为群众着想的能有几个”?当然,这不能责怪群众,是干部队伍中某些人吃、拿、卡、索、占等以权谋私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难怪群众对“官”员们另眼相看。其实,据《汉书》记载,“五帝宫天下”时的官,是掌秤的。“机者,钵、两、斤、钩、石屯,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秤看准星,。X儿要公平。所谓“官犹公屯”:官府叫“公门”,官车叫“公车”,法庭叫“公堂”,衙投叫“公差”,还有“公务”、“公文”等等。不知什么时候起,“官…  相似文献   

5.
所谓“官有所畏”,说白了就是 为官要有一个“怕”字,它实 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踌躇满志,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条件优越,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官有所畏”是一种勤政意识。法律上有渎职罪,就是当官不尽职尽责,造成严重损失,就会受到法律追究,弄不好连吃饭的“行头”也保不住。明白了这一点就得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是否正确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就得时刻反省自己,是否能够知错即改,及时洗刷身上的污点,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内在动力和自我鞭策。“官有所畏…  相似文献   

6.
“接班”与“接官”,是干部新老交替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接班”,就是接过党和人民事业的班,重“接班”,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接官”就是瞄准“印把子”,注重在接过官位与权力上,它是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脑后。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彭子旭同志片面理解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含义,以为重“身教”就意味着轻“言教”,或者导致轻“言教”。实际上,提倡“身教重于言教”,是在肯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前提下,强调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的意义上讲的。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并不等于只要“身教”不要“言教”。就象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要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并不等于马克思主张只要实际运动不要制订纲领一样。彭文将“身教”与“言教”简单对立起来,看  相似文献   

8.
小议“朝里有人难做官”李恒敬友人于日前告诉我:某人欲通过关系到宁夏为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知其人私心重、又无什么本事,便委婉地劝止了。后来,他又到山东找老同学要官,结果仍未如愿。于是,他深有感触他说:“朝里有人难做官喽!”我们从求官者的感...  相似文献   

9.
王安 《瞭望》1993,(41)
“新闻批评往往看问题比较尖锐,揭示矛盾深刻,正好帮助我们从深层次上认识事物,处理矛盾。所以,我喜欢借舆论之矢,射工作之的。”辽宁省省长岳岐峰态度明确地欢迎新闻批评。他借新闻批评之力推动实际工作的事很多,有几件事留给人们的印象特别深。1991年8月24日,《经济参考报》一版的大篇幅报道《金牌不是名牌》批评了辽宁“重金牌,轻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一、对题目的解释 为什么不用“文化素质”,而用“人文素质”?前者比后者范围广,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限于精神文化。不是物质文化不重要,我是有意纠偏,纠重工科轻理科,重理科轻文科之偏。这种偏见不利于我国学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必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总起来看,应该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上为什么出现“想当官”、“争官当”甚至“伸手要官”的现象?为什么历来比较热衷于做学问、“成名成家”的某些知识分子,近年来追求当“长”的意识也特别强烈起来呢?九月十四日《经济日报》刊登尚丁的文章认为有三个缘由: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按照目前的工资制度,“升官”就能“发财”,而搞学术却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有些本来有志于专业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也往往被吸引来“争官”了。二是当了官还有其他特殊待遇。例如,行政官员一到什么级,就可以安电话、坐小汽车,在医疗、看文件等方面也有特殊照顾,  相似文献   

12.
有些领导把政令不畅归咎于一些“不好说话”的干部,对言不听、计不从的干部冠之以“不好说话”,借口“不换思想则换人”,动不动进行组织处理,结果贻害无穷。何谓“不好说话”的干部,笔者认为有正反两种之分:一种是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循私情,严格按原则办事,对某些领导来说,这是“不好说话”的干部;另一种是不听党的话,专听某些领导的话,只唯上,不唯实,办事看来头,说话见风头,对上唯唯诺诺,对下颐指气使。对某些领导来说,这是“好说话”的干部,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好说话的干部。因此,对“不好说话”的干部要…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09,(10):47-47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在该刊撰文指出,从操作层面看,防止“官出数字”的前提条件是防止“数字出官”.即,不再让官员仅仅凭借统计数据、甚至仅仅凭借统计造假获取晋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借助于两大措施:其一,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从其内容而言,就是要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4.
商正 《瞭望》1989,(Z2)
“官倒”倒钱,“倒官”倒权。这二位倒爷,在当今的“倒”坛上,大显身手,各领风骚。前者,是经济头脑,从商;后者,是政治头脑,从政。不过,“倒官”以后有了权,亦可进行“官倒”;可见同为“倒”,“倒官”较之“官倒”,又高出了一个层次。 无论是“官倒”还是“倒官”,在“倒”的过程中都打着官的印记。“官本位”的观念与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蔓延了两千多年;如  相似文献   

15.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参加活动的单位敞开大门,通过进村入户、组织座谈、发放问卷、开辟信箱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过,相较于“听意见”时的热热闹闹,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对“取建议”颇有些冷冷清清:对辛辛苦苦搜集来的群众意见建议,有的人弃之一旁,不管不问;有的领导交给工作人员,任其整理筛选;有的人抛开原始意见,另起炉灶上报……凡此种种,这些对群众意见重“听”轻“取”甚至是“听”而不“取”的行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为“官”、执法者大抵都会遇到“人情关”、“关系网”的考验。包拯以“铁面无私”的美誉传颂至今,在“关”前、“网”下也有过躇踌犯难的时候。你看京剧《铡美案》演至高潮处,皇上老娘和公主气势汹汹驾临开封府大堂,依权仗势撒泼耍蛮,为陈世美开脱罪责,那阵势令黑老包也有点吃不住,一时犹豫动摇没了辙,想打退堂鼓。他手捧银两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一句“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媒体的关注。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官到底该不该像官。张云泉是主张“当官不可像官”的,所以,他骑自行车上班,维修公共厕所时自己跳到粪池子里,在接待和处理上访时还总是赔礼赔罪赔钱……有些官员,出行有轿车,住宿进宾馆,吃饭入酒楼,平日里“一尘不染”,偶尔与群众打个照面也是拿腔拿调的,显出一番“与众不同”的样子。与他们相比,张云泉真是太不像官了。  相似文献   

19.
日前,笔者到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调查。乡官们的介绍博来阵阵赞叹,可走访一批农户,情形却遇然不同。不由为重“知名度”,轻“知民度”而忧。提高“知名度”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一些地方为建设“门面工程”牵扯了大量精力,名声虽远扬了,而本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苦与乐,则很少有人过问。由于“知民度”低,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成为“纸上谈兵”;群众对不正之风怨声载道,干部们也全然不知。重视民情民意,提高“知民度”,远比提高“知名度”艰难。它需要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需要勤看,善听,看反映民情的报表、材料…  相似文献   

20.
“官办”协会角色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瞭望》2007,(26)
类似于“牙防组”的某些行业协会,还依附在政府部门下,打着政府的旗号,千方百计从企业身上“揩油”一个以“不官不民”的身份状态生存了近二十年,进行十几年“权威认证”的机构——“牙防组”,被卫生部一纸公文撤销后引发国内舆论的追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