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5岁的花季少女遭受了流氓的强暴,在经历一段痛苦屈辱的日子后逐渐走出心理阴影,然而学校的“特殊保护”及同学的冷漠、猎奇却让孩子万念俱灰,最终选择了自杀来寻求解脱。读罢《民主与法制》2011年第14期《当被强暴成了公开的秘密》一文,我们在痛恨流氓灭绝人性的同时,是否也反思一下:是什么样的周边环境导致一个15岁的女孩毅然决然地喝下剧毒农药……  相似文献   

2.
严瑶 《人民公安》2006,(16):5-5
一名不满14岁的少年莫小卫,家长管不了他,学校也无能为力,他知道自己不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竟然有恃无恐,在短短的15天内持刀两次伤人。法律却不能制裁他,派出所也拿他没办法,最终仍只能将其交与家长管教。(据《南国都市报》)几个月前,黑龙江曾发生了一起13岁男孩强暴了同村1  相似文献   

3.
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为害百姓,无恶不作,已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不对这些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改革开放就无法正常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人民群众就不会有安全感。本刊此期特组织刊发《他何以能横行十年》及《农村集镇流氓恶势力犯罪透视》两篇文章,一是旨在揭露流氓恶势力的恶行,二是希望有关方面加大打击这些犯罪分子的力度,在中央统一部署的这次"严打"中彻底铲除此类犯罪活动,还人民以一方净土。  相似文献   

4.
散木 《同舟共进》2008,(8):46-47
顷读《同舟共进》2008年第4期,王彬彬先生《假如顾顺章没有被捕》一文,从"流氓"参加革命,到当年海上闻人顾顺章如何呼风唤雨、遽然叛变,乃至魂断秘室,端的是惊心动魄。可以对读的,想来应是王学泰先生那本《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虽说"游民"不同于"流氓",但两者界限本来就很模糊(在中国古代,"流"、"游"相似,"民"、"氓"亦相通,因而"游民"、"流氓"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  相似文献   

5.
上海流氓犯罪新变化透视上海浦东新区公安局副局长郑维新我们通过几年来连续“严打”,流氓分子确实打掉了一些,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流氓犯罪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新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重新界定流氓犯罪元英宗至治三年二月颁布的《大元通制》法典,还没有“流氓...  相似文献   

6.
渎法一跪     
前不久,《家庭》、《南方周末》披露了一桩耸人听闻的新闻,湖南一名叫段英的女童,正是不谙世事安坐学堂的年龄,被辗转卖到岳阳火车站廖家坡淫窝里,短短3个月时间,竟遭受750余人蹂躏和强暴,身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三年十月,公安机关在广州地区破获了两个大型的由青少年组成的流氓抢劫犯罪集团。这两个集团的成员平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最小的年仅十五岁。两个集团共有成员一百一十多人,是厂州地区有史以来组织严密、人数最多的青少年流氓抢劫犯罪集团。这两个流氓抢劫犯罪集团,一个名叫“成龙帮”,一个名叫“青龙帮”(为叙述方便,下面简称“二龙帮”)。“二  相似文献   

8.
王毅 《北京观察》2000,(1):43-44
近年来,对于失去制约的政治权力与流氓密切结合而共同犯罪的事件,世间已经屡有所闻,而随着广东省阳春市前市委书记严文耀在巨额贪赃的同时,更指使副市长等人雇用流氓凶手谋杀本市市长一案的披露(见《南方周末》1999年7月2 3日第1版),人们对此种罪行将有更为强烈的印像。从古到今,政治威权在多种可能的发展方向中选择和沦入与流氓社会的结合,这造就了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反社会方式,同时也对整个国民心理有着最深的毒害。社会史研究说明:流氓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相当的地位。宋代以前他们曾频繁卷入国家权力纷争,但宋代以后则日益  相似文献   

9.
从下跪说起     
丁爱萍 《人大研究》2003,(12):21-21
在古典小说及电影电视剧中 ,下跪不是一种鲜见的场景。归纳起来 ,一种是缘于礼俗 ,君臣等尊卑之间的跪礼 ;二是小民求助官老爷喊冤鸣屈 ,通过下跪期望良心发现 ,伸张正义 ,重见天日。人类社会不断文明进步 ,许多下跪弊俗渐渐一去不复返了 ,至今日 ,虽然没有销声匿迹 ,即便偶有发生 ,极有可能是一桩不大不小的新闻。前不久 ,《家庭》、《南方周末》披露了一桩耸人听闻的新闻 ,湖南一名叫段英的 12岁女童 ,正是不谙世事安坐学堂的年龄 ,被辗转卖到岳阳火车站廖家坡淫窝里 ,短短 3个月时间 ,竟遭受 75 0余人蹂躏和强暴 ,身染多种性病。当其父亲…  相似文献   

10.
娇小玲珑、清秀可爱的她,16岁被迫改变了生活的轨迹。 一次未遂的强暴,使她再次跌进了痛苦的深渊。 在寻找公理和正义的道路程上,她奏响了一曲哀婉凄楚的绝唱。  相似文献   

11.
流氓也上网     
时代不同了,流氓也玩起了高科技。通过网络,比现实中作案要隐蔽多了。 流氓天天呆在OICQ上找人,找的自然都是女孩子:在校的学生,而且不能超过20岁。上学的女孩子思想单纯,容易相信人。 流氓的名字一般都很酷并帅着。资料上,职业是流氓,个人说明里写着:“头可断发型不能乱,血可流皮鞋不能不擦油。” 每个女孩第一回应就是:你好幽默啊! 没有人想到他真是一个十足的流氓!  相似文献   

12.
图书推荐     
《人民公安》2020,(4):61-61
《编蝠》一名23岁的挪威女性在悉尼遭人强暴继而被勒死。她在故乡是个小有名气的明星,因此引起了挪威与澳大利亚媒体的注意。奥斯陆警探哈利·霍勒被上司派至当地,协助调查这桩谋杀案。他一来到悉尼,就和他的搭档——原住民警员安德鲁结为好友,一同调查。他们发现死者的毒贩男友、有暴露癖的房东,甚至纠缠她的酒吧老板都有嫌疑。此时种种线索又指向一名变装小丑奥托,他是安德鲁的朋友,也认识死者,甚至有可能是个专挑金发女子下手的连环杀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王朔一系列独特的“高论”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引得学者、作家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而且引起诸多“网虫”在网络上的讽刺挖苦“大战”。在当代社会,能在文化领域掀起些波澜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这能让专家学者们有话可说、有题可作,能让大众消闲消食、解闷解气,仅凭这一点,王朔就是一个值得观察和解读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一当前对王朔的一种解读是将他和流氓文化联系起来,认为他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流氓文化有着血缘关系。这便是王彬彬先生在《中国流氓文化之王朔正传》(《粤海风》2000年9—10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提…  相似文献   

14.
任双玲 《人权》2002,(4):14-16
婚礼前的悲剧 1991年23岁的刘景立和22岁的郭润红相爱了。他们同是洛阳市白马寺镇枣园村人。虽然刘景立的家境比较贫寒,文化只有初中程度,但小伙子精干、帅气,深深打动了高中毕业的郭润红的芳心。 就在两人谈婚论嫁,憧憬美好未来,并准备在“十一”办婚事的时候,却发生了郭润红被强暴的事件。郭润红在洛阳关林市场的一家副食品批发部打工,老板早就对年轻的郭润红动了邪念。9月中旬的一天,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强暴了郭润红。郭润红顿时悲痛欲绝。得知此事后,刘景立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驱动了男人的尊严。遗憾的是,两人没有报案,没有寻求法律来惩罚那个老板的犯罪行为,而是一心想自己如何报仇。  相似文献   

15.
尚待解答的问号文非94年9月22日,《长江日报》以《"南霸天"为何能横行七年》为题刊登了有关海南省澄迈县王英汉一伙武装流氓集团终于伏法的情况。这一伙囊中有钱、手里持枪、上靠一张关系网、下仗一群亡命徒的流氓恶棍,横行乡里,鱼肉群众,欺压良善,残害无辜,...  相似文献   

16.
“流氓文化”,在狭义上,是指渲染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低劣文化;从广义说,流氓文化是指社会生活中具有流氓性质的不健康现象。它主要包括流氓意识、流氓行为及其代表流氓人物,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中的流氓势力。中国的流氓文化有多种表现。现实中的流氓文化根源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法治不健全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错位,因此,防治流氓文化也需要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马丽萍 《人民公安》2006,(16):54-55
在时下风靡的畅销书《婚恋·婚炼》中读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位中国教授因无法面对被强暴的妻子生下的女儿而终日痛苦不堪,折磨妻女,折磨自己,教授的外籍导师发现后,为了拯救自己的学生,讲述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德国二战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吊死在家里的窗户外面。第二天邻居们出门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开着,她两岁大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着,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了呼吸。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冲上楼撞开了门,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下来。她…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在篡党夺权的过程中,借着“学习鲁迅对《水浒》的论述”的幌子,导演了一场“评《水浒》”的闹剧。他们先在《红旗》杂志上用大字刊印了从“《流氓的变迁》中撷取出来的一段鲁迅语录,接着,又连篇累牍地抛出大批呼叫鲁迅评《水浒》评得好”的文章,摆出一副唯独他们才悟得鲁迅论说精髓的架势,实际上把鲁迅糟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四人帮”垮台以后,林志浩同志发表了。《还鲁迅评〈水浒〉的本来面目》的文章,不仅揭露了“四人帮”的反动政治阴谋,而且还尖锐地批判了“四人帮”歪曲鲁迅、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19.
今年26岁,6年前的1989年3月18日,我与另一个女孩去邻村找活干,回来路上遇上流氓。那家伙抓住那个女孩,我去救她,被抓住。那女孩跑了去叫人,我被流氓扔进一口枯井。我被救出来,从此站不起来,残疾到现在。事后得知,凶手是山东省莘县大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人民公安》2014,(10):4-4
<正>与《人民公安》杂志结缘,始于17年前的5月15日,这一天我终生难忘。那天我穿着橄榄绿警服,在办公室里第一次阅读了《人民公安》杂志。从那一天起,阅读和学习《人民公安》杂志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规定动作"。今年57岁的我,始终从事公安宣传工作,在《人民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