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9,(3):131-133
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完美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起来,达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形象真实的内在统一,焕发出“真实”的光芒。首先,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以重大的历史真实事件来结构小说;其次,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后,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文本中营造了真实、浓厚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2.
他的一生,从1924年到2009年,烹文煮字、棋书自乐86载;其间,从1954年到1984年,笔耕不辍30年,因35部小说、160册、1000万字的“剑胆琴心”,而以“梁羽生”一名誉满天下。  相似文献   

3.
邹昊 《求索》2011,(11):212-213,227
废名的乡土小说写作,是在意欲独立营造文学的梦境,塑造一种“静穆、和谐、优美、典雅”的乡土中国镜像。为了实现对这种诗意乡土中国镜像的建构,废名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乡土小说艺术观并将这种艺术观念实践于具体的乡土小说书写之中。废名认为,小说写作绝对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之后所进行的审美性观照,只有如此,小说写作才能获得“诗意”与“梦幻”般的艺术世界;而这这种艺术世界,才能是“关”的世界。本文即意在通过结合废名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在“文学梦境的追求”、“叙述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独特意境的营造”三个具体的角度上,展开对废名乡土小说艺术观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王艳荣 《前沿》2009,(4):176-178
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曾经长期受到忽略,被称为“稗类”。自晚清起小说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并具有了现代意识。谴责小说是为兴盛者之一。该类小说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为主要特征,凸显其社会功能性色彩。文学革命后谴责小说式微。新中国文学发展中亦无谴责小说踪迹。直至新时期文学发展到90年代出现的反腐小说,才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上了这个传统。笔者认为,谴责小说固然有其恶俗之处,反腐小说也不脱其弊端;从谴责小说到反腐小说,也是文学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东 《求索》2007,(10):194-196
“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是中外小说“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之一,并在“传统与发展”的意义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发端的重要背景和叙事要素。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15日《南方日报》刊登朱迅的文章,周久耕要写“官场小说”,说明他对自己把握官场文化的能力很有自信。此举也引来了外界对“官场小说”的讨论。时下,官场小说大多是畅销书的热门,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往往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关注度还是点击数和评论数,官场小说都居高不下。官场小说的大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官场的心态,一部分是出于对官场文化的好奇,看官场小说主要用来满足窥探欲;一部分是官场中人,为自己能在官场险滩中全身而退寻找“官场秘笈”;  相似文献   

7.
官场小说近几年持续升温,在职官员逐渐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不少读者对作者的特殊身份充满兴趣,意图通过官场小说来洞窥官场文化,甚至将之奉为“官场教科书”。“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然而,目前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  相似文献   

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革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个形象、其生活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保尔形象,从40年代起,就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直到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北京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群众投票评选活动,这本小说仍旧名列榜首。现在,一部新近从小说改编、并与小说同名的大型电视剧(由中国人策划、投资、编导。制作而由乌克兰人担任演员),又同广大观众见面了。值此世纪之交,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国际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格局,让保尔形象…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文化底蕴廖超慧鲁迅说他的杂文创作是“砭锢弊常取类型”。①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往大多数论者都将(呐喊)/仿惶)归纳为“主要描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型的人物”。其实,在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集中,不仅有专写“看客”的篇什,...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最热闹的是小说革命。鸦片战争后,站在时代前列的那些思想家,普遍都感到发动民众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寻找一种能有效唤起民众的工具。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公开亮出小说能“改造国民”、“改造社会”的观点。发表后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认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小说创作热潮。其实,梁启超的思想来自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在上海的书店里,无意间了解到,市民购买书籍以小说为最。他敏锐地意识到,由于印刷业的突破,小说的作用将日益凸现。他又得知当年日本搞明治维新,也是利用小…  相似文献   

11.
姜春 《求索》2013,(9):162-164
莫言小说在叙事姿态、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都有其独特选择。这直接影响着小说文本风貌与意蕴的生成以及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的表达。莫言的小说叙事采取“作为老百姓”的叙事姿态、“无知”的叙事视角、“稚拙”的叙事伦理,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大叙事”中的俯视姿态,突破了“权威”话语的束缚,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在善恶伦理里贯彻着一种慈悲,在苦难叙事中透着人性的亮色。将底层老百姓的原生状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1日-9月30日,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文学资料室举行“难得团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展览。展览展出了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博士赠给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小团圆》手稿影印本,以及宋氏借出其它与张爱玲作品相关的重要物品。  相似文献   

13.
酒神精神是寻根小说的精神力量“寻根小说”作家以“酒神精神”作为创作的动力,其原因归结起来有二:第一,是西方现代主义审美意识在“寻根小说”作家意识中的加入。西现代主义审美意识,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打破传统,打破常规,不注重理性思考,主张非理性,注重直观感...  相似文献   

14.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15.
晏杰雄 《求索》2008,(11):191-193
新世纪以来,“亚乡土叙事”是唯一一个可以和上个世纪末“新历史小说”等相类比的小说流派,打破了乡土小说近一个世纪的稳态结构,呈现出“亚农民”的主体、风俗画的缺席、现代性的压迫、正面的价值取向、“在路上”的结构、粗砺的美学风格等新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中的公案小说既有描写刑事案件的,也有描写民事案件的,还有描写政治性案件的,题材呈现多样化。作品的美学风格既有悲剧性的,也有喜剧性的,亦有悲喜剧因素融为一体的。小说的情节安排手法多样,具有平中出奇、生动有趣的特点。“三言”公案小说中塑造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的审判者、受害者和犯罪者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全球最大的有声音频网站“动听中国”当红女主播叶倩彤因播送长篇情色小说被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据上海警方侦查,叶倩彤配录的情色小说虽然只有6部,但网上点击率却高达300万人次。叶倩彤因其“酥人入骨”的独特嗓音,成了拥有上百万粉丝的网络红人,被誉为“中国第一声优”。  相似文献   

18.
有人物的故事是情节,没有人物的故事只能是故事。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但叙述的贫困却是当代中国小说的痼疾,公安小说尤为严重。由于题材上的限定,误导许多作家把小说写成了案例报道,叙述方式单一,情节结构雷同,人物形象千人一面,结果导致公安小说文学品格的蜕变,创新精神的沦丧。因此公安小说要走出困境,就应该更加重视小说叙述艺术的探索和实践。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却放在因果关系上”,情节是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  相似文献   

19.
温奉桥 《青年论坛》2004,(3):125-127
“政治意识”是理解王蒙的一把钥匙 ,也是王蒙小说的统一文化心态。无论是他的“反思”小说还是后来的“季节”系列小说 ,“政治意识”是一以贯之的。“政治意识”的独特性构成了王蒙小说的显著品格  相似文献   

20.
关于《废都》的对话□张卫民,周斯伍《废都》一炮走红,毁誉参半迄今正版伪版发行百万册文学价值所使?性爱描写所使?周斯伍:《废都》的走俏是文学界近几年罕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学失去了所谓的轰动效应后,一本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可以说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实在出入意料。好多平时不读小说的朋友也谈开了《废都》。张卫民:我觉得这不算新鲜,过去几年王朔不也走红了吗?再说《废都》的广告做得不错,小说未出之前,有关稿酬的议论已经沸沸扬扬,一本价值100万元的小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后来媒介一再声称这是误传,但人们的阅读期望已经被“吊”起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今后一部小说想要获得成功,没有新闻媒介的参与和支持,恐怕不太可能。周:但贾平凹不同于王朔,在人们印象中,王朔的作品是介于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之间的,连他自己都声称“一点正经都没有”,他的小说符合市民趣味。而贾平凹历来被当作严肃文学的一员重将,他有多年的文学声望,况且他一直是强调“文以载道”的,当然他的“道”不是现实政治。具体说,他的“道”与天地、士地、石头之类的有关,我想我能理解他讲的那些东西,极富韵味,山川水土都和“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