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份建构问题是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其中包含集体、双边和自我身份建构三个层次。这三种身份建构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 ,而是相互影响 ,相互交织的。其中自我身份建构是基础 ,双边身份建构是关键 ,集体身份建构是目标。这三种建构一方面是梯阶式的 ,前一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后一阶建构的开始 ;同时它们又是同步的 ,集体身份建构的阶段性成果也会推进成员的自我和双边身份建构。东亚经济合作的互动实践是身份建构的物质推动力量 ,而身份建构又在观念上指导着东亚经济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依附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附论作为二战后拉美主流意识形态,其影响甚广。依附论对拉美国际关系研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研究拉美国际关系的本土化的研究视角,也是一种分析拉美外交政策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这一理论所持的极端外因论和悲观论缺陷,逐渐出现了拉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主流理论和本土化理论相结合的趋势。同时,依附论也开始走出拉美进入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家的视野,成为引发国际政治学界关注不发达问题的主要理论动因,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超越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发展脉络的“第三种声音”。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与国际石油价格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实施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同一时期的另一热点问题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理论角度分析,这两个经济变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国际石油价格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渠道和国内经济渠道,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将引起人民币汇率反方向变动;而人民币汇率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石油贸易途径,但影响并不显著.运用ECM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一个长期均衡关系,而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存在的是单向因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将引起人民币汇率的同方向变动,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反;而人民币汇率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分析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5.
“负责任主权”是当前国际关系主权理论面对的新议题,这是主权理论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嬗变的必然结果。它一方面源于主权概念之历史逻辑与内在的“正当性”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应对当前全球问题的一种理论选择。“负责任主权”理论并不是对传统主权理论的单纯挑战或背离。在从“权利”、“控制”与“能力”视角走向“责任”视角的过程中,“负责任主权”实际上与主权的特定历史传统(如“大国责任”)一脉相承;同时,它在概念建构过程中也逐渐丰富其内涵,从最初的“保护”、“预防”与“反应”功能扩充到“构建/重建”乃至于“关怀”功能。当前“负责任主权”研究逐渐体现出“自由论”与“社群论”两种不同的责任观。作为一种新框架,“负责任主权”已经在结构、逻辑、标准、内容与层次方面展现出若干理论特征。尽管面临许多理论争议与实践挑战,“负责任主权”中的某些因素有助于推动中国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缓解崛起过程中的困境,展现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平等对待他者中构筑东亚共同体的认同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构东亚共同体遭遇意识形态的阻碍,其中一个深层命题是如何在认识和对待他者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基础。从历史文化的语境分析,东亚传统的"天下秩序"以及"汉字文化圈"提供了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基本范式,它们基于"主奴观念"之上,维系了东亚区域的利益和权力结构。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国家意识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在推动东亚崛起的同时也带来文化认同的危机,表现之一是自我建构中的摇摆不定。同时,文化深处的"主奴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依然根深蒂固,导致东亚难以形成较大的认同交集,这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的深层障碍。在平等对待他者中重构自我,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下扩大文化认同的交集,既是东亚各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理想模式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哲学的主题是人, 而人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逻辑起 点和归宿;哲学强调世界观、价值观, 而建构主义有着鲜明的和平、友谊等价值取向;建构主义理论 以之得名的“建构” , 更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力从跨国主义和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一书,认为该书具有十分鲜明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的新媒体时期, 是公共关系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其标志是“关系管 理学派”成为当前主流的公共关系理论典范, 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认识论来看, 新 媒体建构的“熟悉的陌生人全球社区”, 使建立社会信任关系成为公共关系的主要目标;从本体论 来看, 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传播转向关系, 传播、关系和管理三个核心概念的地位作用 发生变化;从方法论角度看, 公共关系理论建构从策略方法转向伦理方法;从价值论角度看, 公共关 系理论范式从降低成本范式转向增加收入范式, 公共关系成为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同样重要 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刘永涛 《国际观察》2005,46(5):31-38
近年来,对外政策分析中最为显著的理论探索之一是对身份(或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的国际体系里,一个国家想要什么和为了得到它而采取怎样的行动,在含义上并非完全由该体系中的物质结构所决定,它还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所处的身份有关.本文讨论了语言如何作为一种力量成为建构行为体身份的社会工具;然后把身份作为对外政策分析的一个变量,将其放在语言建构的环境下加以认识.本文最后以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邪恶论"为例来说明美国的现当代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所涉及到的对"自我"及"其它者"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对朝核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现实主义对朝核问题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从认同和观念的概念出发,可以看到朝美关系实质上处于一种霍布斯文化状态,这决定了朝核问题的困境之所在.本文指出改变美朝之间霍布斯式的文化建构,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朝核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量复杂多变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以"非军事性"为特征的"资源性"安全困境日益凸显,冲击着各国政府及跨国组织的现有安全政策和安全合作机制,传统安全共同体难以应对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安全共同体理论的反思,提出了建构"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设想,对其特征、类型、动力、建构路径等进行探讨,并对多边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扩展。非传统安全共同体强调国家间面对共有威胁时的共同命运,提倡"类安全"意义上的联合与共享,是消解"资源性"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径。"和合主义"以"优态共存""共享安全""安全共治"为核心范畴,是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价值前提,"多元多边合作"是建构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最佳方案。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区域、次区域等各层次的非传统安全共同体建构,也是中国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美国媒体与国际反恐联盟为个案研究,认为媒介外交与国家本体认知、国际形象的建构、全球政治体系的重组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而美国政府在"9.11"后对媒体的成功运用标志着媒介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新外交范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产型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东盟5国1971—2007年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是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单向因果关系,印尼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因果关系,菲律宾和泰国则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盟5国都存在长期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联盟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对其研究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有助于学者们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国际关系研究。围绕着联盟的起源这一主题,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在最近的十多年来,这一主题的研究又与单极体系内的联盟现实相结合,提出和分析了如下方面的核心问题:联盟需要什么样的共同利益基础;制衡性的联盟为何没有出现;国际结构如何塑造大国的联盟选择;地理因素如何影响联盟的形成以及联盟起源的其他根源有哪些。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总的来看,现实主义范式的研究占据了主流地位,系统性的理论创新不够,并没有提出解释联盟起源的新的核心概念,即如果把联盟界定为一种明确、稳定的战略关系,而非仅仅是针对安全威胁的军事同盟的话,仅有结构现实主义和威胁平衡理论是不够的;联盟起源的理论研究仍然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建构一种更加普遍的、有强大解释力的利益关系概念,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国家的联盟选择战略,将会有助于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联盟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南海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极为重要的区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使稳定的大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单就缓和的目的而言,难点在于领土争端的现实性特征,使南海成为了一块"信任真空"的地带。相较于领土,边界具有可被建构的属性。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边界研究的前沿观点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可以为我们建构一个松缓、漂移、可渗的边界空间提供理论支撑,并使域内国家的认同得到重塑,进而设计一种基于建构视角的"进阶模式",打通难点,弥合南海区域的信任真空,使区域的缓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当代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和区域多边合作愈发重视,然而,不断出现的合作困境也透露出理论与现实的不适,依照旧式国际合作理论对国家理性的先验假定,国家的个体理性与工具理性似乎必然同合作发生冲突。但本文认为,国家理性需要随现实国际环境和国家互动情况进行调整,新型国际合作理论亦需要建构。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应注重集体中的公共性与相互性,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二元统一。新型国际合作理论在建构路径上,需要通过个体认知需求、调整国家理性、发起互动并建构集体认同来逐步实现,制度安排是新型国际合作理论落实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义虎 《国际观察》2005,24(1):16-21
国际关系理论历来存在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整合问题。这三者整合得好 ,会发展出成功的理论范式 ,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 ,就“理论价值”而言 ,本体论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的最基本问题 ,也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什么的本源性课题。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第三次、第四次论战来看 ,它们均直接与本体论问题有关 ,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 ,这种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已经大大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就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建设来说 ,只有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 ,才能建构起中国学派。需要强调的是 ,以自己的本体论为基础 ,建构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 ,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源泉 ,并提供知识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批判了国际关系学科"西方中心论"的现状,主张建立以多元普遍主义和世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学,鼓励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有学理意义的理论建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学术性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呼应以及彼此间的互动,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界定,同时也试图回应一些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和质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进程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社会转型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学术界在重视西方社会转型研究的同时,非西方国家社会转型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1861年至1917年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研究已有不少精品成果。最近,王云龙教授的新作《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沙皇俄国最后60年社会转型历程解析》一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以下只标该书页码),不仅对俄国社会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是以新视阈和问题意识建构社会转型理论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值得关注。该书把结构与过程、时间与空间辩证统一起来,为重新审视俄罗斯乃至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维度,从而为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