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修改的宪法,正式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新实施的国家监察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反腐败国家立法,将监察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固化为法律制度,是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宪法的修改和监察法的实施,实现了监察工作有法可依,必将促进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更有力地推动反腐败斗争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深入发展,直至取得压倒性胜利。作为监察机关,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  相似文献   

2.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一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监察法的通过,是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固化为法律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房山区深入学习领会监察法精神实质,坚持以监察法为遵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到推动监察法实施、强化国家监察  相似文献   

3.
正监察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党的十九大对此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将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  相似文献   

4.
正制定监察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这是我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监察法共9章69条,规定了总则、监察机关及其职责、监察范围和管辖、监察权限、监察程序、反腐败国际合作、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法律责任等。  相似文献   

5.
<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是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再动员、再部署,为改革在全国推开指明了方向。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的现实需要。腐败问题区别于一般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反腐败是政治性很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国家监察法的通过,意味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固化为法律制度,是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监督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庆市纪检监察机关将深入贯彻好、实践好、运用好国家监察法,切实肩负起党章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大庆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成效卓著。中国共产党客观总结历史实践经验,实事求是地指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提出新目标: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理顺新思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积极面对消极腐败;拟定新举措: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成效卓著。中国共产党客观总结历史实践经验,实事求是地指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提出新目标: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理顺新思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积极面对消极腐败;拟定新举措: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正3月20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八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这部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法律庄严面世,开启了国家反腐败立法大踏步向前的新征程,必将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激荡起巨大回响。监察法的诞生经历了哪些不平凡的过程?这部法律有哪些地方值得特别关注?将会产生怎样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我们梳理了7个关键点,带你读懂监察法。  相似文献   

10.
秦前红 《理论建设》2018,(1):109-110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政治领域展开的一项重大改革,可谓是搅动了政治改革的"一池春水",既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形成新的民主结构,又重构了国家反腐败体制,织就了一张几乎覆盖所有公职人员的大网。这可以说是当下一种根本性的宪制变迁。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关键正是宪法设计。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向社会公布之后,引起广泛争议。有学者提出,国家监察委员会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人大机关实施监督,是"以下犯上",是"儿子管老子",不符合政治逻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政治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实施全面的国家监察,不存在任何政治逻辑问题,当然,也不存在权力保留的问题。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做出了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随后决定试点监察委员会。这既是反腐治本之路的新探索、新征程,也是撬动政治改革的新支点、新信号。如何在反腐败和政治改革两个层面认识这次监察体制改革,以及如何落实对监察委员会自身的监督,对于把握这次改革的内涵和推动反腐败与政治改革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监察法出台,并不意味着监察体制改革工作结束,而是意味着监察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要把学习宣传监察法与抓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厘清改革还需要细化的事项、还需要完善的制度、还需要突破的瓶颈,一项一项把这些工作抓深抓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宪法地位,赋予其法定职责和权限。根据宪法修正案的相关精神,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制  相似文献   

14.
《监察法》与《刑法》均属反腐败立法的范畴。"两法"位阶关系的平等性、立法理念的预防性、具体内容的相通性等,奠定了其衔接协调的现实基础。但是,由于"两法"规定的差异性,导致现实中出现如监察对象是否包括单位、人大代表等争议问题。司法实践中,应立足"两法"衔接协调的视角,树立法治统一原则,明确界定监察对象标准,厘清监察对象的具体范围,不断推动反腐败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两会期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从最初的立法动议,到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再到最终形成法律,始终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无论是监察委的成立,还是监察对象的全覆盖,抑或用"留置"取代"两规",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作为国家反腐败工作的专门立法,《监察法》对反腐败  相似文献   

16.
《廉政瞭望》2004,(4):16-16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新的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给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增强队伍素质,着眼于创造队伍活力,着眼于提高工作水平.在全市纪榆监察系统深入开展了“三比一争创活动”(比读书学习、比工作实绩、比工作创新.争创一流  相似文献   

17.
正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国有企业作为与资金项目等直接挂钩的责任主体,却未完全纳入监察体系中来,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新《监察法》第十五条第三项明确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列为被监察对象,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举措。首次将国企管理人员列为被监察对象新《监察法》所说的管理人员不光是国企高管,甚至可以延伸到国企最基层  相似文献   

18.
监察监督作为反映监察委员会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从规范的运行层面回应了集中统一反腐的政治逻辑。作为监督的实现方式之一,其广义监督的范畴涵盖了监察委员会业已整合的监督、调查与处置职能,性质上有别于党内执纪监督、人大权力监督及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在监察委员会广义监督职能的实现过程中,应从监督权配置的政治逻辑原点出发,严格保障监察监督各项功能实现的特定方式;应遵从监督法定、正当与公开的基本原则,防止“以调查为中心”的办案模式僭越监察权应有之边界;应从政治、社会、法治与人文功能期待上畅通监察监督权利救济渠道,以确保处于法治化轨道中的监察监督机制之形成契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连续20年的普法教育,法制意识已在不断地深入人心。虽然如此,执法犯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事件还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按照党中央反腐败的总体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了专门的执法监察机构,以使法律法规起到法制的作用。近年来,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执法监察部门,按照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部署紧握法纪之绳,把执法监察工作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力度,切实加强领导,使执法监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一赦难了之     
曾晖 《廉政瞭望》2013,(15):22-23
采取“赦免”,既伴随着一些地方反腐败“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争议,又体现了现实反腐的矛盾,是矛盾妥协的产物。作为不公开的局部实践,其政策效果也难以评估。不过,从如何发挥其反腐败的积极作用考虑,必须审慎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