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外交的新高地>一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符合世界进步的潮流,合作、责任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旨,并主张中国外交未来如何应沿着"合作、责任、进步"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本文还分析该书的世界观特征,同时还对书中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外交:国内变迁、外部环境与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宗友 《国际观察》2006,27(4):33-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念层面都展现了一些明显不同于已往的新特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新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社会发生剧烈变迁以及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走的是由周边到全球,从实践到理念的发展轨迹.中国新外交的实践和理念,已经并且将继续对周边及国际秩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中国经济外交转型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09年以来,东亚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导致了中美邻互动关系的新逻辑,由此降低了中国传统经济外交的战略效果。"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实现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大战略,正是在中国外交转型背景下经济外交模式调整的产物,其着眼点在于运用市场和经济资源开拓中国与周边及世界的外交新局面,以缓解周边战略压力和构造地区新秩序。"一带一路"需要发挥中国经济外交引擎作用,让地区关注点重新回到"共同发展"议题上,改变粗放的传统经济外交模式,以双边关系为节点有序缔结网状多边合作,通过打造周边战略支点国家,推进差异性经济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和外交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中国的发展为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交则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座金矿.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促使我们理论研究者要想在前面,对这一变化及其世界性影响展开前瞻性研究.毕竟,理论工作者不是"救火队员",但却是"预警员",需要做"走在政策实践前面的研究".国际关系学科要受人尊重,恐怕非得从基础理论建设开始.各位谈到的许多"领域外交"研究,都可谓中国外交中的新研究议程,有些"领域外交"尽管历来就有,但是在当代却有新内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形势日趋动荡。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日本的"右倾化"日益明显,朝鲜核问题错综复杂,蒙古发展"第三邻国"的关系,俄罗斯积极推进北极开发战略。上述新变化也给我国的东北亚问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为学习落实中共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精神,2014年3月12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与东北亚研究新视野"的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东北亚地区形势的新变化等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真知灼见的观点。本刊针对美日韩同盟、安倍政治与国家战略转型、朝核问题、中日韩合作、中俄北极战略、蒙古与北约的关系等一些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与思考整理成文,在此辑要发表,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变化,并对我国未来周边外交战略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有关8位驻外大使外交经历的系列力作,从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这一宏大的历史视角,印证了中国与世界关系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套系列丛书中,马振岗大使所著的《难忘英伦》,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1954年前后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回顾了中国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由来,探讨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所持的保留态度,着重揭示了新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背景,认为放弃"双重国籍"是新中国在权衡周边安全环境和国家利益得失后进行外交战略和策略调整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外交在新世纪不断调整,2016年以来推行"积极进取的人道主义"外交,取代了之前的"零问题睦邻"外交和"宝贵孤独"外交。土耳其"积极进取的人道主义"外交主要的试验田是叙利亚、利比亚以及其他非洲地区,其重要工具包括军事干涉、人道主义援助、高层交往和贸易关系等。土耳其的新外交基于对区域局势和土耳其自身遗产的新认知,体现了其外交哲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对变化局势的创造性应对。它摈弃了防御性特征,潜藏着众多风险。其实践行动牵扯到多个行为体,触动了多方的根本性利益,国际社会对其褒贬不一,其未来前景尚需持续观察。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对外政策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一、毛泽东外交思想为中国外交奠定基础,使中国外交从20世纪50年代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转向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二、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领导实施了中国外交又一次重大调整,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受住了两极格局瓦解和世纪之交国际风云剧变的重大考验,为中国和平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三、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变化"沧海桑田",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习近平同志提出并领导实践的外交思想,已历史性地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行动指南。纵观历史,中国外交之根本宗旨,正是始终服务于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11.
国际定位是中国外交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定位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崛起的新兴大国,从国际体系边缘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从国际事务的被动参与者成为发挥一定引领作用的负责任大国。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等国际定位始终保持不变。中国国际定位的变化性和稳定性影响到中国外交,使其在观念、政策、方式、风格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仍保持基本战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4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与校中东研究所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举办了"中国外交的新领域、新议程、新机遇"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邀请了上海和浙江的国际关系学者就中国外交研究中的相关领域做了主题发言,讨论内容涉及中国的人文外交、准联盟外交、地方外交、人权外交、公共外交、援助外交、多边外交、经济外交、中国海外利益保护、20国集团、区域主义外交以及中国外交研究新议程和新机遇等话题。这次主题讨论得到《国际观察》杂志主编胡礼忠教授和执行主编武心波博士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对讨论内容作了必要的编辑和整理,以"主题讨论"形式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次国家政府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的重要表现。国际上有"平行外交"、"多层次外交"等各种理论从制度、形式、规范等不同的角度阐释次国家政府外交的重要性,而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平衡发展,90年代到20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及近年来以战略性与多样性的深度融合为特点的三个阶段。结合云南德宏州参与跨境合作的案例,本文认为,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开始具备软介入、战略性、功能性等特征。次国家政府外交的进一步发展既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为外交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4.
试论邓小平外交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的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调整中国外交政策,使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 策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和 国际风云激变的严峻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 养晦、有所作为”的伟大方针。这些构成了完整的邓小平思想科学体系。邓小平思想准 确地体现了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和当今时代的本质,不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并 为中国新时期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大国外交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同传统的大国外交相比较,中国外交的时代特色最为鲜明。新中国始终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时代特征相继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外交的主题。这种时代特色决定了中国的大国外交要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根据世界局势变化而推出的新国际观,必将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共赢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结伴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呈现出多层、多样、多元性的特征,体现了中国接触世界、融入世界、塑造世界的努力,有助于避免体系性对抗冲突,推动国际体系变革朝着健康稳定、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向。选择"结伴外交"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它深刻反映了国际环境变化、中国发展需求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中国采用更加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以适应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国际体系,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展望未来,中国要推动"结伴外交"继续深入发展,持续打造发展更高层次、更富内涵的伙伴关系,突出支点国家作用,运筹大国竞争合作,构建遍及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锻造出中国特色的大国新外交。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外交和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体系进入转型期,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外交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大转换,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复兴之路,中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建立在成功实践基础上的大国外交理论也随之不断开拓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着眼中国发展新要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回答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由大变强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外交提出的新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外交新理念,彰显了中国大国外交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相似文献   

19.
农业外交是一种古老的外交形式,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议题。当前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农业外交提供了新契机——为加快中国农业的国际化经营及农业外交注入了内动力,沿线国家对于发展对外农业合作的强烈需求为中国的农业外交提供了外推力,中国与沿线各国资源的契合为中国推进农业外交搭建了牢固的桥梁。当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开展农业外交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包括对象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中国与对象国之间在农业合作中的技术层面问题、自然灾害与动植物疫情风险以及国内部门利益竞争等。要搞好农业外交,中国需要做好农业外交的顶层设计,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双边及多边农业合作机制,扩大与涉农国际组织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张党琼 《东南亚》2015,(2):26-30,108
我国周边邻国众多,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国际格局及周边国家情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周边外交战略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把周边外交纳入"顶层设计",彰显新一届领导人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视。在与众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缅关系的地位较为特殊,发展同缅甸的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缅甸政治转型的背景下,中缅关系面临新挑战,需要审时度势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