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金香丹 《东北亚论坛》2024,(1):80-95+128
构建“供应链联盟”是拜登政府对华制衡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强化美国对印太地区供应链的控制力,削弱中国影响力。拜登政府无视供应链权力结构的本质特征,利用地区各国对其安全、经济依赖,推动供应链由“经济驱动”向“政治驱动”方向调整。然而,权力来源多元、环节复杂交叉、相互依赖导致一国控制供应链的难度愈加提高。面对供应链复杂性与中国生产、资源、市场优势,“联盟”难以精确确定对华“断链脱钩”范围,亦无法根本性降低对华依赖。而在分散化供应链权力结构下,美国的伙伴国势必在发展与安全间寻求平衡,拜登政府协调联盟的难度持续加大。供应链权力结构调整的结构性动力来自于中美实力差距变化,所谓“联盟”难以实质性强化美国的供应链权力,中国与域内各国所形成的供应链黏性成为反制美国单方面对印太供应链塑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洁能源供应链指清洁能源开发、输送、存储、消费各环节涉及的装备制造链条。在能源转型加速的时代,一国对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塑造具有显著的地缘政治意涵,一些属于产业范畴的行动可引发国家权力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拜登政府着力重塑光伏和锂电池供应链,主要动因是美国的相对弱势地位、对能源安全的担忧、贸易壁垒的有限效果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其战略方向包括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产业本土化、以人权理由打压中国产业的政治化、拉拢盟友加强治理的阵营化、关键矿产资源供应的多元化。美国重塑清洁能源供应链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的战略,其外部成效将大于对内部产业的扶持,国际资源开发与技术合作变得更加敏感,碳中和时代的地缘政治秩序加速形成,供应链武器化程度继续上升,中美关系发展可能面临更多困难。  相似文献   

3.
拜登总统上台后,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逐渐成型,特点日益明晰。该战略聚焦于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国际机制和盟友为抓手打造新兴技术与全球规范层面的美式霸权,以国内网络安全和新兴技术政策助推国际政策实践。然而,拜登政府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有其内在缺陷,有违历史潮流。意识形态攻势在数字时代已成冬箑夏裘,美国江河日下的国际规则制定权与其网络霸权之间的落差一时难以弥合,美国国内政治的掣肘与过度安全化和地缘政治化的理念更使得其网络空间政策进退失据,但是拜登政府的网络空间政策对中国技术、经济和政治发展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必须审慎应对。  相似文献   

4.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为了保持美国的网络空间技术优势和掌握其规则制定权,在网络空间领域仍对中国持强硬态度。拜登政府的对华网络空间政策具体举措,包括增强技术能力、强化供应链安全、炒作中国网络威胁、强化联盟关系、制定国际网络规则五个方面。拜登政府此举主要基于四方面考量:将中国视为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重视网络安全;以网络空间合作为抓手修复联盟关系;重视国际制度领导权,谋求掌握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权力。拜登政府的对华网络空间政策,将会增加中美网络空间"技术脱钩"风险,也会导致中美战略竞争难以缓解,致使美国的盟国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战略选择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因此,中国需要在增强自身网络空间实力的基础上,化解美国在国际上的对华联合施压,缓解中美在网络空间领域的竞争,破解美国对华网络空间的污名化,增强中国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拜登政府按照安全化逻辑不断充实美国太空战略的既有内涵,形成了覆盖战略指南、优先次序、基础设施、军事能力及至国际合作的完整体系。其动力从表面看来自两个方面:为了节约资源而优先追求太空规范霸权,为了提升威慑效能而强化太空军事霸权;从深层看来自美国重振国际体系霸权的意图。由此,拜登政府太空战略实现了间接—直接目标、规范目标与军事—政治—经济目标的有效整合。其中,拜登政府着重加强两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围绕太空军控规范、太空和平利用及规范建构联盟建设等提升美国的太空规范能力,二是聚焦优化太空作战体系、强化防御能力和开发前沿战力等巩固美国的太空军事能力。今后,拜登政府太空战略的规范化、军事化和系统化特征将进一步强化,可能会对太空治理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菅义伟政府的国际安全战略沿袭并发展了"安倍路线",其以印太地区为重点,升级日美印澳"指导性安全联盟",深化多边多层安保体系,强调经济安全保障议题,强化供应链安全,并经历了从反对构建"亚洲版北约"到利用多边围堵制华的路线转变。国际形势和印太权力格局新变化、美国对盟国的政策调整,以及推动战后日本安全战略转型和迎合国内政治需求等是菅政府调整和深化国际安全战略的主要动因。菅政府的国际安全战略在能力和框架上均存在缺陷,背后的安全理念也不符合时代潮流,难以获得地区国家的广泛支持,但其产生的复杂影响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7.
拜登政府上台后发布了《新冠应对和大流行防范的国家战略》《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和《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和实施计划》等聚焦生物安全的系列文件和倡议,标志着生物安全战略已经上升为美国政府的重要政策议程。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生物安全危机,拜登政府通过调整国内生物安全治理机制、加大生物安全领域的投资和开展卫生外交三种路径来推行其生物安全战略。该战略呈现出“全社会”“伪多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化”等特点,其目标在于:以促进美国生物安全强化美国整体国家安全、以生物安全为议题重塑美国国际领导力、以发展生物产业巩固美国生物技术霸权。在美国已确立对中国实施全面“竞赢”战略的背景下,生物安全治理领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美竞争的场域。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制度和生物技术经济两个方面。拜登政府基于地缘政治考量和以“竞赢”为基调的生物安全战略使得中美生物安全合作前景黯淡。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加速演进,气候变化与国际战略深度融合,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大变局和秩序重塑的关键时期。美国拜登政府重启气候新议程,将气候变化议题提升至美国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的中心地位,其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气候权力重组、气候安全体系重构、气候治理秩序重塑中争夺主导权,拜登政府的气候战略框架已基本成型。统筹应对美国气候战略竞争风险和深入推进COP26后中美气候外交,关系到国际安全体系与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的构建。中美唯有良性互动、拓展合作空间才能维护国际安全及人类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付随鑫 《现代国际关系》2023,(9):76-96+148-149
拜登用“拜登经济学”来概括其国内和国际经济政策,并将其作为谋求连任的关键口号。拜登经济学具有三大鲜明的特点:为美国经济发展设定清晰的国家目标,大幅度强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强国内和国际经济政策的整合。拜登经济学明确拒绝了美国过去40年里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范式,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完备且连贯的新经济范式的形态。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断累积的国内矛盾以及美国面临的越来强的国际竞争压力,直接原因是近年来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以及两党在经济政策上的新共识。拜登经济学的许多成果和政策都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它也面临着政治基础薄弱、财政状况恶化、外国反制等挑战。无论新的经济范式最终是否以“拜登经济学”命名,美国的经济治理都不可能回归先前的新自由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10.
拜登执政后,为加强与中国战略竞争,积极实施针对和围堵中国的复合联盟战略。拜登政府对华联盟战略的特征是“复合性”,其以传统军事联盟为内核进行联盟扩容,表现为联盟结构的“网格化”、联盟基础的意识形态化、联盟行动的综合化,在印太地区呈现出“北约化”态势。拜登政府对华身份的“安全化”、拜登政府对中国作为“外部威胁”复杂性的认知、议题联合的功能性与灵活性、拜登政府积极争取盟友和伙伴国对其联盟转型的支持,是拜登政府对华围堵复合联盟战略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拜登政府在不断调整和深化对华围堵复合联盟战略的同时,其复合联盟内部面临着美国实力相对衰落、复合联盟体系存在固有缺陷、复合联盟内部存在管理困境等诸多挑战。对此,中国可利用其面临的挑战,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实行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强化中国经贸优势、积极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等思路和策略,缓解拜登政府对中国周边产生的联盟压力。  相似文献   

11.
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安全在美国全球供应链调整中的影响日益彰显。在国家安全的视域下,美国政府调整全球供应链的逻辑依据为“国防论”与“选择性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国家安全侧重国家利益与价值,全球供应链调整则诉求产品(或服务)的可替换性,二者交互作用,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国防论”与“选择性贸易保护主义”就成为分析美国全球供应链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国防论”侧重诠释具有国防意义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而“选择性贸易保护主义”则分析了普通贸易实践对美国整体福利乃至国家安全的损害。美国在国家安全视域下调整全球供应链的路径依赖于软硬两种手段。一是无弹性的硬手段,表现为官僚体制、决策机制、相关法律制度与管理规范,美国全球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遵守,其具有吓阻功能。二是具有弹性的软手段,体现为国家战略以及政策说明等,其不具有强制性。基于此,这一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时下美国政府变动不居的对华经贸政策,构建合作与开放的中美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2.
After Biden took office,the United States,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main framework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Southeast Asia policy,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ts strategic input in Southeast Asia to expan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operation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First,consolidate its diplomatic influence.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因战略背景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工具调试,其主导的西方"技术联盟"作为关键的战略遏制工具,曾经成功地限制了战略竞争对手的经济与技术进步。面对新历史环境下的战略博弈,美国再次谋求联合西方盟友组建新的排他性"技术联盟",并加大与战略对手在新技术维度的战略竞争与博弈力度。目前的全球技术结构特征、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制约、欧美技术治理结构等多重矛盾因素,给"技术联盟"的建立及其战略有效性带来了新困境,但"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依旧可能是未来美国政府在"战略安全"语境下的优先战略选项。"技术联盟"扩散的"战略安全"逻辑阻碍了全球技术进步,并将催生全球技术格局的"隔离"状态,同时其外溢效应还可能包括瓦解全球价值链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4.
As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actively rectifies Trump's climate policy, climat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the EU is expected to witness significant progress. Although the convergence of transatlantic climate policies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but with their fundamental dispute over policy orientation left intac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an still be plagued by their respective domestic politics and different economic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5.
拜登执政后美国对华战略如何调整备受瞩目,美国一些智库则积极"兜售"相关政策主张,其中大西洋理事会发布的《更长电报:走向新的美国对华战略》匿名报告受到广泛关注。该报告反映出美国智库对华战略构想中区别于传统冷战思维的新内涵,在战略认知上更新涉华判断,臆想当前中国战略"脆弱点",批判特朗普政府对华"政治惯性",主张从外部瓦解中国;在战略目标上力推拓展核心利益、重塑国际秩序,强调"共同威胁"以重振霸权体系,旨在护持冷战后美国霸权地位;在战略布局层面,提出振兴国家权势和加强对华威慑、明确与华竞争合作界限并煽动意识形态斗争,以全面遏制中国。该报告肆意抹黑中国,错误界定中国国家利益,对中国充满恶意偏见和误判,其战略布局根本无法撼动中国大战略根基。值得警惕的是,该报告的部分战略与政策构想在拜登政府近期政策实践中已有体现,暴露出美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群体在涉华政策方面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认知。在中美战略竞争常态化下,必须厘清两国关系的"常量"与"变量",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尤其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美国对拉美政策奉行“新门罗主义”,加大了对拉美国家的干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如鼓噪“美国优先”,大打“贸易牌”“移民牌”,使前任奥巴马政府与古巴关系正常化的努力出现全面倒退,甚至拒绝承认委内瑞拉民选总统马杜罗而另行“任命”一个代理总统瓜伊多等。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拉美政治、经济格局也经历着深刻变化。中国、俄罗斯等在拉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落地生根,深化了中拉政治、经济互信;俄罗斯强硬支持委内瑞拉加剧了美俄博弈,导致美国“后院失火”的可能性增大,迫使特朗普深度调整美国对拉美政策。这一政策调整对美国究竟意味着全球战略扩张还是战略收缩,值得探讨。特朗普的拉美政策不仅会影响美拉关系及美拉双方的发展,也将影响中拉关系的发展。本文尝试对美国“新门罗主义”拉美政策的现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考察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朝鲜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朝鲜正在将政策重心从核武安全问题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对外经贸合作上。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表明,朝鲜正在探索"朝鲜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不触及朝鲜现有体制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改善产业结构,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通过体制外改革,建立新的经济发展体系,探索实现"强盛大国"战略目标的路径和方式。其中,对外经济合作对朝鲜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朝鲜还需要国内外各种条件和措施的配合,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当选后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期望凭借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的地缘优势,寻求南亚霸权的同时,向东扩展自己的战略利益。基于地缘政治和区域战略的需要,越南成为莫迪政府的“东向行动”政策的重要战略支持,两国不断推进多渠道的联系与交往,并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双边和多边层次上加强政治、军事、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尽管印越两国合作是基于战略和安全的现实需要,但由于两国均为中国邻国,且当前两国仍与中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因此在战略上相互借力,平衡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就成为两国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目标,印越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