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海权论无主共有等国际视阈下,北极地区的归属特别是能源资源权益的划分一直悬而未决——特别是在近年来北极环境变迁逐步加快、各国极地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全球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国拓宽能源获取渠道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无论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北极地区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非北极国家,都对北极有着较强的能源权益声索以及能源安全维护需求。围绕着北极地区的公共与私有属性界定、开放与排他政策选择、法制与权力标准划分等诸多问题,各国之间展开了全方位的多轮博弈。目前,在各国北极政策理念一致、目标冲突的背景下,在北极开展合作特别是能源开发合作也越发困难重重。而对于提倡构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来说,要想维护本国在北极的能源安全,就必须借助在北极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的力量,通过分享理念、设置议题、促成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北极事务的有效介入。这将有助于规避因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战略透支,为增强中国的北极能源开发话语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北极航道因为北冰洋的加速融化与全线通航的美好愿景,将对世界海运格局及国际安全态势产生巨大影响,其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北极战略。航运利益是中国最现实、最直接的北极利益,不仅较容易实现,而且政治敏感度较低。以北极地区国际组织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调节着国际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维护北极经济发展的有序运行,有助于"冰上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推动航道安全合作将是北极国际治理的主要内容,亦是中国介入北极事务的最佳切入点之一。制度性参与北极航运安全治理机制的建章立制过程,是中国优化"冰上丝绸之路"外部环境、护持中国北极利益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安全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使中国外交面临巨大的战略压力,维护能源安全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战略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便利的海域航运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为了实现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迫切需要进一步评估北极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作用,调整或重新定位中国的北极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应积极从保证能源消耗和海上运输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解框架中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国的北极战略。  相似文献   

4.
北极理事会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北极地区国际组织,其规则制定行为深刻影响了北极秩序的演变。中国不仅是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也是北极治理的后来者。要融入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北极治理格局,就需要借助北极理事会来维护中国的北极利益。获取并提升规范性话语权,是中国制度性参与北极治理的重要目标。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与北极治理环境的转变,为了护持合理的北极权益,中国有必要提升在北极理事会中的规范性话语权。当前,中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参会权来提升对北极理事会建章立制的知情能力,从而逐步突破身份与权益限制,以及北极国家对北极治理规范性话语权的垄断。  相似文献   

5.
马晓雪  刘阳 《东北亚论坛》2021,30(4):95-108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了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其中,维护和保障冰上丝绸之路安全已成为重大的现实需求.但是冰上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条件恶劣、地缘政治问题突出、各方利益协调困难,基于传统风险管控理论风险预测—风险管理的研究范式在冰上丝绸之路安全研究中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本文提出了在韧性理论框架下对冰上丝绸之路的安全风险进行治理的构想,将风险暴露且产生冲击(即扰动)作为韧性能力损失的必要条件,承认风险暴露的常态化,聚焦韧性治理能力建设,关注安全风险对韧性治理能力的动态冲击.从吸收—适应—恢复三个空间维度解析韧性治理能力的层次结构,从扰动之前—扰动过程—扰动之后三个时间阶段分析韧性治理能力对风险的管控机理,最后从形成定期风险评估制度、构建冰上丝绸之路技术—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冰上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理念三个方面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韧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北极秩序以美俄"双中心"权力结构、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低政治"规则体系与"差序"结构的身份认同体系为基本形态,呈现出以权力结构为枢纽的秩序生成机制,而科技驱动与体系投射是北极秩序变迁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受世界秩序加速变动的影响和北极秩序本身的形态与生成机制的制约,当前北极秩序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大国竞争态势强化、域内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北极争夺加剧,从而凸显北极治理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北极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国际法在北极适用的模糊性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北极治理不但存在制度碎片化导致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也面临北极争端加剧的现实挑战。在此形势下,新的北极治理模式应当走协同治理的路径,即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制度间有效互动、发挥北极理事会的协同平台作用和培育共同体价值共识,来实现北极事务中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日期的临近,各国加大了在阿富汗重建中博弈的力度。由于各国在阿的目的不同,利益相异,因此各国在阿战后重建中的力度也相去甚远。中国作为阿富汗的重要邻国,同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理应在新时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同样作为恐怖活动的受害者,中国更应加强与阿富汗的安全合作,共同打击恐怖势力,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速度在加快,经济上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影响力继续稳步提升,特别是在亚太地区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相应的军事实力,特别是远程海空军力量同样今非昔比;随之而来中国的利益也向海外不断扩展,国内资源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实力与利益扩展的同时,相应的利益维护,特别是基本的安全需求也必然增加。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中国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后,又颁布了《国家安全法》。新的《国家安全法》涉及总体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太空、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等"战略新疆域"的安全保障需求被纳入进来。其中作为"极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北极地区特别是北极通道的安全对中国总体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攸关中国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与生态安全等问题。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北极地区总体安全的维护中去,以多种手段确保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权益,进而维护中国的总体安全,并让北极通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相似文献   

10.
岳鹏 《东北亚论坛》2020,(2):32-44+127
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中国具有长期性的战略意义,而俄罗斯主动向中国发出邀请,其深层次原因是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增强在北极地区的活动能力;面对美欧制裁,希望中国填补欧洲国家在北极开发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希望与中国联手争取掌控未来北极地区机制制定的主动权。对中国来说,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自身也存在着积极开发热情与落后软硬件条件、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战略利益、地区相对收益与国家绝对收益、中方较高利益诉求与俄方有限合作立场这四个内部矛盾,而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中方要确立中俄北极合作定位及有序提升软硬件条件,将邀请日韩参与同增加对俄欧海运出口货物种类相结合,将国内港口力量整合与推进"借港出海"相结合、以及将深化中俄战略互信与扩大同北欧国家合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欧亚地区因其独特而复杂的地缘战略属性,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在生物安全问题上开展博弈的新战场。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梳理欧亚地区生物安全危机的产生背景、具体表现、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中美俄在欧亚地区战略博弈中的价值维度差异对地区生物安全发展走势的影响。分析发现,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中美俄对欧亚地区生物安全的战略期待存在根本性差异,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生物安全形势,欧亚地区急需更有效的公共治理产品应对发展危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治理方案,倡导兼顾各方生物安全发展诉求,以实现地区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开展国际协同合作,构建维护欧亚地区生物安全的保障体系。生物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应对欧亚地区生物安全危机的有效路径,也是对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思维的伟大革新和智慧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世界大国焦聚亚洲,究其原因是看中了亚洲的重要战略地位及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作为亚洲“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其对外战略重心应该立足于亚洲地区。不同之处是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是以军事为主轴,而中国对亚洲邻国的外交政策则是以突出“经略周边”为重点,旨在构建中国同邻国相互开放的新模式,不断提高相互开放的水平。中国“经略周边”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已越来越清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愿意把中国的发展惠及到周边国家”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我国“经略周边”的对外开放大战略。  相似文献   

14.
在特朗普政府不断强化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战略界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负面认知突出,认定"数字丝绸之路"在经济利益、技术发展、军事和情报安全、国际标准和规则、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其构成挑战,反映了美国战略界日益从"数字地缘政治"视角审视对华政策。为应对"数字丝绸之路",美国从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对中国企业打压、深化与盟友和伙伴国协作等方面多管齐下,并通过推动"经济议题安全化"、挑弄意识形态分歧等方式压制中国的"数字影响力"。美国将东南亚视为制衡"数字丝绸之路"的首要区域,不断细化充实"印太战略"框架下的相关机制和举措,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与日本等国协同推进对华竞争。尽管美国的制衡措施会对"数字丝绸之路"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受限于国内国际各方反对因素,美国难以实现其压制中国经济和技术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渔业问题看北极治理的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去一般性的科考研究,关于北极问题的战略研究趋于强调国家主导和现实博弈,对于治理的路径与绩效评估较少,缺乏对全球层面制度因素的讨论。本文以北极渔业问题为案例,通过分析需求与供给、自由与管控、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的治理失衡现状,总结出以权力扩张、责任混淆、执法赤字和价值观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治理困境,从而归纳以制度为依托的软性治理、半封闭式的互补性竞争治理以及相互约束的排他性治理框架,为北极治理的路径选择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阿富汗与中亚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同时阿富汗问题对中亚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随着2021年美国仓促撤军、塔利班重新夺取政权,中亚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引发大国为争夺地区安全和经济主导权展开新一轮地缘政治竞争,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又遭遇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中亚地区安全的新特征、新变化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阿富汗变局后中...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但世界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国际领域 对立冲突加剧, 特别是大国在国际上的利益纷争, 使许多全球问题的国际解决陷入僵局, 人类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面临新的挑战 。大国具有特殊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对消除国际社会的对立冲突、维护 世界和平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 中国是一个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 。  相似文献   

18.
“颜色革命”无疑是冷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它不仅激起了一连串独联体国家的内部政治变动,也是对原苏联地区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进程所进行的一次带有阶段性意义的检验和反思。进而言之,“颜色革命”反映着新世纪以来欧亚大陆内部各大国力量对比与竞争的态势。本文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大国关系在各个层次上的博弈和互动,同时提出了独联体发展前景的几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的加快,北极的国际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北极权益的争夺也愈演愈烈。由于北极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北冰洋沿岸国和非北冰洋沿岸国都试图寻找符合本国利益诉求的战略定位,因此导致目前北极地区的相关概念混乱不清,不利于北极问题的可持续性解决,也有可能演化成地区冲突。本文探讨了北极地缘政治的多尺度特征,包括地理区域尺度、地缘安全区域尺度、地缘政治区域尺度和地缘经济区域尺度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北极地区的北冰洋沿岸国与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与北极利益攸关者、大北极国家与泛北极共同体等相关概念;并对北极问题和南海问题进行了正确区分,阐述了北极问题和南海问题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明确北极地缘政治的多尺度特征及相关概念,才能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北极可持续发展建设实践,也能够避免其他国家将北极与南海相提并论,避免干扰我国南海权益的正当维护和北极权益的正当争取。  相似文献   

20.
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东北是个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奠定了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基础,使其成为全国工业化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东北地区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已由原来煤、电、石油基本自给的地区转变为煤、电不足和石油输入的地区,能源资源已进入枯竭期.而与东北地区接壤的俄罗斯东部地区是世界上能源丰富的地区,从资源、区位、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具有融入和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充足条件,完全有条件成为东北能源的原料基地.因此,为从区外提高东北地区的能源保障能力,今后要不断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