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4年12月10日到11日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主持召开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来自3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现代国际关系》总编陆忠伟研究员专程到会,作了国际形势报告。会议以“建构中国理论,创建中国学派”为主题,回顾了建国以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英国学派如今已成为非主流理论中影响力颇大的一支。随 着英国学派在冷战结束后重新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 随着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学科意识”的普 遍增强, 中国学者对英国学派的兴趣开始增长, 并有意识地对其理论特征进行深入探索。作为摆脱 “美国话语霸权”之束缚的成功样板, 英国学派别具一格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提 供了丰厚的思想启示, 主要体现在理论定位、发展方向以及“问题意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义虎 《国际观察》2005,24(1):16-21
国际关系理论历来存在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整合问题。这三者整合得好 ,会发展出成功的理论范式 ,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 ,就“理论价值”而言 ,本体论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的最基本问题 ,也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什么的本源性课题。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第三次、第四次论战来看 ,它们均直接与本体论问题有关 ,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 ,这种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已经大大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就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建设来说 ,只有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 ,才能建构起中国学派。需要强调的是 ,以自己的本体论为基础 ,建构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 ,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源泉 ,并提供知识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国意识,有一个局部发育、整体性自觉(强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由发育期进入整体性自觉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理论大讨论实质上是一场理论系统化的学术努力,产生了多方面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中国学派"概念的提出。从中国意识,到中国理论,再到中国学派,这是一个递进向前的逻辑。将关系性这个概念作为中国学派建构的本位,是建立既符合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努力,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在中国学派提出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假定,其中体系程度较高、参与讨论范围较广、地域性较强的三个理论流派是道义现实主义、共生理论和共治理论。建立和发展中国学派,有必要建设一套相互间密切联系的概念群或概念体系。关系、共生和共治等概念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未来的中国学派建设,关键要在整合、抽象、国际化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创新任务更加紧迫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清华路径""上海学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学。具体而言,无论是"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共生论""天下体系理论"还是"关系理论""文化国际主义""合异论"等,都包含在中国和平发展学之中。尽管在"中国学派"内部还存在着学术上的分歧,但各学派都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概念,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中抽象核心思想,从既有的西方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便为不断完善"中国学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正在围绕和平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要直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而且还要不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学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和平发展学并不是为了取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是要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理论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6.
一个理论范式的形成需要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目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形成了四种范式,这意味着突破旧范式、创立新范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并且新理论和新学派的发展也日益困难.与此同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正在努力"去西方化",寻找中国问题,唤醒中国意识,构建"中国学派"的呼声一直很高.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历史学派"和"问题学派"两种路径,不过,他们都陷入了各自的困惑.与西方相比,中国古典国际思想是相对贫乏的,"历史学派"从中国传统知识中汲取智慧的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问题学派"的困惑在于如何形成对特定问题的抽象化的理论解释,即对理论假设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云 《东南亚纵横》2011,(11):71-74
冷战结束后,区域化"国际社会"的全球发展趋势明显,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很难诠释和驾驭,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在更广阔的时空观中来观察和分析国际关系的区域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东盟则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国内6种国际关系专业期刊1996-2006年所刊发的6388篇文章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认为,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过程中,国际关系专业期刊仅仅充当了一个发表论文的平台或阵地的角色,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引导、交流互动的作用。鉴于此,国际关系专业期刊不但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关注中国学派的生成问题,还要自觉担当起组织和引导的重任,主动发挥联络人的作用,组织力量针对该问题进行较为集中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拉美国际关系研究影响较大的几种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拉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理论学派很多。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中拉美成为西方理论学派传播最广的大陆。下面择其主要者予以介绍。一、经典理论学派,亦称传统理论学派、现实主义学派。其主要理论是“国际权力均衡论”或称“均势论”。这个理论学派历史悠久。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该学派一直很活跃,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不乏其人。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梅特涅(1773—1859)、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1815—1898)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均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在创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我们应当遵循运用这一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联系,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的原则.建立再现国际关系整体、揭示其演变规律的范畴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特有的逻辑行程,我们必须准确地确定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以及逻辑终点。本文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应以主权国家为逻辑起点;以国家(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对外行为的动因、国家之间关系的特征、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演变为逻辑中介;以对国际关系的运动发展以及冲突与合作的理论概括与规律性说明为逻辑终点。在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还必须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显著,产生了各具自身特色的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天下体系理论和共生理论等,而且都出版了各自的代表性著作,初步形成了"中国学派"。之所以要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主要是因为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身存在着缺陷、不足和局限性,在多年间忽视和看低非西方思想文化,甚至加以排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由于其局限,解决不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认为,产生于非西方地区的理论,其发展有三种境界:一是要独立思考并敢于质疑既有理论;二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探索理论;三是走自己的路,建构自己的理论学说。迄今为止,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并正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2.
均势的理论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炜 《国际观察》2006,(1):55-60
均势和均势思想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均势理论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长盛不衰的理论之一.均势思想来源于古老欧洲的政治经验和外交实践,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休谟和卢梭等著名学者堪称是均势思想史上的坐标,他们完成了"均势"从历史经验到国际体系构想的思想演进过程.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均势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摩根索、怀特、基辛格和沃尔兹等学者在均势概念、生成机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学术论争使均势理论日臻成熟,奠定了均势理论作为现实主义学派基本逻辑的学理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框架到底是什么"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中国哲学的文化根基,同时尊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将两者融合成新的本体论认识,以"陆王"心学的认识论作为过渡进一步论述儒家思想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认知,尝试在哲学意义上回答"‘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框架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加强国际关系领域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话语权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课题。当今世界,由美国主导的话语霸权处处可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中国学者已经取得不俗的研究成果,但是尚未改变中国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在国际关系领域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话语权,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扬弃中国传统外交文化,全面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尤其是加强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同时,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国际关系领域的中国学派与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威胁论”的渊源存在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中, 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又是最 新的理论版本。该理论认为大国关系是永远的悲剧, 并根据其逻辑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观 点仅仅从国际社会无政府结构的角度分析, 忽视了对中国国家意图的考察;停留在“循环的”、“宿 命的”历史观上, 忽视了各国强调发展和国际机制约束力日益加强这一现实;关于中国“修正主义 国家”的论述也存在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的新媒体时期, 是公共关系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其标志是“关系管 理学派”成为当前主流的公共关系理论典范, 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认识论来看, 新 媒体建构的“熟悉的陌生人全球社区”, 使建立社会信任关系成为公共关系的主要目标;从本体论 来看, 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传播转向关系, 传播、关系和管理三个核心概念的地位作用 发生变化;从方法论角度看, 公共关系理论建构从策略方法转向伦理方法;从价值论角度看, 公共关 系理论范式从降低成本范式转向增加收入范式, 公共关系成为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同样重要 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说"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首先要面对的是"理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中寻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对理论概念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在思考“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时,本文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中国”的含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受到“忽视”的问题、研究日程上的核心问题、“谁”的国际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