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内部武装冲突占据了当今世界武装冲突的大半,冲突后如何对这些国家进行安全治理,不仅关系到冲突国本身的安全,也关系到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为全球安全治理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冲突后国家进行着维护和平与建设和平的任务。维和行动从最早的管理国家间冲突,到管理国家内部冲突和人的安全,直到今天发展成为管理冲突后国家的全面建设与和平。然而理论上的发展在战略和实施层面出现断层,维和人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建设和平任务,效果却不佳。从联合国在非洲(尤其是在南苏丹)的维和行动可以看出,在维护和平方面的成就远远大于建设和平方面的成就。维和行动中存在着三个深刻的悖论(维和行动的局限、联合国的性质与其能力的局限以及其他行为体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系),影响着维和行动的有效实施。要想更有效地参与冲突后国家的安全治理,联合国应成为和平进程的帮助者而不是干预者,注重东道国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包括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维持和平与建设和平、联合国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西共体组建维和部队干预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内战,在维护西非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西非维和行动是在联合国及非统组织无力解决而西方国家又不愿卷入非洲地区冲突的情势下,由西非国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地区冲突的一次尝试。但维和行动是否违反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否具有合法性也引起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国际和平参与战略包括在"维持和平"行动中发挥重要支柱作用,在"建设和平"行动中发挥主要参与者作用。这一战略是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实践,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具体实践,并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资本。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提出和平理念,也包括直接进入冲突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实现持久和平,并在热点问题调解、承担国际突发紧急任务、维护国际航道安全、确保国际核安全等多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联合国成立后不久实施以来,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为缓解与消弭有关地区与国家的紧张局势、冲突和危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维和行动已成为联合国主要职能与任务之一。无论过去、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联合国维和行动都有其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随着联合国及其维和机制的增强,其维和行动及其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5.
国家(汲取)能力对国内冲突复发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和条件性的。这个关系受到方向相反的三个机制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国家能力的提高会增加反叛者军事挑战政府的难度和机会成本;但在短期内,强化汲取能力的努力会增加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导致他们对政府的怨恨和对潜在反叛者的同情;大量增加税收会降低国家和平承诺的可信度,危及冲突后的和平局面。作者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证实了这一基本假设。经验检验还发现国家能力对冲突复发的影响基本上是一个国内政治过程。前一轮冲突结果对之的影响尤其强烈。相反,国际维持和平行动和外来援助不仅无助于巩固国家能力对和平的积极作用,反而可能抑制国家能力独立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将"联合国维和行动"改称为"联合国和平行动",行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维持和平"、"预防冲突"和"建设和平"等诸多环节;二是重视发挥地区组织在维和行动中的作用;三是坚持性别平等,增加妇女参与维和的力度。这与联合国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从1990年起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主动作为,表现出大国担当,受到广泛国际赞誉。  相似文献   

7.
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在处理地区冲突和争端的实践中的创举。1948年联合国向巴勒斯坦派出“停战监督组织”,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项维和行动。 维和行动是指联合国根据冲突当事方的同意,实地部署军事、警察或文职人员,通过非强制性行动,在联合国的指挥下协助控制和解决争端的行动。 维和的实质是“维持”和平,而不是通过采取强制的武力行动实现和平。它的根本作用在于,为通过其它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维和行动真正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是在80年代末冷战结束前后,同传统维和行动相比,被人们称为第二代维和行动(1988年以后的行动)有显著不同。 维和领域目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如何总结经验,解决现存的问题,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是联合国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几内亚湾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中国与几内亚湾地区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和平与安全合作:支持地区国家的安保能力建设;参与联合国在该地区的维和行动;参与地区国家战后重建等。目前,双方在和安合作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鉴于此,中国参与国际和安合作的理念应有所突破,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以发展促和平的理念和方式,将预防冲突置于合作的优先位置,并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上,适度加大对几内亚湾地区和安事务的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是指联合国根据其有关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和平或维护和平的行动。其目的是遏制威胁和平的局部冲突的扩大或防止冲突的再起,从而为最终的政治解决创造条件。维持和平行动在《联合国宪章》中并未提及,它是联合国在调解和解决地区冲突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建设和平成为联合国和平行动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人的安全”话语开始兴起,因此,需要把人的安全置于建设和平的实践场景中来认识。建设和平的两大支柱——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与人的安全的两大核心要素——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之间分别存在因果关系。长期以来建设和平被建设国家的任务绑架,具体表现为“自由和平”主导了建设和平,结果是对制度建设关注有余,对经济发展照顾不足;重视了人的政治安全,却忽视了人的经济安全。这样,建设和平的结果是建设了“虚幻的和平”,人的安全表现为“虚幻的安全”。崛起的中国的对外援助和经济活动传播了“发展和平”的和平规范。“发展和平”关照了被“自由和平”轻视的经济发展这一支柱,有利于保护人的经济安全。21世纪建设和平应当是“自由和平”与“发展和平”的结合,是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而人的安全保护则应当是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结合。这可能才是建设持久和平之道。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联合国一直致力于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并为此不断做出努力。除了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和其他专门机构时刻关注中东地区局势发展,审议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的对该地区发生的战争、冲突、人道主义灾难以及其他事关地区安全与和平等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各种建议外,联合国还在该地区实际展开维持和平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区域大国,南非在非洲安全秩序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4年民主转型后,南非国家身份定位由西方的"白人飞地"转变为"非洲国家","以非洲为中心"成为南非外交政策的战略优先。南非非国大政府秉持新的国家身份认知,不再将非洲国家视为国家安全的威胁,而是命运与共的合作伙伴。南非通过参与解决非洲国家冲突、加强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支持非洲冲突后重建与发展进程、推动联合国与非盟加强战略协调与合作、参与多边维和行动等方式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扮演了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者的角色。南非虽然在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的某些领域发挥了独特的引领作用,但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力相对下降,使其越来越无法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非洲安全形势。域外大国和国家集团加大对非洲安全事务的干预力度、其他非洲区域大国的竞争,也对南非在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了制约。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增长陷入衰退和社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南非政府将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用于解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直接介入非洲冲突解决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下降。南非在参与非洲安全事务过程中将更加惜用自身国内经济军事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外交手段、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依靠。  相似文献   

13.
《2 4 2号决议》国际社会为结束阿以冲突做过许多努力 ,其中最显著的是通过了联合国安理会《2 4 2号决议》。该决议首先重申“不允许以战争获得领土”的基本原则 ,然后要求冲突双方 :1 以军撤离在最近冲突中所占的领土 ;2 尊重并承认该地区内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决议的核心是土地与和平的关系 ,即要求以方把侵占的土地还给阿方 ,同时要求阿方给予以方持久的和平。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土地换和平” ,该原则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接受了这个决议 ,但它们对决议的解释大相径庭。阿拉伯国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际社会推动马里和平事业的重要机制,"联合国马里维和行动"在推动马里国家和平进程、打击地区恐怖势力和促进国际多边合作方面取得不少成就。但与此同时,该行动也在安全形势、维和能力建设以及与驻在国关系等问题上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最终成败尚难预测。本文简要梳理了联合国马里维和行动的组建过程,分析了该行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生事物, 它在《联合国宪章》中并没有规 定, 而是在后来的联合国维持和平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联合国在解决严重的国际争端或冲突 的过程中, 曾多次采取维和行动。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形成和发展看, 分为冷战前和冷战后两个时 期。冷战前的维和目标不是“建立”和平, 而是维持和平。冷战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职能上发生 了一些变化, 由维持和平向缔造和平和用强制性的手段“促进”和平的方向转化, 表现出了新一代维 和行动的主要特征, 使联合国维和行动陷入困境。只要国际社会认真对待维和行动中出现的新问 题, 吸取教训, 找出症结, 维和行动在今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努力中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国际社会为促成双方和平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巴以之间仍然冲突不断。2008年6月19日,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后,巴以之间赢得了短暂的平静。随着停火协议期限临近,双方冲突又起。2008年底以军突然发动铸铅行动,暴力冲突变成了战争屠戮,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  相似文献   

17.
西共体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后,非洲自主解决内部冲突的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突出地表现在区域性国家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申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在西非,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有力促成了利国内和平的实现,为维护西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旷日持久的维和行动也使维和部队面临诸多棘手问题。对此次维和行动进行冷静反思,可以为非洲未来维和行动的实施及自主维和机制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内战中的反政府武装跨越国境开展抵抗行动将威胁区域安全。内部冲突的外部化成为目前国际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与之相关的内战的域外情境,此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内战当事国、跨境行动的反政府武装及其接收国之间的策略互动模式。当越境散逸的武装分子与接收国之间的实际关系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策略互动将给当事国内部武装冲突局势和两国关系带来多种可能的结果。当事国内部冲突风险和国家间冲突风险至少受到三方面影响。第一,接收国影响武装分子行动的能力。第二,当事国阻止叛乱受到接收国资助的行动强度。第三,两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等方面影响。一国内部冲突与政府间摩擦之间的关联性将为区域安全机制的调停或维和举措带来额外挑战。国际社会在应对冲突威胁的行动中需要精确识别内战外部化问题的具体策略环境,从而为推动各方达成长效和平方案做出实际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武装冲突结束之后,冲突发生国的重建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全球性问题。积极参与冲突后重建符合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中,中国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参与了大量冲突后阶段的安全重建、政治重建、法治重建、经济重建和社会重建活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认清冲突后联合国框架下重建活动的情势变化,积极参与其制度构建和规则制定,确立灵活、全面的冲突后重建参与方针,对中国获得冲突后重建的话语权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 ,外国私营雇佣军公司越来越多地介入了非洲的内部冲突 ,这一现象的兴起有复杂的国际背景 ,也与非洲的冲突形势密切相关。有 3个主要的外国雇佣军公司介入了塞拉利昂长达十年的内战 ,它们的介入在客观上对塞拉利昂的冲突局势产生了影响。公司化的雇佣军行为 ,是对塞拉利昂这样弱小但资源丰富的后冷战国家新形式的“新殖民主义”。尽管塞政府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主权和人道主义代价 ,雇佣军没有也不可能给塞拉利昂带来和平、稳定与民主。塞拉利昂的稳定依然非常脆弱 ,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仍然没有找到在非洲冲突国家实现和平的有效方式 ,非洲的和平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