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世纪之初,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一次"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讨论会.本文是这次学术会议的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多极格局时代,美国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做出调整,但严重受制于内外各种因素.在地区层面,中东、欧洲、亚太各自的秩序都在演进,各种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着未来形势.在全球范围内,权力分散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秩序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中美关系对未来亚太地区秩序的形成意义重大,双方战略竞争凸显,但仍应开展战略合作,应对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已超越了两国的范围,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中美关系事关世界大局,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中美两国应在共同利益与共同责任的基础上,平等互利、加强合作,促进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4.
中美关系与亚太地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地区是中美利益的交汇区,中美战略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地区格局的走向,同样,地区格局的演变也影响着中美关系。未来,在亚太地区,中美之间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有着较大的合作空间,但双方也存在着明显的战略取向的冲突。美国将追求维持其对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实现所谓"美国治下的和平";而中国坚持主张国际政治民主化,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与亚太国家发展合作关系。这种理念差异和政策取向将对亚太地区战略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安全目前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新理念。习近平主席近期在上海亚信峰会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这可以概括为可持续安全四项基本原则,堪称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理解可持续安全的真谛,有必要从国际战略的视角予以解读。邓小平30年前提出的两大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伴随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如今可以概括为安全与发展。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非传统国际格局的出现及矛盾激化,迫使美国调整在传统国际格局内的政策优先顺序。中美谋求可持续安全有利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弘扬可持续安全理念可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钱文荣 《和平与发展》2010,(5):1-5,73-76
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而且对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已经并将继续造成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及大国之间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推动了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的改革;促进了国际体系内部结构的变化。但是,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未发生改变:G20已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讨论应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主要平台,而G7和“金砖四国”将分别成为两大力量在这个平台中协调立场的核心:欧洲将是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将长期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国际体系的变革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将始终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和较量。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的经济和对外政策正在经历重大挑战,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俄美、中俄等大国关系正在经历调整期,而南奥塞梯战争是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变化的反映,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大环境日益改善,而中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战略相得益彰,将促进两国及区域经贸合作。但两国在经贸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两国加强政治互信,以减少合作阻力。  相似文献   

8.
最近三四年以来,在众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舆论精英引领下,在铺天盖地的传媒/网络舆论造势下,人们普遍相信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甚至本质的变化,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定位发生了根本改变。美国一位知名国际政治学者提出了G2论,声称今后世界上的事都由美国和中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冷战后时代的单极格局,多极化进程不断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多极格局时代.这个时代中世界力量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去美国中心化",其本质特征是权力扩散.随着美国不再具有单一霸主的国际地位,不仅中、欧、俄、日、印等大国自身独立性不断强化,众多中等国家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11.
共同利益常被视为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基础,但鉴于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众多,有必要把强调义务而非利益的、基于角色的合作模式作为补充的合作路径。在国际安全关系中,相关国家所应承担的角色及义务有其客观性,基于角色的合作能够为相关议题以及行为体间的合作提供一个相对客观、中性的规范指南与解决方案。朝鲜半岛核问题、南沙岛礁主权争端是东亚安全的两大挑战,中美在这两大问题上的角色互补,是两国基于角色推进良性安全互动的切入点。但出于维护地区霸权的利益考虑以及地区制约机制的缺乏,美国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角色错位和义务失范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在朝核问题上逃避自己当事方的责任,本是南沙岛礁主权争端问题的第三方却试图选边站,使得东亚安全局势更加复杂,中美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为此,有必要彰显规则意识,强调相关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东亚安全议题上的角色义务,最终促使美国角色回归并与中国开展良性安全互动。  相似文献   

12.
Since 2014,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India relationship has followed a trend of starting high and ending low.The China-India relationship warmed up rapidly in the first two years,which nevertheless failed to bring about a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 in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as India's strategic doubts about China and their differences of interests on numerous issues still pose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13.
近代的中、日、俄 3国文化 ,代表了东北亚国家文化现代化的 3种类型 ,也代表了东北亚国家现代化的 3种类型。日本文化的近代转型是 3国中比较全面、比较彻底的。同日本相比 ,俄罗斯的近代文化转型受俄国旧传统的制约只是半转型 ,而中国的文化转型虽然与俄罗斯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却比俄罗斯的上层文化转型更为狭窄。这正是 2 0世纪前半期在文化上 ,中国先学日本、后学俄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关系,并用此分析冷战后的中国—东盟关系。本文认为中国—东盟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国际社会,主要依据有:两者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的机制化程度不高。所以,要改善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至少做到: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跨文化交流,真正发挥双边国际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之内的中美关系经历了1972—1989年、1989—2017年以及2017年之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制衡、塑造与争胜先后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逻辑核心。在第一阶段,美国对华的国家安全战略逻辑是“借重以制衡”,即借助中国来平衡苏联,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被美国视为“友好的非盟国”。在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二阶段,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逻辑是通过“接触以塑造”,希望塑造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对外行为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一度被美国视为潜在的战略伙伴。在2017年以来的第三阶段,美国试图通过“竞争以制胜”,防止中国的发展超越美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内的中国以及中美关系全面转向消极。50年来,中美关系经历过两次转向和重构,目前第二次转向和重构仍在进行中。过去50年,中美关系总是关系到美国全局性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问题;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涉华部分超越党派之争,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很多议题和提法都长期存在,或者早有伏笔。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华议题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中美关系的合作面和竞争面都有明显增长,但竞争面的比重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This year mark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and the victory of the Anti-Fascist War. The WWII is an unprecedented disaster for humanity and, however, it can never be guaranteed that world wars will not break out again in the future. Just as wars can be classified as cold wars and hot wars, peace can also be defined as cold peace and real peace. Cold Peace, as an unstable st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y bring misleading perception of peace, where peace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potential crises may lead to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wars. This is clearly reflected in concerns of western scholars as exemplified by what is called Kissinger’s Worry and Haass’s Question.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question from a strategic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 1) historically, it takes a long time for people to realiz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wars; 2) currently, we are in a dangerous stage of cold peace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 the Sino-U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ill be crucial to the major power relations that affect China’s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find ways to deal with the two major relations and play its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world peace.  相似文献   

19.
何德勇 《东南亚》2009,(2):27-3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分享东盟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印度积极发展与泰国的关系,两国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印度发展与泰国的关系只是印度东进战略的一个部分,但泰国却是印度进入东盟的桥梁,印度欲通过发展与泰国关系,对东盟施加自己的影响。本文对印度提出“东向政策”以后印泰关系的发展历程、原因及前景做了阐释,并对印度发展与泰国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Given the widely shared belief that, following a long period of crisis, the American-led liberal world order is now in transition, the question arises: what comes next? Considering China’s ‘parallel order-shaping’ project with respect to the liberal order as a harbinger of a ‘multi-order world’, it is reasonable to expect a concert-like mode of ordering, which will draw on a new common language to reach consensus among proactive stakeholders at the global level. Those interested in maintaining the liberal character of this arrangement, such as the EU, should therefore steadily engage in the process leading to its establishment in order to gain and retain full membership while enhancing their discursive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