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均势的理论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炜 《国际观察》2006,(1):55-60
均势和均势思想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均势理论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长盛不衰的理论之一.均势思想来源于古老欧洲的政治经验和外交实践,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休谟和卢梭等著名学者堪称是均势思想史上的坐标,他们完成了"均势"从历史经验到国际体系构想的思想演进过程.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均势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摩根索、怀特、基辛格和沃尔兹等学者在均势概念、生成机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学术论争使均势理论日臻成熟,奠定了均势理论作为现实主义学派基本逻辑的学理地位.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形势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变化,新的力量平衡正在形成。美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企图在新的地区均势中充当平衡国。然而,美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力量相互对比的变化,该地区现存力量结构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新的均势体系与传统的均势体系之间的差别,都对美国的这一企图构成了障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均势的生成机理、功能效用及其与霸权的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均势的生成既源于人性本恶,各国有意而为之,也离不开国际体系对国家行为的制约,各国不得已而为之。其次,均势是实施国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其他国家亦并非是消极的被制衡对象,主要成员国可发挥均衡作用;在特定情况下,均势可维护小国的独立与安全。第三,冷战后均势与霸权更加紧密结合,不再截然对立,霸权国运用霸权均势,以均势手段来为霸权目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除俄罗斯和中国外,法、德等美国的欧洲盟国也纷纷采取外交行动,试图阻止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有学者由此认为世界上出现了“软均势”。本文介绍了“软均势论”的由来和内容;认为它反映了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批评;并指出它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在理论建构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认为,软均势理论仍属于现实主义理论范畴,它的提出意味着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前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摩根索的均势理论及在当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势理论在摩根索国际政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摩根索以人性本恶为最根本的理论前提,由此出发比先前的所有先驱都更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各个基本信条,他特别强调通过均势来限制国际权势斗争,以便在保证国家独立和安全的同时谋求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和平。二战后变化了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赋予均势理论以新的含义,均势理论的范畴、方式和运转规则都表现出新的特征,若将均势作为国家战略的中、短期目标,或许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若作为长期目标,其维护地区安全的作用就十分值得疑问。  相似文献   

6.
冷战的终结,打破了东北亚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两极均势格局,东北亚进入了关、俄、中、日合作与竞争的新时代。美、俄、中、日以地缘政治为视角,采取均势制衡理论,以确保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关、俄、中、目的均势战略博弈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东北亚地区脆弱的和平。  相似文献   

7.
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也有一定影响。冷战结束后,均势演变愈来愈依赖于多极化而存在,均势的作用也由于冷战后历史条件的变迁,有的延续至今,有的正处于新的演变过程中。“三角”关系作为均势的典型被当作大国的战略加以运用。面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均势问题,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影响加深,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环境变迁,拥有核武器国家增多,大规模战争可能性降低,各种利益互溶性增强等,出现了均势从古典和以集体安全为特征朝溶和型范式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蒙古国将均势理论引入到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中 ,其对外贸易已完成了向多元化均势格局的战略转移。在产业结构变动中 ,农牧业比重明显上升 ,说明经济结构向较低层次的衰落。今后蒙古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工业、建筑、交通、通讯、商业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戴文观点的基础上对"单极稳定论"提出了批判.首先,文章认为戴文关于单极体系下国家将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对美国制衡的观点值得商榷,戴文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均势与国际竞争的概念.其次,文章从单极本身的稳定和单极能否带来和平这两个角度讨论了单极世界的稳定与不稳定因素.最后,文章指出"单极稳定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漏洞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欧洲为实现统一先后进行了四种模式的尝试。采用经济一体化统一模式后,欧洲传统的均势理念和均势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整合形成了有利于和平稳定的权力制衡和权力共享的基础,国家关系出现质的改变。欧盟逐渐发展成为"相互依存共同体"、"化解危机共同体"和"制度共同体",通过协调利益和健全制度化解冲突,保持均势平衡。  相似文献   

12.
忻华 《国际观察》2003,(4):67-72
中东地区人文环境特殊,战略位置险要,因而"安全困境"问题尤为突出.化解此困境的传统对策无外乎均势、集体安全和霸权体系三种.但由于强权政治的特点和内在的缺陷,这三种对策都不可能有效化解中东的"安全困境",国际社会应帮助中东各国缩小彼此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悬殊差距,并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地区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它是在英、奥两个主导大国的推动 下,通过协调大国矛盾,在寻求各国共识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均势体系。维也纳体系存在时间虽然 不长,但是它却给国际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维也纳体系框架下,通过大国协调达成的主 权国家之间具体划界原则、多边国际会议制度以及对欧洲集体安全机制的探索、对研究国际合作等 问题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全困境"、均势理论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困境"理论和均势理论是指导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理论.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对美国对华政策走向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一个全新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持续飚升,俄罗斯经济实力的逐步恢复,它正试图改变欧盟东扩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战略挤压。俄一面谨慎地规避与美、欧的正面冲撞和全面抗衡;一面利用其外交、能源等优势,竭力在东欧、中亚、中东等传统政治舞台发挥作用,增强地区事务话语权,进而推动地区战略均势的重建,以维持和扩大本国的战略空间。中东地区因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利益,当前已成为俄罗斯构建地区战略均势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战略文化视角看印度的大国地位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基于其权势基值,特别是从考底利耶现实主义传统和"婆罗门"等级世界观出发,把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印度在南亚、亚洲和全球体系这三个层面推行均有明显二元特征的战略,即基于"地区核心国家"的身份定位,在南亚反对印巴间的均势政治;基于多中心国际体系构想,在亚洲推行对华均势政策;在全球体系上,对美国而言,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的崛起中大国,则有意无意地扮演"有限的挑战者"角色.  相似文献   

17.
基辛格是国际外交舞台上拨弄风云的高手,又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派中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头号外交家,他推崇的“均势”外交给他带来了赫赫声名,并左右着那个时代美国的外交走向。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主要表现为:否定道义外交,强调利益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强调用力量均衡来维护美国安全,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但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是不“纯”的,它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成分。其理想主义政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安倍政府对东盟的现实主义外交渗透着严重的"实力支配主义"及"利益至上原则",其战略目标不单纯是谋求维护及扩大日本在东盟地区的现实利益,更意图与东盟个别国家乃至东盟整体建立以合作应对中国威胁为基本价值观、以集体遏制中国发展为战略目标的同盟体系。自2012年末安倍政府上台以来,它就通过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维度对东盟国家展开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外交。但必须指出的是,安倍政府对东盟的现实主义外交暴露出强烈的逐利性,同时,刻意追求对华均势的战略效果,凸显"继承性、破坏性、争议性、自我性"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核心要旨是意图"塑造"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均势体系来约束中国的对外行为及中国崛起对东亚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于与中国关系定位的调整。为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应采用经济手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加深,把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外交和政治实力;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实际行动消除中国迅速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和疑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亚洲区域多边机制中,以新安全观发挥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地区均势安全格局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发生新的分化组合,中日俄三强关系的重构同处于美国霸权辐射的历史时空中,使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极易受到超级大国的影响。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一超三强的特点为超级大国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美国为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和维护霸权,进行了联日制华、牵制俄国和打压朝鲜的战略布局。美日强强联合催生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因而陷入结构性困境,建构均势安全是21世纪前期实现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