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以实践辩证法为哲学根基、以辩证矛盾观为根本方法,彰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遵循,并将意识形态作为核心向度。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内涵意蕴与辩证智慧,使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在理论守正与创新中孕育产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发扬、在斗争本领的涵养与强化中得到传承、在意识形态引领和争论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核心品质,强化斗争精神的矛与盾以提升斗争能力、巩固斗争精神的本与基以强化自我革命、深化斗争精神的谋与略以提升治理效能、保证斗争精神的质与效以汇聚建设合力。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斗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内容。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法和矛盾学说深入剖析了意识形态斗争思想。在毛泽东看来,意识形态斗争区分为社会不同阶级的思想斗争和党内的思想斗争,二者的性质、对象、方式方法有着本质性区别。意识形态斗争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能混淆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界限;意识形态斗争也要分清党内政治路线斗争和个别问题的分歧。毛泽东意识形态斗争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主导符码,不断遭遇来自协商符码和反对符码的解码压力。意识形态治理的方式是以意识形态符号整合社会思想,获得广泛认同,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成,为普通大众阐释现实和指示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符号的传播转向和治理方式,主要表现为:从宣传到传播的媒介平台转换和从一源到多源的传递模式转换,使意识形态符号治理方式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话语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从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史观的本体论、追求“科学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论、到揭示两大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矛盾论和实现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方法论,共同构成了政治哲学范畴的出场逻辑。在政治哲学范式的意蕴嬗变中,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呈现出从“意识形态”概念到“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从批判术语到建设话语、从建党理论到灌输理论的内在张力。从政治哲学视角下分析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于:要植根鲜活实践,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时俱进;把握战略需求,在破立并举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守价值立场,在规律遵循中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在晚年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的重要著作。在其中,尽管恩格斯仍然是在否定性的概念框架和解释原则下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但是并不妨碍他在破立并举中,对意识形态产生根源、根本功能、构造规律及其本质属性做出肯定性的原理揭示和要义阐释。"意识形态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是支配个人的国家力量""意识形态总是会对现有的观念材料进行加工和发展""意识形态总是会改造并生成新的传统力量"四个经典论断,集中体现了这些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的原理要义,堪称典范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6.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中国东北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缘位置、社会环境等因素,成为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这种传播并不是偶然和无序的,而是客观地体现于传播媒介、传播地域、斗争模式三维进路之中。传播媒介方面,起初以俄国工人为媒介到后来以文字和社会组织为媒介,由单一走向丰富;传播地域方面,体现为"北下"和"南上"两个方向;斗争模式方面,体现为东北地区的工人运动由"自在"走向"自为"。这三维进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存在着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向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认同的理论转换问题。这个转换根植于其理论缺陷——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线的逐步抛弃,从而导致以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取代,以及人的解放之"乌托邦"探讨。这一转换与缺陷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于,在我国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弱化"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转换和缺陷,进而考察由此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以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舆论斗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发展和中国化的全过程。在指导无产阶级舆论斗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舆论斗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涵盖斗争原则、斗争载体、斗争手段、斗争策略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体而言,党性原则是舆论斗争的根本原则、大众媒介是舆论斗争最为重要的武器、批判揭露和监督批评是舆论斗争的重要手段、灵活斗争策略是舆论斗争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舆论斗争思想富有实践特性和与时俱进理论品格,为新时代舆论斗争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0.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意识形态安全日益重要的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庞大的观念体系和复杂的精神现象,我们必须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就层次而言,从不同主体看,可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从高低水平看,可分为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和日常观念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自身具有的层次性,为军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以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并未被遮蔽,相反却突显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关注新媒体境遇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掌握传播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机制,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资源,强化话语监控和制度规范,营造积极健康而又合理有序的虚拟话语空间,巩固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蕴含了丰富的传播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中的重要范畴。在网络时代,这些观点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提供了哲学依据、理论借鉴和传播策略。因此,在网络时代,用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来指导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治理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碎片化传播方式弱化意识形态凝聚力、信息算法推荐技术削弱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风险、西方媒介霸权威胁意识形态权威性等方面,为此需要从构建治理格局、完善治理制度、创新治理技术、增强治理能力等方面加强治理,不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与资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之间的斗争一直尖锐地存在着。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五十周年时,剖析一下这场斗争的现状,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艺术思想,与资产阶级艺术思想本质上的区别,对于认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实行一元化领导,对于把不同阶级的多元化思想冒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元化领导下的百花齐放,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同、整合与革命动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确立、巩固与群众动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凝聚发展共识与改革动员和新时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复兴动员的四个阶段。在这一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凝聚时代共识、需要坚持斗争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牢牢掌握领导权、需要守护人民中心的价值选择、需要推进话语转换。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给予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维度,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性,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主体,将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领航定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适应时代要求,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政治性的意识形态研究到学术性的意识形态研究。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向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决定了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占统治地位.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住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新时期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这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论述,旨在回应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与实践》2004,(1):4-5
第一,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复杂有时甚至是尖锐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任务十分艰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  相似文献   

19.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宣传大众化”,尽管是词语表述上的细微差异性变化,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面进行调整的清晰的思维脉络和轨迹。具体表现为:宣传目的从侧重于意识形态政治权威的树立到着重于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建构的转换;宣传作用从侧重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到着重于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转换;宣传形式从侧重于中国作风、气派到着重于人们的思想心理特点、社会需要的转换;宣传内容从侧重于本源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着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转换;宣传原则从侧重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原则向着重强调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原则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