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近代反日独立运动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95—1945年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台湾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投身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台湾独立、民主和回归祖国的伟大运动.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后人的景仰.然而,当今鼓吹台湾脱离中国而独立的“台独”历史著作,却往往无视台湾近代反日独立运动认同中国的祖国观念和目标取向,而将这一运动曲解为“台独”的前期历史,籍以  相似文献   

2.
王蒙 《两岸关系》2011,(3):21-22
2010年4月,我在台北参加文学讨论会,有机会听到了马英九先生与刘兆玄会长的讲话,他们对于台湾的文化发展有很好的期许,近期,刘兆玄又提出了要在中华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交流上发挥尖兵、催化剂的作用。我好像看到了两岸携起手来、共同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景,这太令人欣慰了。  相似文献   

3.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最为根本的认知和最为深刻的觉解,传递着一个民族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最为崇高的精神追求。同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五千年的历史中蕴含了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相契合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传承至今构筑了今天中国政治发展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是农民根据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文化观念来判定的,一致性高,认同感就强;反之,认同感就弱。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适应和改造农村政治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得到农民的认可。然而,纵观转型时期的农村,农民对党政治认同也遭遇了一些困境。为此,要创新农村政治文化,确定农村政治文化创新的方向,塑造农村公民文化,提升农村政治社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社会,农民既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政治认同的主体。乡村治理必须以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而乡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又与农民的政治认同度息息相关。农民利益的实现需要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治理发展的目标是趋向乡村"善治",于是"善治"理念便对提升农民政治认同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对于处于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公民的政治认同经历了从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从盲目认同到理性认同、从精神认同到物质认同的发展转变。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民的政治认同在绩效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存在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需要在深入持久的反腐倡廉中,实现国家的和谐治理,在健全完善的公民利益保障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不断推进的公民教育中实现政治共识的凝聚增强。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崛起,日本为了摆脱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命运,实现富国强兵,掀起了一场推翻封建幕府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立宪政治建设是明治政府建立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结果,是日本实现富国强兵的历史要求。立宪政治有效地整和了社会力量,降低了社会发展成本,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为什么长期存在人治现象?除商品经济在中国尚未得到高度发展这一物质因素外,传统政治文化的羁绊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主观力量。本文拟从政治文化角度对中国社会人治现象的根源作一些分析,以期有助于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 何谓政治文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认为,每个政治体系都表现为一个特定的政治行为的模式,这种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具体来说,政治文化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李娟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10):22-2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君主民本、三纲五常、内圣外王等专制思想,也涵括民惟邦本、修身内省、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对党员民主素质尤其是民主意识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在认真梳理和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增强党内民主意识,对党内民主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美军的占领下,根据《波茨坦公告》,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制定了和平宪法,确立了象征天皇制。战后日本虽转向象征天皇制,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政府有意识的强化,而且日本精英保守阶层始终加强天皇的权威,所以天皇依然处于权威的顶端。这种权威被日本新民族主义视为不可替代的象征性存在,并且跟日本修宪等国内重大议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对日本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2)
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位,亟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本体论思维、功夫论、生成论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以及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强大生命力,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文化自信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  相似文献   

13.
青年教师是主导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从政治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质上把握住了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向心力和归属感,促进了个体文化理念与高职文化的融合,对高职院校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向阳 《前沿》2009,(1):180-182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领域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也形成了传统文化对自身文化地位的认同与现实追求。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一元文化认同与追求已经不适应现时代的文化发展要求,在多元文化认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超越自我,认同现时代的多元文化需求,以体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为自己走向现时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而中国古代人们的政治观念,也为门阀政治的形成和存在创造了条件。因此,对门阀政治与传统政治文化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探讨,有助于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门阀政治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张娟 《前沿》2006,(10):185-188
腐败的泛滥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根源,其中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无疑不可忽视。传统政治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包含集权专制,“人治”、官本位、宗法、臣民意识等封建思想糟粕,也具有德治、尚贤、义高于利等廉政文化精华。其糟粕构成了腐败滋生泛滥的心理温床,其精华所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教化则应该为我们所弘扬和用来构筑反腐败的思想防线。有效反腐要求我们对传统政治文化仔细检索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公民政治道德建设陈泰乾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专家学者讨论甚多,也发表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问题;二是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来为现代社会服务的问题,本文也就这两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中国传...  相似文献   

18.
马华  李庆召 《求索》2011,(2):90-92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提到一种文化制度可能成为民主的阻碍,或者说是多种文化不支持民主,他在《文明的冲突》中甚至认为"在实践上,儒教或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不适合民主。"耸人听闻的断言伊斯兰教、儒教与民主是难以搭配的。但随着第三波潮流的波及东亚一些儒教影响下的国家或是改造传统信仰实现了文化与民主的对接。非西方文化因素似乎已经不再是民主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深受儒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存有民主的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实现转型促进民主发展?构建中国民主的可能性道路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帆 《思想战线》2007,33(3):94-98
文化产品是文化认同的载体,文化认同是文化产品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文化贸易,其实质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认同的达成与接受,文化贸易的出超和逆超背后是文化认同资源的争夺。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文化贸易平衡的出路在于主动参与国际间的文化竞争,由被动的参与者逐渐成为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改变不利的贸易条件,从而有效地捍卫自己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20.
叶君 《长白学刊》2008,(4):142-144
语言具有双重身份,这决定了在语言接触中必然发生文化接触。母语者对母语与外来语的语言态度体现了其价值现,而对外来语的认同与对母语的忽略则体现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汉语在与英语接触过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严重。需要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