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小学阶段的择校现象已经出现,并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据对农村义务教育调查的实证研究提出择校的主体、所择学校类型,并从学校布局、教师流动、从众这三方面对择校的现实原因作了解释,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择校都是明智的,对择校应该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2.
2011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海燕 《小康》2011,(9):56-60
本次调查显示,六成家长和学生对国内教育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超八成受访者表示所在城市"择校"现象严重,"择校问题"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香港;超九成家长有意愿送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受教育,其中17.5%的人表示"有意愿,也有实力"  相似文献   

3.
王贺 《人民论坛》2014,(8):83-85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与社会过度需求之间的矛盾、就近入学政策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择校问题普遍存在、乱象丛生。政府应当通过完善义务教育择校机制、优化择校政策、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规范和引导义务教育择校行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与社会过度需求之间的矛盾、就近入学政策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择校问题普遍存在、乱象丛生。政府应当通过完善义务教育择校机制、优化择校政策、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规范和引导义务教育择校行为。  相似文献   

5.
就近入学和自主择校作为义务教育权实现的方式,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对受教育权的侵犯。就现行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既要看到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又要考量其不足,从而建立就近入学和自主择校相互协调的路径。在具体的规则设计中,要结合程序正义理念来实现对择校机会的公平分配,同时就自主择校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程序和实体措施上的弥补,实现义务教育从程序正义向结果正义的靠拢。  相似文献   

6.
聂品 《北京观察》2010,(4):42-45
<正>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是全社会持续关注的教育热点,也是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不少研究成果致力于对政策的诠释及辩护,许多媒体报导着力于现象的描述及归纳,大多是单一的针对择校现  相似文献   

7.
考生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试过程较为复杂,影响应试状态因素较多,良好的应试状态有助于考生应试能力的发挥。犹如运动员参加一项重大的比赛,只有具备优良的竞技状态才能比出好成绩。为探索考生备考应试状态的一般性规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期间我们对所有北京地区考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到调查数据并结合考生的报名库和成绩库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确定影响考生应试结果的一般规律。本次研究测试时间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一门课程应试结束,测试对象为完成五单元考试内容的所有考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56份,北京考区共有290人参加完本次考试,问卷回…  相似文献   

8.
教基一[20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审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审计局:2010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0]6号),提出了治理工作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各地相继出台了实施办法,经过努力,不同程度上缓解和遏制了择校乱收费。但是,从近期开展监督检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治理目标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群众对择校乱收费问题反映依然强烈。为实现"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得  相似文献   

9.
视点     
浙江将出重拳治理择校乱象在1月17日召开的2012年度全省教育局长会议上传出消息: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各地要合理划定中小学学区,努力把择校率降到5%以下,或做到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佘宇  孙飞 《时事报告》2014,(4):47-4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实现途径,现状却不容乐观。公众反映强烈的“择校”问题,负面影响非常突出,亟待解决。“择校”的根源在于校际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尤其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对于家长而言,“择校”的背后更多的是“择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投入、教师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但关键仍然在于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1.
葛剑平 《人民论坛》2014,(12):64-65
<正>择校产生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择校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是出现择校问题的核心矛盾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针对北京等19个重点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提出详细的时间表:到2015年,这些城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这种政策的导向对平缓当下竞争激烈的"择校热",保障每个公民均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开封市择校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择校费也是越收越高,并且屡禁不止,薄弱学校的教室甚至空出一半。分析称,择校的存在既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又给掌握教育资源的部门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和权利。因此教育资源均衡化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4,(6):73-73
《时事资料手册》的“考试园地”栏目一向以“贴近读者,服务考生”为宗旨,为给广大考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2004年9月以来,本刊在北京部分考研辅导班中组织了调查,直接了解针对政治科目考研学生的用刊需求,并据此组织权威专家撰写辅导文章。  相似文献   

14.
最近,北师大关于择校费的一项调查指出,北京中小学的择校费已经平均达到两万元。这是迄今为止的最权威也是最明确的数字。只是遗憾这项调查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有多少中小学生参与了择校,每年的择校费一共收缴高迭多少钱,这些钱都用于何处。 在经济社会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由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解决。一项收费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看合法不合法、合理不合理,毕竟在金钱之上还有恩格斯所说的道德和良心。  相似文献   

15.
百姓声音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如果要保证每个孩子能够良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不能将各个中小学分为三六九等。要避免择校现象的存在和扩大,可能只有教育的管理部门扭转服务意识和态度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家长就只能被迫地为孩子择校,因为这是现阶段条件下的理性选择。——采访对象:郑老师,某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有一子,刚上初中我想在短期内教育部取消高中择校费难以实现,即使政府硬性地规定,各重点中学和地区教育部门也会采取隐蔽的形式来变相收费。——采访对象:王处长,公务员,数量经济学博士,有一女把儿子送到国外读书…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择校入学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令人关注的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使得择校成了必然,成为各方力量的一种博弈。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怎样使有限的财政投入更好地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我认为,应在不减少对好学校投入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教育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出现令人忧虑的畸形发展。 一方面,“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校际之间师资的极度不平衡,使得“择校”大战近几年来仍在各地上演,尽管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是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取消“重点”中学,小学毕业生基本“就近分配”,但家长们仍愿付一笔“择校”费。 另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父母们对子女教育的高期望值正无形地制造着子  相似文献   

18.
<正>《新快报》日前报道称,教育部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教育部表示,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坚决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看到教育部的这个承诺,笔者不禁想起"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这一目标从1993年提到了2010年,实现目标的  相似文献   

19.
《协商论坛》2011,(12):61-61
贵州多名公务员考生在体检环节被指定医院判定为不合格,失去录取资格,但重新体检却显示正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2月3日表示将派员赴贵州调查此事、姑且不讨论这次贵州公招体检中是禽出现了有考生所指责的"精确制导、定点清除"舞弊情况,但以前贵州省、贵市相关部门回应来看,至少足以说明:我们并小缺乏相关规定和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20.
蔡雪静 《当代广西》2008,(15):54-55
教育培养好下一代是家长、学校的期望和目标。可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宁愿出高额赞助费、舍近求远、送子女进名校的所谓“高价择校”现象,而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