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死亡时间(PMI)与血液红细胞AT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确切死亡时间的尸体30例,在死亡后6、8、10、12、14、16、18、20、22、24h分别于第4肋间进行心脏穿刺取血,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血液样本红细胞ATP含量(μmol/gHb),并观察红细胞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亡后1~24h之内呈现非匀速下降趋势,与死亡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1(P=0.000);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及尺。值为:Y=-0.096X+2.872(x为死亡时间),R2=0.936,P=0.000。结论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后1—24h之内的变化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死亡时间(PMI)与血液红细胞AT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确切死亡时间的尸体30例,在死亡后6、8、10、12、14、16、18、20、22、24h分别于第4肋间进行心脏穿刺取血,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血液样本红细胞ATP含量(μmol/g Hb),并观察红细胞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亡后1~24h之内呈现非匀速下降趋势,与死亡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1(P=0.000);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及R2值为:Y=-0.096X+2.872(X为死亡时间),R2=0.936,P=0.000。结论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后1~24h之内的变化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7例颅脑外伤死亡的健康青年尸体,在死后48h,环境温度18~24℃,空气相对湿度83~92%和实验湿度54~64%的条件下,检测肝脏、肾脏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肝脏乳酸脱氢酶(LDH)和L-苹果酸脱氢酶(MDH),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减低,48h近于阴性;而肾脏上述二种酶活性则在死亡后6h和24h出现高峰,36h开始下降;肝脏的酸性磷酸酶(ACP)亦于死后6h和24h出现高峰,36h开始下降。而肾脏此种酶在死后18~24h,有增高趋势。笔者认为上述酶活性的规律性变化有助于死亡时间的推断。应用二种以上酶活性的变化特点,能够较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尸体上发现的昆虫样本可为最短死亡时间(minimum postmortem interval,PMImin)推断提供重要信息。在中国重庆某废弃工厂里发现了一具女性尸体,经现场勘验和尸体检验确认为他杀死亡。由于死者不同部位的腐败程度不一致,难以确定死亡时间。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线粒体DNA测序分析,确定尸体上的昆虫样本为绯颜裸金蝇。根据该种属的发育速度资料,尸体的PMImin推断为452 h。死亡时间的准确推断为案件侦查和犯罪嫌疑人起诉提供了重要的昆虫学证据,证实了在该区域特定种属的昆虫学证据对准确死亡时间的推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尤其适合晚期腐败尸体的PMI推断。  相似文献   

5.
依靠单侧尸斑推断死亡时间,所推断的时间范围跨度过大,往往只能给案件的侦破提供较粗略的信息。双侧性尸斑的特殊之处在于: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死后6~12h;在特殊情况下出现——尸体移位,因而仔细观察双侧尸斑,并结合侦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及分析尸体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6.
Biolog-Eco法检测尸体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死后不同时间尸体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并评估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对野外实验中来自于死后0~240 h猪和人尸体的肛门拭子进行微生物群体的培养,监测其引起的光密度值变化,结合法医病理学及蝇类演替,观察自然腐败尸体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性及其变化。结果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与蛆虫数量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冷冻在0 h对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影响最大,48 h后基本消失,192 h后尸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相对不稳定。主成分分析将31种碳源综合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90%)。碳源tsquare分析显示,N-乙酰-D-葡萄糖氨和L-丝氨酸是推断人和猪样品PMI(0~240 h)的优势碳源。结论 Biolog-Eco法能表现死亡后0~240 h尸体上微生物群落对部分碳源利用的代谢差异,有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低死亡时间推断误差的方法。方法收集常州市和南京市2003年1月一2013年1月256例已破命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死亡时间推断,与破案后获得的实际死亡时间进行比较,并根据死亡时间进行分组,计算死亡时间推断准确率,分析判断错误原因。结果早期尸体死亡时间(≤12h和13~24h)推断准确率分别为90%、89%,晚期尸体死亡时间(1—7d、1~2周、3~4周、1~6个月、7~12个月和1~5年)的推断准确率随时间的延长下降,分别为79%、76%、83%、79%、60%和50%。推断方法不当、水中尸体、极端温度、客观依据不足、抛尸以及变动或破坏现场是影响死亡时间推断准确率的常见因素。结论综合参考多项指标可降低死亡时间推断的误差。  相似文献   

8.
<正> 钝器打击软组织造成的广泛性挫伤,其死亡机理一般认为创伤性休克。本文通过八例广泛性皮下软组织挫伤致早期死亡的案例,对挫伤与死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一、一般资料笔者收集8例广泛性挫伤引起死亡的尸检案例,每个案例都做了系统解剖和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利用尸体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判定死后经过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对已知死亡时间的500只非正常死亡者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染色观察,以单位面积内的活性内皮细胞与细胞总数之比作为活性率,发现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Endothelialcelllivinsrate,ECLR)随死后经过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数理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因此,认为检测尸体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方法可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一新的组织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现行教科书对水中尸体沉浮影响因素主要列出3种:水的特性、身体本身的性状、腐败的发生。一般认为,水中尸体上浮是尸体腐败后尸体浮力大于重力的必然结果,尸体腐败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不会很快上浮。但在日常工作中,有时见到尸体短时间内即浮出水面并未腐败的现象。如案例1:2002年4月份,本辖区某水域内发现1具漂浮女尸,经证实死亡时间仅0.5h;案例2:2005年8月份,在内河发现1具漂浮男尸,死亡时间为1h左右;2007年6月,在海面上发现1具漂浮女尸,死亡时间为2.5h左右。我国南、北方温差大,水中尸体浮出水面时问差别也大,难以有个统一的标准。通常在夏季尸体浮出水面需要2天左右,而冬季则需要14天左右。水中尸体的上浮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在不同的季节、水温和地域浮出时间差异很大。除此之外,还应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CT扫描动态观察新西兰白兔死亡后脑组织变化,建立利用CT值、脑组织/颅腔面积比,推断死亡时间(PM I)的研究方法。方法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建立新西兰白兔死亡模型;于死亡后0~120h,运用CT进行头颅平描;选取颅顶面层测定脑组织CT值、脑组织/颅腔面积比。结果死亡后兔脑组织CT值呈双峰样上升、脑组织/颅腔面积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建立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CT值=47.4780-0.1768T+0.0049T2(T/h,CT值/HU)、面积比=99.7368+0.3098T-0.0118T2/100(T/h)。结论CT扫描检查可准确显示兔脑的死后变化;脑组织消失之前,综合运用CT检查指标可用于准确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丽蝇生长发育与死亡时间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ong P  Guo P  Zeng Q 《法医学杂志》2002,18(2):71-73
目的探讨丽蝇的生长发育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在室外自然条件情况下,观察尸体腐败过程中来蝇时间,蝇的群集时间,产卵时间,蝇蛆的生长情况及成蛹、羽化时间,并联系气候因素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蝇时间发生在死后0.2h,死后28h苍蝇群集,在44h时发现虫卵,幼虫孵出时间为死后60h,入土化蛹时间为死后112h,羽化时间为248h。结论在尸体上观察丽蝇的生长发育不同的时间节点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3.
根据蝇类蛆长度变化系数θ推断尸体死亡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寻嗜尸蝇类蛆的生长长度与尸体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判断尸体死亡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实验用犬击毙后观察尸蝇来到犬尸上的时间、产卵时间、卵期、蛆增长到规定长度所需时间。结果证实蛆虫长度与尸体死亡时间存在正相关性,并进而推算出相关系数θ,从而推导出了一个通过蛆虫长度计算尸体死亡时间的公式。结论通过实际案例的验证,通过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尸体的大致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4.
死后尸体变化于死亡后立即出现,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尸体原有的结构特征,并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上表现出特异性改变,有时易出现假阳性与假阴性,影响损伤或疾病的鉴别。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死后尸体CT影像学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拓展虚拟解剖技术在法医病理学鉴定实践中的应用,为鉴别损伤、疾病与正常死后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10例食用白蘑菇中毒死亡尸体法医学检验,中毒死亡由1天到8天,尸体中毒一般特点是:外部皮肤和粘膜发黄,肠、心、肝粘膜多处出血,胃粘膜及肾上腺皮质层出血,肝、肾出现营养不良。对中毒尸体进行组织学检查,可发现在肝组织和胃粘膜中出现坏死病灶,肝组织出现明显粒状营养不良,弯小管上皮坏死,心肌和大脑实质出现营养不良。从尸体肝脏和肾脏不同部位割下5-7块检材,总量5-6克,然后烘干,在马弗炉中400-450℃高温灰化。将得到的灰和炭粉按1∶1混合,取20毫克混合物放入碳电极喷火口。测定条件仪器:ИСЛ-28石英光谱仪电弧电流:10A 分析间隔:2mm 狭缝:0.010mm 曝光:60秒。在尸体肝、肾检材中检出银,分析线为328.01nm和338.29nm。尸体测定结果发现,早期死亡(1-2昼夜死亡)尸体中肝脏银含量较高,肾脏银含量较低,晚期死亡(7-8昼夜死亡)尸体中肾脏银含量较高,肝脏银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夏秋季嗜尸性苍蝇群落组成与演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呼和浩特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苍蝇生态群落组成与演替规律。方法连续3年用观察法研究7—10月份,家兔、狗尸体、鸡、鱼内脏等试验材料上的嗜尸性苍蝇生态群落组成与演替。结果该地区上述尸体上出现的双翅目嗜尸性苍蝇是最先到达尸体上的昆虫,而且在尸体上出现时间及部位表现出很强的生态群落演替规律性。结论研究结果可成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对尸体进行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推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某男,31岁,监狱内服刑人员,入狱体检正常。某年9月3日(入狱后41 d)晚饭后约2 h出现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监管工作人员认为普通胃肠炎,未予理会。9月4日晨,该服刑人员被发现意识丧失,脉搏细弱不可扪及,急送医院,到达医院时已死亡。从症状出现至确诊死亡约11 h。家属诉死前3 d进行探视时,死者精神及身体状态均正常,对其死亡原因存疑,提出尸体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尸体腐败程序与死亡经过时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禄仕 《法医学杂志》1999,15(4):196-198
为了找出推测死亡经过时间的客观依据,应用健康的苏白猪为实验模型,进行了尸体腐败程度与死亡经过时间研究,将模型分别放置在室内、室外及地下三个环境中,让尸体在自然的环境中发生腐败,详细记录尸体腐败所表现的现象,特别是腐败气体所产生的张力。发现,尸体腐败至办组织与有骼全部分离、以及腐败残留物质的完全消失,与温度1温度、降雨量、尸体与地面倾斜度、昆虫的寄生等有明显的关系。所得数据,为死亡经过时间的推测,  相似文献   

19.
在调查北京地区嗜尸性昆虫物种谱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尸体分解过程中,昆虫种类的演替特点及其对死亡时间推断的价值。嗜尸性昆虫侵食尸体的过程可分为侵入期、分解期和残余期:侵入期以双翅目蝇类为主,时间推断以幼蛆的发育程度为依据;分解期出现大量鞘翅目种类,时间推断以甲虫的各类组成、数量以及演替特征为主要依据;残余期昆虫数量极少。季节及温度、环境条件、尸体是否受伤或裸露,是影响昆虫侵食尸体时序的三个重要因素。正常的春季,侵入期为8至25天,分解期为约42天。  相似文献   

20.
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程度与死亡时间(PM I)的关系。方法死后21d内尸体的甲状腺组织,经免疫组化(EPOS)法染色,观察甲状腺球蛋白的染色反应;对63例阳性染色的甲状腺组织(PM I≤5d)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并对所得图像参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M I≤5d的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胞浆及甲状腺胶质中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阳性;PM I超过12d,免疫反应阴性;经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其积分光密度、分布密度和目标面积与PM I之间的确定系数(R2)分别达0.9794,0.9732及0.9884。结论尸体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球蛋白降解程度随PM I不同而变化,二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